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线回线自动报警海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0928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线回线自动报警海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杆,确切地说是一种拉线回线自动报警海杆。



背景技术:

鱼杆是一种钓鱼工具,深得钓鱼爱好者喜爱。在传统的鱼杆的基础上,人们实用新型了一些新型的鱼杆,以实现一定的操作自动性,增加钓鱼的自动化程度,减少钓鱼的难度及劳动强度。

现有的鱼杆,往往将杆体分成两个部分,上杆体、下杆体,上杆体与下杆体铰接,钓鱼时将上杆体沿铰接处旋转一定角度后,利用杆体与下杆体之间的锁定解锁装置进行锁定,有鱼上钩时,鱼线被鱼拖拽使触发装置感应,触发装置动作使锁定解锁装置进行解锁,上杆体回杆,鱼钩刺鱼。

现有的鱼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钓鱼的乐趣及效率,但现有的鱼杆,存在两个技术问题,一是触发装置往往为机械结构,触发装置工作需要鱼线上承受较大的力时,才能使触发装置对鱼上钩做出反应,较小的鱼对鱼线的拉力较小,往往在咬饵后对鱼线的拉力不足以使触发装置发生反应;二是现有的触发装置,在鱼咬饵后如果向杆的方向游动,则鱼线拉力减小时,触发装置往往不能发出触发信号,使鱼杆回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拉线回线自动报警海杆,包括下杆体,与下杆体铰接连接的上杆体,所述的上杆体固定摆动触发装置,摆动触发装置设有蓝牙发射模块、控制蓝牙发射模块工作的磁性开关;所述的下杆体设有蓝牙接收模块、系统控制模块,系统控制模块与蜂鸣器及微型马达;上杆体与下杆体通过相互配合的锁栓及锁槽锁定,微型马达的控制锁栓脱离锁槽解锁。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摆动触发装置,利用磁性开关在摆动触发装置发生摆动时,蓝牙接发射模块发出信号,蓝牙接收模块接收到信号,系统控制模块控制微型马达动作,实现解除锁定,上杆体回杆,上杆体回杆的瞬间完成刺鱼,且回杆完成后,蜂鸣器发出报警,提醒人及时处理。

对于蓝牙发送模块、蓝牙接收模块、磁性开关,均为常用的电路元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的摆动触发装置设有触发座台、摆动触发器,触发座台设置在套筒的一侧,套筒与上杆体连接固定,触发座台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固定触发铰接轴,摆动触发器的底部设有导线环。

触发座台通过套筒与上杆体连接固定,连接稳定,工作性能好;触发座台的中部设有向下突出的轴凸,轴凸上设有连接孔,便于利用连接孔连接固定摆动触发器,且连接后的摆动触发器转动灵活。

所述的磁性开关设有磁石、干簧管;干簧管设置摆动触发器两侧的顶部,磁石设置在上杆体上,磁石的位置与干簧管的位置相应。

利用磁石、干簧管做为磁性开关,设定感应距离为1-3mm;摆动触发器工作灵敏度高,较小的力就可以使摆动触发器发生摆动,使蓝牙发射模块发出控制信号。

所述的上杆体与下杆体设有下锁定装置,下锁定装置设有滑动连杆,滑动连杆的前端设有锁叉,锁叉的顶端设有锁栓,滑动连杆的的后端与上杆体通过连杆铰接栓连接;所述的下杆体设有滑座,滑座设有滑动腔,锁栓沿滑动腔移动,滑座前端与锁片的一端铰接连接,锁片的前端设有拨动柱,锁片靠近铰接端的顶部设有锁槽,锁槽与锁栓配合;滑座与上杆体的连接部通过杆体铰接栓连接,杆体铰接栓处设有杆体回位弹簧。

上述设置,使上杆体与下杆体沿杆体铰接栓发生转动后,杆体达到设定的角度后,利用锁槽与锁栓配合锁定上杆体与下杆体,使上杆体与下杆体保持一个稳定的夹角不变;相反,当锁栓在锁槽内脱离发生解锁时,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上杆体回位,使上杆体与下杆体连成一条直线。

所述的微型马达的传动轴的轴端设有转轮,转轮上设有偏心轴,微型马达的转动带动偏心轴转动,偏心轴的转动拨动拨动柱。微型马达向下转动的过程中,偏心轴拨动销轴,然后微型马达再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一个工作过程。

所述的下杆体设有电机箱座,电机箱座设有电池仓、微型马达固定腔,电机箱座的顶部设有开关控制按钮。通过设置电机箱座,利用电机箱座固定电池、微型马达,并且将偏心轴及销轴设置在微型马达固定腔内,一是可以保持相关部件的工作精度不受灰尘污物的影响,二是可以防止相关部工作过程中,被其他物体如鱼线等阻碍。

