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6766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用植物人工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为百合科黄精属,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一般条件下,其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海拔800~2800米。

《中国植物志》上我国收录黄精属植物共有31个种,地域分布广泛,但被《2015版药典》收录的仅有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三种。黄精以根状茎入药,主要含有烟酸、醌类、淀粉及多糖类等成分。黄精性平味甘,主要有补脾润肺、益气养阴的功能。在临床上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现代研究认为,黄精具有抗衰老、轻身延年、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及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随着将黄精列为药食两用品种之一,其在食品、保健品方面被广泛开发,其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黄精的繁殖主要靠种子繁殖及分株繁殖,分株繁殖种苗损失大,出芽率不高,生长缓慢;由赵致、庞玉新、袁媛和付民学等发表的论文“药用作物黄精种子繁殖技术研究”(种子,2005,24(3):11-13),报道了现有黄精种子繁殖的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1)果实采收及果实处理:于10-11月采收果实,将果实采用发酵漂洗法将黄精果实处理成生产用种子;2)种子贮藏:将黄精种子拌3倍体积的湿沙,放在(5±2)℃的温控箱内贮藏,贮藏约100d取出;3)在来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育苗;4)选用耙细均匀的沙质壤土铺垫发芽床,按行距15cm划深2cm细沟,将浸水吸胀12h的种子清水冲洗后按5cm×5cm的规格均匀植入苗床细沟内,覆平细沟旁侧细土,用木耙轻怕压实,浇1次透水,覆盖一层薄薄的碎小秸秆后盖塑料棚;5)在塑料棚环境下将温度控制在20-25℃范围内,白天可适当通风,保持充足光照,若逢阴雨天,可打开大棚内日光灯,约20d左右出苗,出苗后,小心揭去秸秆,锄草,待黄精苗高5-8cm间苗,去弱留强,按10cm×10cm的规格定株留用,适时移栽。但是该方法的种子繁殖出苗率低,为70%左右;出苗后成活率极低,为30%左右;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高达70%;病虫害多,高达50%;单株根茎生长重量低,生长周期长,且黄精种苗不方便运输,容易出现伤苗、死苗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对黄精的繁殖方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黄精的组织培养方面,且仅限于试验阶段,用在生产上尚需很长路要走。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的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种苗、提高其发芽率的育苗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繁殖发苗率低,出苗后成活率极低,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多,病虫害多,单株根茎生长重量低,生长周期长以及不能运输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繁殖发苗率高,出苗后成活率高,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少,病虫害少,单株根茎生长重量高,生长周期短以及便于运输的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年10-11月,采摘成熟的黄精果实;

2)将步骤1)获得的黄精果实平铺于干燥地面,在室温下晾干,直至所述黄精果实的果皮起皱,且所述黄精果实的果皮含水量低于50%时,用透气性好的塑料袋盛装,放置于温度在20℃以上的干燥室内贮藏,备用。

3)准备腐殖土,波尔多液或多菌灵液,按1000kg腐殖土15-25kg波尔多液或15-25kg多菌灵液比例,对腐殖土进行喷洒消毒;

4)将步骤3)所得的消毒后的腐殖土,按每1000千克腐殖土,5-15千克磷肥,5-15千克复合肥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基质;

5)将步骤4)所得的混合基质放置于干燥地面处,然后覆盖薄膜进行发酵,发酵10-20天,获得营养基质;

6)准备营养杯,将步骤5)所得的营养基质装入营养杯,当营养基质装至营养杯体积的75%-90%时,放入去除果皮的黄精种子2-3粒,然后再用营养基质装满营养杯;

7)将步骤6)所得的植入有黄精种子的营养杯放入温室大棚,控制大棚内的温度为22-25℃,保持通风,光照时间为10-15小时/天,且每隔两天喷洒一次多菌灵液;待黄精出苗后,将多菌灵液改为清水,同时对黄精幼苗进行补光管理,延长光照时间至15-20小时/天;

8)待黄精种苗长至2.5-3.5cm时,去除弱小种苗,只留一株壮种苗于营养杯,且去除弱小种苗后10-20天,用80-150倍钾肥水灌根;

9)在来年3-5月,可将步骤8)中的黄精种苗进行移栽。

优选地,其中步骤3)中所述波尔多液为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照1:3:30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的混合液;所述多菌灵液为800-1500倍多菌灵液。

