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消灭有害动物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白蚁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特别是对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白蚁隐藏在木结构内部,容易破坏或损坏木结构的承重点,往往造成木质结构的房屋突然倒塌。在我国,危害建筑的白蚁种类主要有;家白蚁,散白蚁种堆白蚁等属。其中,家白蚁属的种类是破坏建筑物最严重的白蚁种类。它的特点是扩散力强,群体大,破坏迅速,在短期内即能造成巨大损失。
现目前白蚁的杀灭方式主要是在诱杀装置内安装引诱条,利用引诱条对白蚁进行引诱,在引诱后将引诱条更换为诱杀条,白蚁被诱杀条上的物质杀死,在过程中需要自行更换引诱条和诱杀条,操作比较繁复,且只有进入到装置内的白蚁才会食用诱杀条上的物质,不会祸及巢穴中的白蚁,导致白蚁的消灭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白蚁的灭杀方法,使白蚁巢穴内的白蚁死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白蚁的灭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一种引诱装置,包括壳体、除螨仪和黑色薄膜,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有内筒,内筒的上端与壳体上端固定连接,且内筒下端与壳体底部连接,且内筒与壳体连接处设有供白蚁进出的出入口,所述壳体与内筒之间设有供白蚁通过的容置空腔,内筒上端设有加湿器,壳体上设有若干与容置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壳体筒的上端设有开口,且开口处安装有封装盖,封装盖上设有第二通孔,封装盖上安装有可转动的外盖,外盖上设有可与第二通孔重合的第三通孔,所述除螨仪设置在外盖上,且除螨仪与第三通孔相对设置;所述封装盖和外盖均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黑色薄膜覆盖外盖和封装盖,且黑色薄膜与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内设有装有碎木屑和蚁螨的纸袋,所述内筒内壁上设有刻度,纸袋的顶端与内筒内壁最顶端的刻度处于同一水平面;
步骤2:将步骤1的引诱装置上的除螨仪、黑色薄膜、封装盖和外盖拆卸,取出内筒内的纸袋,在纸袋中放入碎木屑和蚁螨,蚁螨和碎木屑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5~2.5;然后将纸袋封装;
步骤3:将步骤2中的纸袋放入到内筒中,将封装盖安装到壳体上,然后在外盖上安装除螨仪;
步骤4:在白蚁的出没处挖出4~5m深、2~3m宽和2~3m长的空腔,将步骤3中的引诱装置放置在空腔中,开启加湿器,将装置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40%;在装置上覆上一层2~5cm的土壤;
步骤5:在每天的19:00后将步骤4中装置上覆盖的土壤去掉,此时观察内筒内的纸袋上端所处的刻度线,对白蚁数量进行估算;然后转动封装盖上的外盖,使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同时开启除螨仪;静置30~60min后转动外盖,使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错位,同时关闭除螨仪,然后再向装置上覆上和步骤4中厚度一致的土壤;
步骤6:当引诱装置中的纸袋被啃食完后,重复步骤2,将新的纸袋放入到引诱装置中;
步骤7:观察纸袋所处的刻度,当纸袋不再与内筒发生相对移动时,将步骤5中装置上覆盖的土壤去掉,然后将黑色薄膜安装在壳体上,静置1~3天即可将装置中剩余的蚁螨杀灭。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其优点:1、步骤1中,准备了一种引诱装置,该引诱装置中采用了纸袋和碎木屑,该碎木屑和纸袋能够有效的吸引白蚁,在白蚁啃食了纸袋后能与纸袋中的蚁螨接触,使蚁螨能快速的寄生到白蚁身体内;2、步骤2中蚁螨和碎木屑的比例能有效的让白蚁被碎木屑吸引,又能让白蚁不受蚁螨的干扰,使白蚁在接触了碎木屑后能有效的与蚁螨接触,能让蚁螨尽可能多的寄生到白蚁上,使白蚁快速死亡;此过程中,白蚁会将一部分蚁螨带回巢穴中,使巢穴中的白蚁也被寄生;3、步骤4中,控制装置内的相对湿度,该相对湿度非常适宜蚁螨的生长,保证装置内有足量的蚁螨;且该相对湿度也符合白蚁的习性,使白蚁能被装置内的相对湿度进一步吸引,进而进入到装置中,使尽量多的白蚁被寄生;4、步骤5中,在晚上时将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是为了使装置能够透气,透气的同时让白蚁和蚁螨都不受白天阳光的影响,使蚁螨能顺利的寄生到白蚁身体内;同时在外盖上的除螨仪,能有效的避免蚁螨从第三通孔处逃出;5、步骤7中,当纸袋不再与内筒发生相对移动时,纸袋内不再有白蚁,说明白蚁全部被寄生杀死,此时安装黑色薄膜在壳体上,黑色薄膜被阳光照射,能够快速吸热,让装置内的温度升高,使装置内剩余的蚁螨被消灭。
