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栽种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丹参栽植器。
背景技术:
丹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目前丹参种植仍采用人工刨坑的方式,效率较低,劳动强度较大,迫切需要一种栽植机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丹参栽植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栽植器,限深板上下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深栽种;定距套前后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距栽种;拉线长度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使栽植鸭嘴打开合适角度,破膜口小且规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种丹参栽植器,包括投苗管、手柄高度调整装置、拉线装置、定距装置和栽植鸭嘴装置;
所述投苗管为长条状的管,投苗管上下相通,在投苗管的顶部固定设有投苗锥口,所述投苗锥口大口开口向上,所要栽植的丹参苗从投苗口进入投苗管并沿投苗管向下进入栽植鸭嘴装置;
所述栽植鸭嘴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两片栽植鸭嘴和鸭嘴定位板,所述两片栽植鸭嘴相对且顶部通过鸭嘴定位板与投苗管连接,两片栽植鸭嘴可在手柄高度调整装置和拉线装置作用下同时完成分开/闭合动作,两片栽植鸭嘴分开时投苗管内的丹参苗从两片栽植鸭嘴中落下;
所述手柄高度调整装置包括高度调整板、手柄、手柄连接板、手握杆,所述高度调整板为竖向固定于投苗管上部的长条形板,高度调整板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手柄的一端设有手柄连接板,所述手柄连接板与高度调整板通过定位孔固定连接;在手柄下方设有手握杆,所述手握杆包括手握杆臂和手握杆连接板,所述手握杆臂一端设有与手握杆臂一体的手握杆连接板,所述手握杆连接板与高度调整板通过定位孔铰接;
所述拉线装置包括拉线、拉线调整部件、拉板A、拉板B、拉板定位板、拉簧和拉簧挂钩,所述拉线顶部通过拉线调整部件与所述手握杆臂连接,所述拉线调整部件包括螺杆、限位螺母和夹紧螺母,所述螺杆中部固定于手握杆臂下方,在螺杆的两端设有用于穿拉线的穿线孔,在穿线孔的两侧设有限位螺母和夹紧螺母,所述限位螺母在内侧,夹紧螺母在外侧,夹紧螺母与限位螺母将拉线夹紧定位;所述拉板A为弯板状,拉线底部与拉板A顶部固定连接,拉板中部与固定于投苗管下方的拉板定位板铰接,拉板A的底部与拉板B的顶部连接,拉板B的中部通过拉簧与固定于投苗管下方的拉簧挂钩连接,拉簧挂钩位于拉板定位板下方,拉板B的底部通过鸭嘴拉板与栽植鸭嘴连接,拉线上拉时两栽植鸭嘴分开;
在投苗管的下方设有定距装置,所述定距装置包括横杆、定距套和扎孔钉,所述横杆一端固定于投苗管上,在水平布置的横杆上套置有定距套,所述定距套通过紧固螺钉可拆卸的固定于横杆上,扎孔钉固定于定距套的下方,钉尖向下。
进一步地,所述投苗管下方固定设有加强管,所述栽植鸭嘴装置与加强管连接,所述横杆亦固定与加强管外壁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加强管外壁上还固定设有限深装置,所述限深装置包括限深板和定位螺钉,限深板为折角为90度的板,限深板的竖直部分上设有长条孔,限深板的长条孔位置通过定位螺钉与加强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栽植鸭嘴的底部为尖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度调整板为两块,且手柄连接板和手握杆连接板固定设置与两高度调整板的中间。
进一步地,所述投苗管内径为30毫米至4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整板的高度调整范围为0至20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手握杆臂与手柄间夹角为5度至8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限深板上下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深栽种;定距套前后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距栽种;拉线长度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使栽植鸭嘴打开合适角度,破膜口小且规则。
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适用人群广,且能够在膜上实现等深、等株距栽苗;提高丹参种植质量,便于丹参后期管理;降低人工种植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丹参栽植器主视图;
图3是丹参栽植器侧视图;
图4是丹参栽植器俯视图;