优选地,其中步骤4)所述磷肥的磷含量≥38%,所述复合肥中氮、磷、钾三者含量≥48%,且所述复合肥中钾含量≥8%。

优选地,其中步骤5)所述的薄膜为聚氯乙烯塑料膜,发酵温度为15-25℃

优选地,其中所述营养杯的尺寸为直径5-15cm,高度3-8cm,底部开孔,孔直径为0.5-1.5cm。

优选地,其中步骤7)中所述的多菌灵液为2500-3500倍多菌灵液。

优选地,其中步骤7)中所述补光管理为在在所述大棚内每隔1m-2m装吊一个22-26w的白炽灯,且所述白炽灯距离黄精种苗的高度>2.5m。

优选地,其中步骤8)中所述钾肥的钾含量为≥50%。

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将步骤3)中采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3:300混合均匀的波尔多液和800-1500倍多菌灵液作为消毒液,采用科学比例的杀菌液对培育黄精种子的腐殖土进行消毒,为黄精种苗在培育的过程中减少病虫害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步骤4)采用的磷肥的磷含量≥38%,复合肥中氮、磷、钾三者含量≥48%,且复合肥中钾含量≥8%,为黄精种苗在培育的过程中的营养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步骤7)中采用2500-3500倍多菌灵液对黄精幼苗进行叶面喷洒,为黄精种苗在培育的过程中减少病虫害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步骤8)中采用钾含量≥50%的钾肥对黄精种苗进行灌根,为后期壮苗生长周期和提高黄精种苗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通过采摘成熟的果实进行自然晾晒干燥后,直接进行使用,减少了传统黄精种子进行冷藏导致的对黄精种子的损伤,大大提高了出苗率、成活率和产量;本发明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腐殖土培育黄精种子,腐殖土本身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对育苗前的腐殖土进行进行消毒和加入科学配方的磷肥、复合肥,保证了黄精种苗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促进黄精种苗生长、减少出苗周期及减少病虫害;对出苗前的黄精种子喷洒消毒液,大大增加黄精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对移栽前的黄精种苗采用钾肥进行灌根处理,为后期壮苗生长周期缩短0.5-1年,大大提高了黄精种苗的产量;且本发明通过采用营养杯进行繁殖育苗,解决了运输问题,以及移栽前土里去杯,不伤根,不伤苗。本发明所提供的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繁殖发苗率,出苗后成活率,减少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减少病虫害的概率,且单株根茎生长重量大,大大减少生长周期以及运输过程中伤根伤苗的问题,能有效提高黄精人工育苗种植的亩产量,提高了黄精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种植地区的年收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当以范围、优选范围、或者优选的数值上限以及下限的形式表述某个量、浓度或其它值或参数的时候,应当理解相当于具体揭示了通过将任意一对范围上限或优选数值与任意范围下限或优选数值结合起来的任何范围,而不考虑该范围是否具体揭示。除非另外指出,本文所列出的数值范围值在包括范围的端点,和该范围之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

除非另外说明,本文中所有的百分比、份数、比值等均是按重量计。

本文的材料、方法和实施例均是示例性的,并且除非特别说明,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

本发明使用的氮肥、磷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均为市购。

技术术语:

腐殖土:腐殖土[humus soil]由腐烂的植物物质以及各类有机垃圾(如厨余)组成的一层混合物,可用于盆栽;腐殖土是森林中表土层树木的枯枝残叶经过长时期腐烂发酵后而形成。

1000倍多菌灵液,是指采用1g含量为50wt%的多菌灵兑上1000ml的水即得1000倍多菌灵液。

100倍钾肥水,是指采用1g的钾肥兑上100ml的水即得100倍钾肥水。

实施例1:

一种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每年10-11月,采摘成熟的黄精果实;

2)将步骤1)获得的黄精果实平铺于干燥地面,在室温下晾干,直至所述黄精果实的果皮起皱,且所述黄精果实的果皮含水量低于50%时,用透气性好的塑料袋盛装,放置于温度在20℃以上的干燥室内贮藏,备用。

3)准备腐殖土,波尔多液或多菌灵液,按1000kg腐殖土20kg波尔多液或20kg多菌灵液比例,对腐殖土进行喷洒消毒;其中,波尔多液为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照1:3:30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的混合液,多菌灵液为1200倍多菌灵液;

4)将步骤3)所得的消毒后的腐殖土,按每1000千克腐殖土,10千克磷肥以及10千克复合肥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基质;

5)将步骤4)所得的混合基质放置于干燥地面处,然后覆盖薄膜进行发酵,发酵15天,获得营养基质;

