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2515阅读:8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眼蜂(Trichogramma westwood)属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属,是一种卵寄生蜂;其分布遍及全球,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共记录赤眼蜂属180多个种,我国记录了29种。赤眼蜂已成为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控上研究历史最久、应用范围最广、防治面积最大、治虫效果最好的一类重要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成功防控的农林害虫达28种之多。

赤眼蜂寄主卵的研究对赤眼蜂的应用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际上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寄主卵有麦蛾卵、地中海粉斑螟卵、米蛾卵、榨蚕卵等寄主。麦蛾卵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应用于赤眼蜂规模化生产的寄主卵,主要利用大麦饲养麦蛾,但在许多地区大麦资源相对缺乏,且利用其它寄主卵的饲养技术落后,给赤眼蜂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严重障碍。同时近来年,大麦市场价格一路上涨,增加了赤眼蜂的饲养成本。

水稻是许多亚洲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能否用于饲养中间寄主麦蛾从而大量繁殖赤眼蜂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稻谷进行消毒;

(2)对消毒后的稻谷接种麦蛾卵;

(3)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条件下饲养麦蛾卵,获得麦蛾成虫。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1)中,将稻谷放入水中浸泡,除去杂质,在0.02MPa~0.04MPa压强下,利用蒸气对稻谷消毒30min。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2)中,每2kg稻谷,接种麦蛾卵3ml。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在步骤(3)中,饲养麦蛾卵25天后,将稻谷转移到成虫饲养框饲养至蛾子羽化,并收集麦蛾卵。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重复步骤(1)-步骤(3)5次。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利用稻谷饲养麦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稻谷放入水中浸泡20min后,除去杂质,漏水后,装入消毒容器,在0.02MPa~0.04MPa压强下,利用蒸气对稻谷消毒30min。麦蛾的饲养中,易受其它害虫,如腐食酪螨、蜘蛛侵染,从而污染整个生产车间,影响麦蛾饲养,因此需要定期对饲养用具及车间进行消毒,或重新引进麦蛾种群。

(2)在室温下冷凉后,把稻谷转移到幼虫饲养盘中,每盘2kg,接种即将孵化的麦蛾卵3ml。在室温下,麦蛾卵发育较快,3-5天则变成红色或幼虫孵化,降低赤眼蜂寄生效果或无法寄生,因此需要按时收集麦蛾卵,并储存在3-5℃的条件下保鲜。

(3)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条件下饲养25天后,将稻谷分别转移到成虫饲养框饲养至蛾子羽化,通过成虫收集盒及产卵盒而得到麦蛾卵。

由于稻谷外有颖壳,与大麦相似,但比大麦的厚,其影响麦蛾幼虫的蛀食率,从而降低稻谷的利用率,增加饲养成本。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饲养麦蛾的方法首先用水浸泡稻谷,再采用高温湿热消毒法,既可消毒,又可使颖壳松软,有利于幼虫蛀食,从而有效提高了麦蛾繁殖的数量,降低饲养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饲养麦蛾的方法,试验重复5次,主要观察记录羽化的麦蛾成虫数量、虫体大小、寿命、产卵量、卵的大小、发育历期。从麦蛾羽化开始,每天收集一次麦蛾成虫和麦蛾卵,其中麦蛾卵通过除杂装置得到净卵后,用量筒测量其产量,分别记录成虫数量及产卵量。

本发明的饲养麦蛾的方法利用稻谷饲养麦蛾而获取大量寄主卵,特别是为大麦资源缺乏的地区推广应用赤眼蜂提供了机会。本发明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优势,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增加田间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保护作物健康生长,增加食品安全性,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达到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供试麦蛾卵为利用大麦饲养麦蛾得到的麦蛾卵。供试饲料的稻谷为岫粳14号,均购于市场。幼虫饲养盘,长*宽*高=0.47*0.32*0.035m;光照培养箱,型号为GXZ-403,和昆虫解剖镜SZ3100,均购于市场。成虫饲养框,长*宽*高=0.90*0.70*0.03m,成虫饲养袋,长*宽*高=1.50*0.80*0.10m,成虫收集盒及产卵盒,长*宽*高=0.45*0.30*0.05m,均为自制。