图5是手柄高度调整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手握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是拉线调整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定距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栽植鸭嘴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限深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投苗管,2.投苗锥口,3.拉线,4.拉板定位板,5.拉板A,6.拉板B,7.拉簧,8.栽植鸭嘴装置,8-1.栽植鸭嘴,8-2.鸭嘴拉板,8-3鸭嘴定位板;9.定距装置,9-1.横杆,9-2.紧固螺钉,9-3.定距套,9-4.扎孔钉;10.拉簧挂钩;11.手柄高度调整装置,11-1.高度调整板,11-2.手柄连接板,11-3.手柄;12.手握杆,12-1.手握杆臂,12-2.手握杆连接板;13.限深装置;13-1.限深板,13-2.定位螺钉,14.拉线装置,14-1.螺杆,14-2.限位螺母,14-3.夹紧螺母,14-4.穿线孔,15.加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4所示,该实用新型包括投苗管1、手柄高度调整装置11、拉线装置14、定距装置9和栽植鸭嘴装置8。
投苗管1为长条状的管,投苗管上下相通,所述投苗管内径为30毫米至40毫米。在投苗管的顶部固定设有投苗锥口2,所述投苗锥口大口开口向上,所要栽植的丹参苗从投苗口进入投苗管并沿投苗管向下进入栽植鸭嘴装置8。
如图9所示,栽植鸭嘴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两片栽植鸭嘴8-1和鸭嘴定位板8-3,所述两片栽植鸭嘴相对且顶部通过鸭嘴定位板与投苗管连接,两片栽植鸭嘴可在手柄高度调整装置和拉线装置作用下同时完成分开/闭合动作,两片栽植鸭嘴分开时投苗管内的丹参苗从两片栽植鸭嘴中落下。
如图5、图6所示,手柄高度调整装置11包括高度调整板11-1、手柄11-3、手柄连接板11-2、手握杆12。所述高度调整板为竖向固定于投苗管上部的长条形板,高度调整板沿长度方向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高度调整板的高度调整范围为0至200毫米。通过讲手柄和手握杆安装于不同的定位孔位置实现高度的调节。手柄的一端设有手柄连接板,所述手柄连接板与高度调整板通过定位孔固定连接。在手柄下方设有手握杆,所述手握杆包括手握杆臂12-1和手握杆连接板12-2,所述手握杆臂一端设有与手握杆臂一体的手握杆连接板,所述手握杆连接板与高度调整板通过定位孔铰接。
拉线装置14包括拉线3、拉线调整部件、拉板A 5、拉板B 6、拉板定位板4、拉簧7和拉簧挂钩10。拉线顶部通过拉线调整部件与所述手握杆臂连接。如图7所示,所述拉线调整部件包括螺杆14-1、限位螺母14-2和夹紧螺母14-3,所述螺杆中部固定于手握杆臂下方,在螺杆的两端设有用于穿拉线的穿线孔14-4,在穿线孔的两侧设有限位螺母和夹紧螺母,所述限位螺母在内侧,夹紧螺母在外侧,夹紧螺母与限位螺母将拉线夹紧定位。限位螺母固定在螺杆上,拉线穿过穿线孔后,旋转夹紧螺母将其固定。
所述拉板A为弯板状,拉线底部与拉板A顶部固定连接,拉板中部与固定于投苗管下方的拉板定位板铰接,拉板A的底部与拉板B的顶部连接,拉板B的中部通过拉簧与固定于投苗管下方的拉簧挂钩连接,拉簧挂钩位于拉板定位板下方,拉板B的底部通过鸭嘴拉板8-2与栽植鸭嘴固定连接,拉线上拉时两栽植鸭嘴分开。
如图8所示,在投苗管的下方设有定距装置9,所述定距装置包括横杆9-1、定距套9-3和扎孔钉9-4,所述横杆一端固定于投苗管上,在水平布置的横杆上套置有定距套,所述定距套通过紧固螺钉9-2可拆卸的固定于横杆上,扎孔钉固定于定距套的下方,钉尖向下。通过紧固螺钉将定距套紧固在横杆上的不同位置,实现定距间距的调整。
工作过程如下:
根据身高确定手柄连接板高度,根据丹参苗长度设定限深板位置和拉线长度,根据株距要求设定扎孔钉位置,手握手柄用力垂直下插,栽植鸭嘴入土到设定位置时,将丹参苗垂直放到投苗管,然后手握手握杆,栽植鸭嘴打开设定角度,垂直拔出,丹参苗在土的作用下自然固定埋入土内待种位置。栽植鸭嘴离开地面后,松开手握杆,栽植鸭嘴在拉簧的作用下复位,根据扎孔钉在膜上留下的标记进行下一轮栽植工作。
所述投苗管下方固定设有加强管15,所述栽植鸭嘴装置与加强管连接,所述横杆亦固定与加强管外壁上。加强管起到中间连接加强整个栽植器强度的作用。
如图10所示,在所述加强管外壁上还固定设有限深装置13,所述限深装置包括限深板13-1和定位螺钉13-2,限深板为折角为90度的板,限深板的竖直部分上设有长条孔,限深板的长条孔位置通过定位螺钉与加强管固定连接。通过长条孔调整限深板的不同安装高度,起到不同的限深高度。限深装置的作用时使得丹参栽植深度一致,提高丹参栽植质量、保证良好生长环境。
所述栽植鸭嘴的底部为尖端,便于插入土内,提高种植效率。
所述的高度调整板为两块,且手柄连接板和手握杆连接板固定设置与两高度调整板的中间,便于固定安装。
所述手握杆臂与手柄间夹角为5度至8度,此时栽植鸭嘴闭合。
限深板上下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深栽种;定距套前后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等距栽种;拉线长度可调,可根据实际需要使栽植鸭嘴打开合适角度,破膜口小且规则。
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适用人群广,且能够在膜上实现等深、等株距栽苗;提高丹参种植质量,便于丹参后期管理;降低人工种植劳动强度。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