6)准备营养杯,将步骤5)所得的营养基质装入营养杯,当营养基质装至营养杯体积的85%时,放入去除果皮的黄精种子3粒,然后再用营养基质装满营养杯;

7)将步骤6)所得的植入有黄精种子的营养杯放入温室大棚,控制大棚内的温度为22-25℃,保持通风,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且每隔两天喷洒一次

多菌灵液;待黄精出苗后,将多菌灵液改为清水,同时对黄精幼苗进行补光管理,延长光照时间至16小时/天;其中所用的多菌灵液为3000倍多菌灵液,该步骤中采用3000倍的多菌灵液对出苗前的黄精种子进行喷洒、灌根消毒液,进一步减少了黄精种苗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概率;且其中的补光管理为在大棚内每隔1m-2m装吊一个22-26w的白炽灯,且该白炽灯距离黄精种苗的高度>2.5m,该设置有利于增加黄精种苗的光照时间,为缩短黄精种苗的生长周期和提高黄精种苗的成长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8)待黄精种苗长至2.5-3.5cm时,去除弱小种苗,只留一株壮种苗于营养杯,且去除弱小种苗后15天,用80-150倍钾肥水灌根;

9)在来年3-5月,可将步骤8)中的黄精种苗进行移栽。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通过采摘成熟的黄精种子自然晾晒处理,对培育黄精种子的腐殖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以及配以科学比例的磷肥、复合肥,控制黄精种子的生长环境以及采用营养杯进行育苗,以及采用消毒液对出苗前的黄精种子和腐殖土再次进行喷洒、灌根消毒杀菌处理,大大提高了繁殖发苗率,出苗后成活率,减少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率,减少病虫害的概率,且单株根茎生长重量大,大大减少生长周期以及运输过程中伤根伤苗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4)中采用的磷肥的磷含量≥38%,复合肥中氮、磷、钾三者含量≥48%,且复合肥中钾含量≥8%,该设置保证了黄精种苗在温室培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的营养需求,保证了黄精种苗的产量和质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步骤5)所述的薄膜为聚氯乙烯塑料膜,发酵温度为15-25℃,该设置有利于腐殖土、磷肥以及复合肥组成的营养基质含有更少的杂菌、虫卵,进一步降低病虫害,且在室温下发酵,不破坏营养基质中的营养成分,采用聚氯乙烯塑料膜简单易得,成本低;进而保证了黄精种苗的亩产量和降低黄精种苗的培育成本。

实施例4:

营养杯的引入大大解决了黄精种苗运输及移栽过程中伤根、伤茎的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营养杯的尺寸为直径5-15cm,高度3-8cm,底部开孔,孔直径为0.5-1.5cm,该设置不仅保证了黄精育苗的成长需要,且减少了营养基质的使用,保证了营养杯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大黄精种苗的亩产量和降低黄精种苗的培育成本。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移栽前的黄精种苗采用钾含量≥50%的钾肥进行灌根施肥,为后期壮苗生长周期缩短了1年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黄精种苗的产量。

性能测试:

现有技术(赵致、庞玉新、袁媛和付民学等发表的论文“药用作物黄精种子繁殖技术研究”,具体见背景技术第三段)及本发明的实施例1-5所得黄精种苗的出苗率、出苗后的成活率、出苗后的根茎情况、病虫害情况、单株根茎生长重量、生长周期以及运输情况进行一一测试,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实施例1-5的性能指标

备注:其中单株根茎生长重量测试方法:相同品种,相同时间内不同的种植技术,对单株根茎重量进行对比;

生长周期的测试方法:相同品种,相同单株根茎重量内不同的种植技术,对单株生长周期进行对比。

运输情况:在运输过程中黄精种苗的评判标准,差:伤苗伤茎率≥85%;良:伤苗伤茎率≥30%;优:伤苗伤茎率≤3%;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1-5,该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跟现有技术比起来,黄精种苗的出苗时间提前了3-4个月,为后期的生长周期的缩短提供了技术支持,繁殖发苗率提高了35.7%,出苗后成活率提高了217%,出苗后不长根茎的种苗减少了94%,病虫害的概率减少了95.7%,且单株根茎生长重量在相同的时间内增加了3斤以上,达到相同重量的生长(比如7斤),需要至少11年,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黄精种苗的温室培育方法,其生长的周期至少可以缩短3年以上,约为7-8年,且采用营养杯进行繁殖育苗,解决了运输过程中伤苗伤茎,甚至死苗的问题,移栽前在土里去杯,不伤苗伤茎,且该营养杯可重复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