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修枝剪。
背景技术:
修枝剪包括手动修枝剪和电动修枝剪,其中电动修枝剪一般需要使用双手握持工作,通常设置一个前手柄和后手柄,并且在两个手柄上分别设置开关触发装置,需要同时按动两个开关触发装置,修枝剪才能工作,并且松开任意一个开关触发装置,修枝剪都能停止运转以满足安全使用的需求。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修剪动作的方向经常变换,为提高使用舒适度并且使前手柄能在不同握持姿势下(如向左倾斜和右侧倾斜)正常工作,修枝剪上还设有一个环形前手柄,环形前手柄的开关扳机可分为转杆式扳机和内置滑动式扳机,现有的转杆式扳机存在间隙大容易夹手和两侧面打开开关的行程不够等问题,而内置滑动式扳机被认为是比较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一种样式。
如中国专利CN102047815揭示了一种修枝剪,提供了可以实现双手握持的前手柄和后手柄,并且前手柄为环形内置扳机结构,能够在前手柄侧面按下开关扳机使前扳机触发。该专利实现前手柄触发的方式是通过前手柄扳机的旋转运动带动滑动件向上直线运动,通过滑动件和转动杆的联动机构,将直线运动转化为转动杆的旋转运动,从而带动后续机构联动打开开关。该修枝剪机构触发联动机构复杂,零件多成本高,且上方按下开关和侧面按下开关所使用的机构差异大,使不同握持方式打开开关的力差异大,操作舒适度差异较大。另外此结构前手柄安装拆卸复杂,不适合拆卸后包装。
如中国专利CN202622752揭示了一种旋转式修枝剪内置扳机前手柄的结构,该专利实现辅助手柄固定的方式为通过设置有锁紧扳手的螺杆,螺杆穿过辅助把手和主体机壳,使用螺杆螺母紧固,拆卸时能够不借助工具旋下取出螺杆,使辅助把手与主体机壳分离。该结构前手柄角度虽然可以调节,难以实现前扳机与后扳机的机械联动,还需要在手柄中额外地增加一个开关,并且只适合在DC修枝剪产品中使用,另外,前手柄拆卸后有导线连着机器,拆装过程中容易造成导线损坏和装配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修枝剪,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拆装的特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修枝剪,包括壳体和刀片组件,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刀片组件的电机和用于控制所述电机的开关,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带后扳机的后手柄和带前扳机的前手柄,所述前扳机滑动安装在所述前手柄的安装腔内,所述后扳机上转动连接有触发杆,所述前扳机与所述触发杆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握持所述前扳机时,所述前扳机相对所述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并带动传动机构运动以使所述触发杆的触发端向着所述开关方向转动,握持所述后扳机以使所述触发杆向着所述开关移动,同时握持所述前扳机和后扳机以使所述触发杆触发所述开关。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腔壁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前扳机包括第一握持部,且所述第一握持部上设有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滑动的第一凸起,握持第一握持部时,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
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扳机还包括位于第一握持部左右两侧的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安装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配合的第二安装槽,握持第二握持部时,所述第二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壁斜向上滑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为倒三角形的安装槽。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扳机上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安装腔壁上设有限定在所述第三安装槽内的第三凸起,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凸起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顶角处,握持所述前扳机以使所述第三安装槽相对所述第三凸起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件和转动连接在壳体上的中间转杆,所述中间转杆的前端与所述前扳机连接,所述中间转杆的后端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触发杆与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扳机还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中间转杆的前端连接,所述前扳机带动所述螺杆上下运动以使所述中间转杆转动。