本方法能够使巢穴外的白蚁及其巢穴内的白蚁都被蚁螨寄生,蚁螨寄生能让白蚁的新生率低于白蚁的死亡率,此过程中会导致白蚁大批量死亡,进而降低白蚁的数量,最终导致所有的白蚁都死亡,整个过程中不涉及药剂,对土壤无污染。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蚁螨和碎木屑的质量份数分别为:蚁螨:2份、碎木屑:1份。通过上述设置,由于碎木屑的密度较低,所以蚁螨的质量份数比碎木屑多一倍,蚁螨接触白蚁的可能性变高,使蚁螨能有效的寄生到白蚁身上。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步骤4中,装置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5%。通过上述设置,该相对湿度为蚁螨生长非常适宜的温度,也是白蚁生存最适宜的温度,使装置能够引诱尽量多的白蚁进入到装置中,增加白蚁与蚁螨接触的机会,加快白蚁的死亡速度。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步骤4中,空腔的深4.5m,长和宽均为2.5m。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将装置放置到空腔中,空腔中的。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步骤6中,将安装上黑色薄膜的装置静置2天。通过上述设置,让安装上黑色薄膜的装置经过两天的暴晒,能够有效的将装置内的蚁螨全部杀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引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壳体10、第一通孔101、内筒20、出入口201、刻度202、封装盖30、外盖301、第二通孔302、第三通孔303、螺栓304、除螨仪40、黑色薄膜50、加湿器60、纸袋70。
一、下面将本方法以不同参数进行实施,具体如表1。
表1
二、杀灭白蚁的过程
下面将以实施例1的各项参数为例进行操作。
步骤1:准备一种引诱装置;
步骤2:将步骤1的引诱装置上的除螨仪40、黑色薄膜50、封装盖30和外盖301拆卸,取出内筒20内的纸袋70,在纸袋70中放入碎木屑和蚁螨,且蚁螨的质量份数为2份,碎木屑的质量份数为1份;然后将纸袋70封装;
步骤3:将步骤2中的纸袋70放入到内筒20中,将封装盖30安装到壳体10上,然后在外盖301上安装除螨仪40;
步骤4:在白蚁的出没处挖出4.5m深、2.5m宽和2.5m长的空腔,将步骤3中的引诱装置放置在空腔中,开启加湿器60,将装置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5%;在装置上覆上一层4cm的土壤;
步骤5:在每天的19:00后将步骤4中装置上覆盖的土壤去掉,此时从透明的外盖301和封装盖30处观察内筒20内的纸袋70上端所处的刻度202线,对白蚁数量进行估算;然后转动封装盖30上的外盖301,使第二通孔302和第三通孔303连通,同时开启除螨仪40;静置40min后转动外盖301,使第二通孔302和第三通孔303错位,同时关闭除螨仪40,然后再向装置上覆上和步骤4中厚度一致的土壤;
步骤6:当引诱装置中的纸袋70被啃食完后,重复步骤2,将新的纸袋70放入到引诱装置中;
步骤7:从透明的外盖301和封装盖30处观察纸袋70所处的刻度,当纸袋70不再与内筒20发生相对移动时,说明白蚁已经被完全灭杀;然后将步骤5中装置上覆盖的土壤去掉,然后将黑色薄膜50安装在壳体上,静置1~3天即可将装置中剩余的蚁螨杀灭。
实施例1中所述的引诱装置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竖直设置有内筒20,内筒20的上端与壳体10上端固定连接,且内筒20下端与壳体10底部连接,且内筒20与壳体10连接处设有供白蚁进出的出入口201,壳体10与内筒20之间设有供白蚁通过的容置空腔;壳体10侧壁上设有若干与容置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01,便于白蚁从第一通孔101处进入到装置内。
内筒20内设有装有碎木屑和蚁螨的纸袋70,内筒20内壁上设有刻度202,各刻度202之间的距离为5cm,纸袋70的顶端与内筒20内壁最顶端的刻度202处于同一水平面,可以通过观察纸袋70是否下降,进而判断装置内是否有白蚁;通过观察纸袋70下降的高度,粗略的判断白蚁的数量;内筒20上端设有加湿器60,保证装置内适宜的温度,使蚁螨快速繁殖。
壳体10筒的上端设有开口,且开口处安装有透明塑料制成的封装盖30,封装盖30上设有第二通孔302;还包括透明塑料制成的外盖301,外盖301通过螺栓304安装在封装盖30上,且螺栓304的下端穿过外盖301与封装盖30螺纹连接,螺栓304与外盖301的连接处为间歇配合,所以外盖301可绕螺栓304转动,且外盖301上设有可与第二通孔302重合的第三通孔303,方便对装置进行透气,使装置内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均衡,保证蚁螨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此外,还包括黑色薄膜50,黑色薄膜50覆盖外盖301和封装盖30,且黑色薄膜5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使装置内的温度快速升高,杀灭多余的蚁螨;还包括除螨仪40,除螨仪40设置在外盖301上,且除螨仪40与第三通孔303相对设置,有效的防止蚁螨从第三通孔303处逃出。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各步骤内的参数都相应变小,对整个灭杀白蚁的过程没有影响。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各步骤内的参数都相应变大,对整个灭杀白蚁的过程没有影响。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比,各步骤内的参数都相应变大,对整个灭杀白蚁的过程没有影响。
