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090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品养殖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宜水产品饲养的养殖池。



背景技术:

水产品因其营养价值高非常受人们喜爱,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质不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同时危害人们的健康。传统的水产品养殖在一个固定的养殖池,容易滋生很多细菌或有害杂质,会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固定的养殖池进行换水比较麻烦,且费时费力。现有的水产养殖池能够方便换水,但对水质的检测力度不够,时间长了就需要换水,造成水源浪费,且水藻等有害细菌难以清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池,该养殖池换水方便,排污系统完善,水质检测力度高,且能够有效除藻和杂质,并能够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增氧,提供养殖高质量和高产量水产品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水产养殖池,该养殖池的底部横截面为弧型,所述的养殖池内设置有进水管、增氧装置、超声波除藻设备、水质检测器、出水管和排污管;所述的进水管的末端固定安装有净水装置;所述的水质检测器内安装有报警器;所述的出水管位于养殖池的最低处,所述出水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排放口,所述的排放口与排污管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的排污管的另一端与排污池连通;所述的养殖池还安装有水循环装置,水循环装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位于养殖池的底部,所述的出水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水循环装置通过泵体使养殖池内的水进行循环。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增氧装置的增氧口位于养殖池的底部,所述的增氧口通过管道与供氧设备连通。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供氧设备为增压泵或增压气囊。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增氧口上安装有旋涡式出水管。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水质检测器检测出的数值高于/低于设定值时报警器发出警报。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排污管上安装有开关阀门。

上述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报警器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产养殖池,该养殖池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便于换水,且出水管连通有排污管和排污池,养殖池的形状使养殖池内的污泥和污水便于排出。超声波除藻设备可有效除去水中的水藻和一些有害细菌,增氧装置使水的溶氧量增加,并通过水质检测器对水质进行监控,确保为水产品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水循环装置使养殖池内的水进行内部循环,使水由死水变为活水,有利于水产类动物的饲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2-进水管,3-净水装置,4-出水管,5-排污管;6-排污池,7-开关阀门,8-增氧装置,9-水质检测器,10-报警器;11-超声波除藻设备,12-水循环系统,13-进水口,14-过滤装置,15-出水口,16-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新型技术方案。

实施例:水产养殖池,如图1所示,养殖池1的底部横截面为弧型,养殖池1内设置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4,进水管2和出水管4使养殖池1内的水便于更换,进水管2的末端固定安装有净水装置3,确保从水源进入到养殖池1内的水干净无污染。出水管4位于养殖池1的最低处,避免在排水过程中养殖池1内有过多残余的水,出水管4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排放口,排放口与排污管5的一端密封连接,排污管5的另一端与排污池6连通,排污管5上安装有开关阀门7,需要排污时打开开关阀门7,使养殖池1内的污水和污泥通过排污管5收集到排污池6内,防止二次污染。

养殖池1内设置有增氧装置8,增氧装置8的增氧口位于养殖池1的底部,增氧口通过管道与供氧设备连通,供氧设备可以为增压泵或增压气囊,为养殖池1内的水增加足够的氧,使水的溶氧量增多,有利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增氧口上安装有涡旋式出水管,增氧装置8打开后在养殖池1底部的水形成涡旋状,增加水的流动性,保证了水体的水质均衡,增加养殖池1内的水产动物的活力。

养殖池1内设置有超声波除藻设备11,能够有效清除养殖池1内的水藻和其他有害细菌。养殖池1内还设置有水质检测器9,在水质检测器9内安装有报警器10,报警器10的外部设置有防水层,水质检测器9检出的数值低于/高于某设定值时,报警器10会发出警报,及时提醒养殖员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更换,以便确保水产动物的质量和产量。

养殖池1内还安装有水循环装置12,水循环装置12的进水口13和出水口15均位于养殖池1的底部,出水口15处设置有过滤装置14,过滤装置14将进入到出水口12处的杂质过滤,进一步保证水质的优良。水循环装置12通过泵体16使养殖池1内的水进行循环,使养殖池1内的水由不流动的死水变为流动性较大的活水,使水体的水质均衡,进一步增加养殖池1内的水产动物的活力,为水产动物提供优异的生长环境。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