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扳机与所述安装腔壁之间还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前扳机复位的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与所述前手柄可拆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后扳机与所述后手柄之间还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后扳机复位的第二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修枝剪的前扳机滑动安装在前手柄的安装腔内,后扳机上转动连接有触发杆,前扳机与触发杆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握持前扳机时,前扳机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并带动传动机构运动以使触发杆的触发端向着开关方向转动,握持后扳机以使触发杆向着开关移动,同时握持前扳机和后扳机以使触发杆触发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扳机的滑动直接带动传动机构运动,无需通过设置其他滑动件带动传动机构运动,由此简化了修枝剪的整体结构,此外,还使得前手柄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
前扳机与安装腔壁之间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前扳机复位的第一弹性件。如此设计,可在外力消失后,使前扳机快速复位。
壳体与前手柄可拆连接。如此设计,便于后期的拆卸,减少包装体积,提高装箱量。
后扳机与后手柄之间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后扳机复位的第二弹性件。如此设计,可在外力消失后,使后扳机快速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修枝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后手柄、传动机构和前手柄的爆炸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前手柄剖去第二手柄壳且前扳机处于初始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握持前扳机左侧第二操作部时前扳机的位置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握持前扳机第一操作部时前扳机的位置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握持前扳机右侧第二操作部时前扳机的位置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前手柄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修枝剪包括壳体1和用于切割的刀片组件4,刀片组件4安装在壳体1的前端,壳体1内设有电机2、齿轮传动机构3和开关5,开关5用于控制电机2的开闭,电机2通过齿轮传动机构3驱动刀片组件4工作。壳体1上还设有后手柄6和前手柄7,用户同时握持后手柄6和前手柄7时可触发开关5,此时电机2驱动刀片组件4工作,当用户松开后手柄6和/或前手柄7时,开关5关闭电机2,此时刀片组件4停止工作。本实用新型中的后手柄6优选与壳体1一体成型。为了方便下文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前手柄7所在的一端定义为前端,将后手柄6所在的一端定义为后端。对于修枝剪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已属本领域公知,本实施例不再对其详述,参照现有常规的修枝剪即可。
后手柄6上设有后扳机61,后扳机61的后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后手柄6上,后扳机61与后手柄6之间还连接有第二弹性件63,第二弹性件63可为弹簧、弹片等,后扳机61的前端转动连接有触发杆62,当用户握持后扳机61时,后扳机61的前端绕着后扳机6后端转动,并带动触发杆62向着靠近开关5的方向移动,此时触发杆62的触发端不会接触开关5的触点。当外力消失后,第二弹性件63驱动后扳机61快速复位,此时后扳机61的前端绕着后扳机6后端转动,并带动触发杆62向着远离开关5的方向移动。
前手柄7包括前手柄本体和前扳机73,前手柄本体包括第一手柄壳71和第二手柄壳72,第一手柄壳71和第二手柄壳72通过螺钉连接扣合形成用于安装前扳机73的安装腔,前扳机73滑动安装在安装腔内,前扳机73与触发杆62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8,传动机构8包括连接件81和中间转杆82,连接件81可为连杆、钢丝拉绳或钢丝拉锁等,当连接件81采用连杆时,连杆的后端与触发杆62的前端转动连接,连杆的前端与中间转杆82的后端转动连接,中间转杆82的前端与前扳机73连接,中间转杆8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1上。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如果连接件采用钢丝拉绳,则钢丝拉绳柔性连接在触发杆与中间转杆之间;如果采用钢丝拉锁,则钢丝拉锁的两端转动连接在触发杆与中间转杆之间。
握持前扳机73时,前扳机73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并带动中间转杆82的前端向上转动,此时中间转杆82的后端拉动连接件81向下运动并带动触发杆62的前端向下转动,触发杆62的触发端向上转动,但是此时触发杆62的触发端与开关5的触点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并且不能触发开关5,但是在此同时握持后扳机61,则后扳机61的前端带动触发杆62向着开关5移动,此时触发杆62的触发端触发开关5的触点。当用户松开后扳机61和/或前扳机73时,开关5关闭电机2,此时刀片组件4停止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扳机73的滑动可直接带动传动机构8运动,无需通过设置其他滑动件带动传动机构8运动,由此简化了修枝剪的整体结构,此外,还使得前手柄7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