对比例A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空腔的深度进行限定,很有可能导致装置无法完全进入到土壤中,导致白蚁进入装置中的量变少,灭杀白蚁的效率低。
对比例B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空腔的宽度进行限定,很有可能导致空腔的宽度过大,破坏了白蚁修建的地道,导致白蚁无法到达装置处,导致白蚁进入装置中的量变少,灭杀白蚁的效率低。
对比例C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空腔的长度进行限定,很有可能导致空腔的长度过大,破坏了白蚁修建的地道,导致白蚁无法到达装置处,导致白蚁进入装置中的量变少,灭杀白蚁的效率低。
对比例D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装置内的相对湿度进行限定,很有可能导致装置内的空气过于干燥,容易导致装置内的蚁螨死亡或者繁殖速度慢,也不能吸引白蚁进入到装置中,导致灭杀白蚁的效率低。
对比例E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装置上覆盖的土壤厚度进行限定,若覆盖的土壤过薄,容易导致装置透光,白蚁具有畏光性,会导致引诱装置失效,导致灭杀白蚁的效率低。
对比例F与实施例1相比,没有对装置的透气时长进行限制,容易导致透气时长不足或者过长,会影响装置内蚁螨的繁殖。
对比例G与实施例1相比,对比例G未采用实施例1中的引诱装置,采用常规的引诱条和诱杀条对白蚁进行诱杀,白蚁食用诱杀条后,白蚁才会死亡,白蚁的灭杀效率非常低。
三、试验资料
1)试验设计
(1)试验目的:检测白蚁的死亡率;
(2)试验方法:将单位数量的白蚁放入到培养室内,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计量白蚁的死亡率;
(3)试验对象:选取11000只的白蚁作为实验对象;
(4)试验步骤:①将所有白蚁分为1000只每份,总计11份,每个对比例或者实施例对应一份金钗石斛种子;②按照实施例1的方式灭杀白蚁;③在白蚁身上涂上带有3H的激素,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观察白蚁的活动情况,通过白蚁的活动状况来判断白蚁是否死亡,进而统计白蚁的死亡率,当引诱装置安装5日后对白蚁的死亡率进行第一次统计;当引诱装置安装10日后对白蚁的死亡率进行第二次统计;当引诱装置安装15日后对白蚁的死亡率进行第三次统计;
(5)评价标准:当白蚁的死亡率达到0~20%时记为1;当白蚁的死亡率达到20~50%时记为2;当白蚁的死亡率达到50~80%时记为3;当白蚁的死亡率达到80~99%时记为4;当白蚁的死亡率达到100%时记为5。
2)数据记录:
按照试验设计中实验步骤操作实施例和对比例,每隔5日对培养室内的白蚁进行统计,得到相应的百分比,对百分比进行计数。
3)具体结果如表2(“√”表示白蚁的死亡率所处等级):
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按照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A~对比例G将1000只白蚁进行灭杀。将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A~对比例F各阶段的白蚁死亡率可以看出,从第一次统计到第二次统计,白蚁的死亡率升高得极为迅速,是由于蚁螨要使白蚁死亡需要一定时间,在第一次统计前白蚁是处于被蚁螨寄生的时间,从第一次统计到第二次统计的时间段内是蚁螨的寄生导致白蚁快速死亡;将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A~对比例G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4的白蚁的死亡率升高快速,是因为方法中的各项参数都能让引诱装置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尽可能的创造环境,让白蚁与蚁螨尽可能多的接触,让白蚁被尽量多的蚁螨寄生,快速死亡;将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A~对比例F与对比例G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本方法中使用的引诱装置对白蚁的灭杀有重要作用,常规的诱杀条杀灭白蚁的效率极低。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