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的脱钩办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514阅读:2269来源:国知局
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的脱钩办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钩挂水底石头时的脱钩办法,尤其是一种方便、实用、简单、快捷、不会造成钓具损坏的脱钩办法,属于休闲娱乐垂钓技巧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目前淡水水域中的手竿垂钓方法主要有两种:内地原有的传统钓法和后来从台湾省传入的台湾钓法,也叫台钓法,以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一个铅坠。垂钓时如果鱼钩挂到水底的石头、木头、破衣物、旧鞋子等杂物难以脱钩,俗称“挂底”

传统钓法的特点是钓钝,铅坠到底,铅坠的重量大于或远大于浮漂产生的浮力,子线和鱼钩是平躺在水底的,缺点是小的吃口漂相不明显,上鱼率低;优点是提竿次数少不会惊扰大鱼,漂动大都是死口,容易上大鱼,如果鱼钩挂水底只能使劲向后扯鱼线,断子线保主线了,没有很好地办法。

台湾钓法也叫悬垂钓,其特点是钓灵,铅坠不到底,铅坠的重量约等于浮漂产生的浮力,双钩到底,鱼钩分为上钩和下钩,上钩的子线是垂直到底,下钩的子线比上钩长3厘米左右,下钩的子线有倾斜角度,优点是小的吃口漂相明显,上鱼率高,特别容易上小鱼;缺点是提竿次数频繁,大鱼不敢靠近,而且直立的子线很容易被大鱼发现,吃食时会碰到嘴唇,不容易钓到大鱼。

台钓法垂钓时,如果钓点有斜坡,斜坡上有石头,鱼钩很容易挂到石头上,如果下钩挂底,抖几下鱼线还有脱钩的可能。如果是上钩挂底,由于浮漂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鱼钩很难利用自身的重量自行下沉实现与石头的分离,难以脱钩。

目前,钓鱼人实现脱钩的方法无非是尽力向前伸鱼竿并向左、向右扯鱼线,再向水里抛鱼竿,实在脱不了钩只能使劲向岸边慢慢使劲拉鱼线了,力求达到断子线保主线的无奈结果,如果使用了很结实的大力马子线,则可能子线还没断主线已经断了,浮漂也留在水里了,此时浮漂也很难再打捞出来。钓具的损失很大,如果重新绑一副主线,加上重新调漂的过程,很浪费时间,也很影响垂钓者的情绪。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简单、快捷、不会造成钓具损坏的脱钩办法。

其特点是当鱼钩挂水底石头时,找一块长5厘米左右的钓鱼用的铅皮包在鱼竿的第二节上,用手指仔细按压,使铅皮和鱼竿紧密接触,形成一个规则的铅皮圆筒,将鱼竿把手部位向上抬起并向前推铅皮圆筒,使铅皮圆筒向竿稍方向滑动,并沿着主线滑向浮漂,由于铅皮圆筒比较沉,铅皮圆筒将浮漂压入水中,并从浮漂的外面滑过,最终到达挂水底石头的那个鱼钩的钩底部位,此时,铅皮圆筒自身的重量可以向下拉动鱼钩和浮漂,使鱼钩与所钩住的木头、石头或其它硬物脱开。

其有益效果是方便、实用、简单、快捷、不会造成钓具损坏,甚至所用的铅皮都会被拉上来,可以再利用。

如果是鱼钩挂到了水底的破衣服、旧鞋子、树根或渔网,本发明也无法脱钩。

传统钓法垂钓时,鱼钩挂底,本发明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但是比现有技术成功率高很多。

(四)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时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后的脱钩过程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的脱钩办法所使用的铅皮圆筒形状示意图。

其中:1鱼钩,2石头,3铅坠,4主线,5浮漂,6手竿,7铅皮圆筒。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2、3所示为本发明手竿垂钓时鱼钩挂水底石头的脱钩办法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包括:鱼钩1,石头2,铅坠3,主线4,浮漂5,手竿6,铅皮圆筒7。

附图1为本发明鱼钩挂水底石头时的示意图,由于浮漂5有一个向上的拉力,由于浮漂5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与铅坠3的重量形成了一个平衡,鱼钩1的重量很轻,鱼钩1很难利用自身的重量自行下沉实现与石头2的分离,鱼钩1一直钩在石头2的下面,难以脱钩。

脱钩办法如附图2所示,可以先尽力向前伸手竿6并向左、向右扯主线4,如果还是难以脱钩,用从渔具店购买的成卷的铅皮,剪下5厘米长2厘米宽的一段,卷在手竿6的第二节上靠后的位置,绕一圈半。用手指仔细按压,使铅皮和手竿紧密接触,形成一个高2厘米、接口重叠交错、结合紧密、规则无缝的铅皮圆筒7,并确保铅皮圆筒7的内径大于浮漂5的外径;将手竿6的把手部位向上抬起并向前推铅皮圆筒7,使铅皮圆筒7向手竿竿稍方向滑动,并沿着主线4滑向浮漂5,由于铅皮圆筒比较沉,铅皮圆筒将浮漂压入水中,此时用手竿6向左、向右扯主线4,使铅皮圆筒7从浮漂的外面滑过,并最终从铅坠3的外面滑过,到达挂水底石头的那个鱼钩1的钩底部位,铅皮圆筒7自身的重量可以向下拉动鱼钩1和浮漂5,使鱼钩1与石头2脱开,达到脱钩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