1、饲养方法

分别将稻谷放入水中浸泡20min后,除去杂质,漏水后,装入消毒容器,在0.02MPa~0.04MPa压强下,利用蒸气对稻谷消毒30min。在室温下冷凉后,把稻谷转移到幼虫饲养盘中,每盘2kg,接种即将孵化的麦蛾卵3ml。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条件下饲养25天后,将稻谷分别转移到成虫饲养框饲养至蛾子羽化,通过成虫收集盒及产卵盒而得到麦蛾卵,试验重复5次。主要观察记录羽化的麦蛾成虫数量、虫体大小、寿命、产卵量、卵的大小、发育历期。从麦蛾羽化开始,每天收集一次麦蛾成虫和麦蛾卵,其中麦蛾卵通过除杂装置得到净卵后,用量筒测量其产量,分别记录成虫数量及产卵量。

2、麦蛾卵孵化率

随机抽取0.5ml稻谷繁育来的麦蛾卵粘于双面胶带上,置于幼虫饲养盘中,在温度25~28℃,湿度70~80%的饲养环境下发育5d后,将胶带置于昆虫解剖镜下,在视野(目镜×物镜=10×5)下,记录白色卵壳的孵化卵粒数及褐色及干瘪的未孵化卵粒数,计算其孵化率。以大麦为对照,重复3次。

3、幼虫蛀食率和麦蛾成虫羽化率

接种麦蛾卵的稻谷在幼虫饲养室饲养20d时,随机抽取30粒稻谷,观察其表面是否有蛀孔,剖开稻谷查看是否有麦蛾幼虫,如有蛀孔或幼虫,则示为蛀食粒,否则示为未蛀食粒。饲养25d时,随机抽取30粒稻谷,观察其表面是否有羽化孔,剖开稻谷查看是否有蛹壳,如有蛹壳或为空粒,则示为麦蛾已羽化。记录幼虫蛀食稻谷粒数和未蛀食粒数、成虫羽化粒数和未羽化粒数,计算幼虫蛀食率和成虫羽化率。重复3次。

4、麦蛾成虫虫体及麦蛾卵大小测量

成虫虫体测量:随机分别抽取30头麦蛾成虫,置于昆虫解剖镜下,利用游标卡尺测量麦蛾成虫的体长及展翅宽度。卵大小测量:随机抽取30粒麦蛾卵,置于昆虫解剖镜下,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卵的长度及宽度。并记录麦蛾成虫虫体及卵的大小。

5、麦蛾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

发育历期为从接种麦蛾卵开始到第一头麦蛾羽化的时间,重复5次。成虫寿命则为从羽化到死亡的时间,具体方法为在麦蛾幼虫饲养盘上盖住纱网,将刚羽化蛾子单头装入试管,试管的直径为20mm,长度为100mm,并用黑布封口,不提供食物。观察其寿命,若麦蛾无明显活动时,用昆虫解剖针接触虫体,若动为存活,反之为死亡。记录发育历期天数和成虫寿命天数。重复30次。

6、稻谷利用率

从第一次收集卵开始计时,如果连续5天收不到蛾子和卵,则停止收集。测量饲料利用率,随机抽取500粒稻谷,浸入水中保持30min,记录沉积水底的稻谷数,计算其利用率。重复5次。

7、麦蛾卵饲养赤眼蜂的发育指标测定

将粘有麦蛾卵的双面胶带置于大试管中,双面胶带的宽为15mm,长为180mm,约15000粒卵,大试管的直径为30mm,长200mm,按1:10的蜂卵比,转入新羽化的成蜂约1500头,其中雌蜂约1000头,用黑布封住试管口,以50%的蜂蜜水为食源。在温度为25±1℃,湿度为70%~80%,光周期为14L:10D的光照培养箱中寄生24h,观察记录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雌蜂比和蜂畸形率的质量指标。

寄生率:寄生卵发育7天后,取出带卵双面胶带置于解剖镜视野(目镜×物镜=10×5)下,检查记录黑色(寄生卵)、白色及皱缩(未寄生卵)卵的数量,计算其寄生率。重复3次。