如图2至3所示,安装腔壁上设有第一安装槽710,具体是指第一手柄壳71和第二手柄壳72上对应设置有大小相同的第一安装槽710,前扳机73包括第一握持部730,且第一握持部730的前后两侧设有在第一安装槽710内滑动的第一凸起731。此外,前扳机73还包括位于第一握持部730左右两侧的第二握持部733,第二握持部733的前后两侧设有第二凸起732,第一手柄壳71和第二手柄壳72上对应设置有大小相同的第二安装槽711,第二凸起732滑动安装在第二安装槽711内。第一安装槽710和第二安装槽711均为大小相同的倒三角形安装槽,前扳机73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凸起731位于第一安装槽710的底部,第二凸起732位于第二安装槽711的底部。
为了在外力消失后,前扳机73能够快速复位到初始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前扳机73与安装腔壁之间还安装有第一弹性件75,具体是指前扳机73的顶端和两侧分别与第一手柄壳71的侧壁之间连接有上述第一弹性件75,第一弹性件75可为弹簧、弹片等,第一弹性件75用于在外力消失后驱动前扳机73回到初始位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第一弹性件还可安装在前扳机与第二手柄壳之间,其也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效果,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4所示,当用户握持左侧的第二握持部733时,左右两侧的第二凸起732沿着第二安装槽711的左槽壁斜向上滑动并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第一凸起731沿着第一安装槽710的左槽壁斜向上滑动并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由此使得前扳机73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L1。
如图5所示,当用户握持第一握持部730时,左右两侧的第二凸起732在第二安装槽711内向上滑动,第一凸起731在第一安装槽710内向上滑动,使得前扳机73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L2。
如图6所示,当用户握持右侧的第二握持部733时,左右两侧的第二凸起732沿着第二安装槽711的右槽壁斜向上滑动并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第一凸起731沿着第一安装槽710的右槽壁斜向上滑动并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由此使得前扳机73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L3。
上述滑动位移L1=L2=L3,且L1=L2=L3的最小值为3mm,以此保证触发杆62的触发端能够触发开关5。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倒三角形安装槽的左槽壁与右槽壁长度相等,且三个第一弹性件75的弹力相同。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将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设计成菱形安装槽或扇形安装槽,只要保证安装槽的左槽壁由前手柄的底部向着顶部且由右向左倾斜、右槽壁由前手柄的底部向着顶部且由左向右倾斜、安装槽具有限至前扳机向上运动位移量的顶壁即可,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前手柄7还包括螺杆74,螺杆74是旋合在前扳机73底部的螺母中,并随前扳机73一起做上下运动,也就是可以产生沿着前手柄7中心对称线X方向的位移,中间转杆82的前端套装在螺杆74上。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用户同时握持后扳机6和前扳机7时,由于前扳机73相对前手柄本体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因此前扳机73通过传动机构8带动触发杆62的触发端向上转动,而此时后扳机61的前端也会带动触发杆62向着开关5的方向转动,以此使触发杆62的触发端按压开关5的触点,打开电机2。当用户松开后扳机62和/或前扳机73时,触发杆62的触发端向着远离开关5的方向移动,此时电机2关闭。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前扳机还可采用其他的方式滑动安装在前手柄上,例如,在前扳机上设置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设置在前扳机的左右两侧和上侧,第三安装槽为正三角形,在安装腔壁上设有第三凸起,第三凸起限定在第三安装槽内,前扳机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三凸起位于第三安装槽的顶角处,握持前扳机以使第三安装槽相对第三凸起产生向上的滑动位移。或者前扳机与前手柄之间采用滑块与滑轨的方式安装,以上两种方案,也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方案很容易明白,因此不再详述。
如图3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手柄7通过螺钉9转动连接在壳体1上,具体的,壳体1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前手柄7的定位槽10,定位槽10上设有定位孔11,螺钉9将前手柄7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定位孔11上,用户拆卸时,只需将螺钉9拆卸下来即可将前手柄7从壳体1上拆卸下来,拆卸简单方便,同时也减少了包装体积,提高装箱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将螺杆固定连接在壳体上,以实现前手柄与壳体的固定连接,此时定位孔为腰形孔,如此设计,也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的技术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施例很容易明白,因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