羽化率:赤眼蜂羽化后,取出双面胶带置于解剖镜视野下,目镜×物镜=10×5,记录黑色卵粒数,并检查其上是否有羽化孔,如果没有明显羽化孔的卵,则用大头针将其挑开,查看其中是否有寄生蜂的残留物或不存在羽化的成蜂,若有则示为羽化,如果有液体从卵中涌出,则示为未羽化。计算其羽化率。重复3次。

雌蜂比:随机抽取30只成蜂,置于解剖镜视野下,目镜×物镜=10×5,检查记录雌蜂和雄蜂的数量,雌蜂的触角末节呈棒状,雄风的触角末节呈棒状、并着生长毛,计算雌蜂比。重复3次。

蜂畸形率:随机抽30只刚羽化的成蜂,置于解剖镜视野(目镜×物镜=10×5)下,检查其翅膀是否完整,记录残翅蜂的数量,计算蜂畸形率。重复3次。

结果

麦蛾发育历期结果表明,以稻谷作为饲料饲养麦蛾的发育历期中,最长为45天,最短的为40天,平均最短历期为42.4天。成虫的寿命最长为8天,最短为3天,其平均寿命分别为5.5天。

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稻谷繁育的麦蛾卵的最高孵化率为98.8%,最低为96.0%,平均为97.3%。麦蛾幼虫对稻谷的最高蛀食率为96.7%,最低为83.3%,平均为89.6%。麦蛾成虫最高羽化率为96.7%,最低为80.0%,平均为88.9%。

产蛾量及产卵量及质量结果表明,以稻谷饲养麦蛾时,每公斤稻谷产蛾量最高为2065头,最低为1856头,平均为1976头。每kg稻谷产卵量最高为14.3ml,最低为12.8ml,平均为13.4ml。以稻谷饲养的麦蛾,成虫大小为体长最长为6.5mm,最短为4.3mm,平均体长5.5mm;展翅最宽为12.3mm,最窄为9.1mm,展翅宽平均为10.1mm。其麦蛾卵最长0.6mm,最短为0.5mm,平均卵长为0.6mm;卵宽最宽为0.3mm,卵宽最窄为0.2mm,平均卵宽为0.2mm。

稻谷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以稻谷饲养麦蛾时,稻谷的最高利用率为80.8%,最低为77.6%,平均为79.5%。

麦蛾卵寄生率和赤眼蜂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利用稻谷饲养的麦蛾卵繁殖赤眼蜂,麦蛾卵的最高寄生率为92.4%,最低为84.7%,平均为88.8%;最高羽化率为97.0%,最低为95.3%,平均为96.0%;雌蜂比最高为63.3%,最低为53.3%,平均为57.8%;蜂畸形率最高为13.3%,最低为3.3%,平均为7.8%。

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在云南德宏州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每公顷每次释放赤眼蜂约150000头赤眼蜂,约15ml麦蛾卵,需要稻谷1.2kg,按当地市场价每kg水稻2.2元,则需饲料成本2.6元。生产15ml麦蛾卵,根据德宏当地利用大麦饲养麦蛾效率则需1.1kg,按当地大麦市场价每公斤3.2元,则需饲料成本3.5元。每公顷每释放一次赤眼蜂,如果利用稻谷繁殖麦蛾,节约饲料成本0.9元。亚洲玉米螟世代重叠严重地区,需释放赤眼蜂3~5次才能达到防控效果,每公顷可节约饲料成本2.6~4.4元。

利用大麦、小麦、水稻和玉米四种饲料繁殖麦蛾的试验结果表明,幼虫蛀食率分别为88.6%、74.6%、89.6%和41.8%,羽化率分别为91.85%、67.4%、88.89%和46.2%,每公斤饲料能产出成虫分别为2005头、820头、1976头和315头,产卵分别为15.5ml、5.7ml、13.4ml和4.2ml。

利用稻谷饲养麦蛾既能降低成本,可以解决无大麦种植国家及地区大量繁育赤眼蜂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应用的限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谷资源,为赤眼蜂中间寄主麦蛾的饲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将极大的推动这些地区赤眼蜂在农林鳞翅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