所述的上杆体与下杆体设有上锁定装置,上锁定装置设有上锁定杆,上锁定杆的中部与上杆体铰接连接,上锁定杆的前端设有锁舌,上杆体与锁舌相应装置设有锁紧孔,上锁定杆的前端通过拉簧与下杆体连接。

通过设置上锁定装置,可以在上杆体与下杆体连接成一条直线时增加连接的稳定性;二是在上杆体与下杆体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后,上杆体回位过程中,通过拉簧增加回位的速度及准确性,提高刺鱼的效率及效果。

所述的上杆体与下杆体铰接处设有上锁定装置,上锁定装置设有弹性限位座,弹性限位座设置在上杆体上,弹性限位座的上部设有套孔,上锁定杆穿插在套孔内,弹性限位座的底部与套筒连接,弹性限位座的底部或套筒上设有弹簧固定孔,弹簧的顶端与上锁定杆的底部接触,弹簧对上锁定杆有向上的弹性支持力。

通过设置弹性限位座,可以对上锁定杆增加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使上锁定杆的另一端的锁舌与下杆体上表面的锁紧孔紧密配合,防止误开。

所述的下杆体的端部设有杆插,杆插通过环套与下杆体连接,杆插设有插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杆体与下杆体锁定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摆动触发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右视图。

图7是图5中触发铰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下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下锁定装置锁定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滑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图8中杆体回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偏心轴与销轴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分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杆插;2-绕线装置;3-下杆体;4-上锁定装置;5-上杆体;6-摆动触发装置;7-下锁定装置;8-电机箱座;41-拉簧;42-上锁定杆;43-上锁定座;44-弹性限位座;45-套筒;46-弹簧固定孔;47-套孔;61-轴凸;62-触发铰接轴;63-触发座台;64-回线弹簧;65-摆动触发器;66-座仓;67-导线环;68-磁石;69-干簧管;71-锁栓;72-滑动腔;73-滑座;74-锁槽;75-锁片;76-拨动柱;77-销轴;78-锁叉;79-滑动连杆;710-杆体铰接栓;711-连杆铰接栓;712-杆体回位弹簧;81-偏心轴;82-转轮;83-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8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拉线回线自动报警海杆,由下杆体3,与下杆体3铰接连接的上杆体5组成,所述的上杆体5与下杆体3连接处固定摆动触发装置6,摆动触发装置6设有蓝牙发射模块,控制蓝牙发射模块工作的磁性开关;所述的下杆体3设有蓝牙接收模块、系统控制模块,系统控制模块与蜂鸣器及微型马达;上杆体5与下杆体3通过相互配合的锁栓71及锁槽74锁定,微型马达的控制锁栓71脱离锁槽74解锁。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摆动触发装置6,利用磁性开关在摆动触发装置6发生摆动时,蓝牙接发射模块发出信号,蓝牙接收模块接收到信号,系统控制模块控制微型马达动作,实现解除锁定,上杆体5回杆,上杆体5回杆的瞬间完成刺鱼,且回杆过程中,蜂鸣器发出报警,提醒人及时处理。

参见图5-图7可知,所述的摆动触发装置6设有触发座台63、摆动触发器65,触发座台63设置在套筒45的一侧,套筒45与上杆体5连接固定,触发座台63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固定触发铰接轴62,触发铰接轴62套接回线弹簧64,摆动触发器65的底部设有导线环67。

触发座台63通过套筒45与上杆体5连接固定,连接稳定,工作性能好;触发座台63的中部设有向下突出的轴凸61,轴凸61上设有连接孔,便于利用连接孔连接固定摆动触发器65,且连接后的摆动触发器65转动灵活。回线弹簧64在鱼线松驰时,使摆动触发器65向左摆动。

摆动触发器65整体呈扇形,其顶端与触发座台63连接,导线环67设置在底部,鱼线与导线环67的拉力具有较大的力臂,只需要克服摆动触发器65轴间的摩擦力及摆动触发器65的重力即可发摆动,上述结构使摆动触发器65的重力的力臂远远小于鱼线与导线环67之间的拉力的力臂。

所述的磁性开关设有磁石68、干簧管69;干簧管69设置摆动触发器65两侧的顶部,磁石68设置在上杆体5上,磁石68的位置与干簧管69的位置相应。

利用磁石68、干簧管69做为磁性开关,设定感应距离为1-3mm;摆动触发器65工作灵敏度高,较小的力就可以使摆动触发器65发生摆动,使蓝牙发射模块发出控制信号。

参见图8-图13可知,所述的上杆体5与下杆体3设有下锁定装置7,下锁定装置7设有滑动连杆79,滑动连杆79的前端设有锁叉78,锁叉78的顶端设有锁栓71,滑动连杆79的的后端与上杆体5通过连杆铰接栓711连接;所述的下杆体3设有滑座73,滑座73设有滑动腔72,锁栓71沿滑动腔72移动,滑座73前端与锁片75的一端通过销轴77铰接连接,锁片75的前端设有拨动柱76,锁片75靠近铰接端的顶部设有锁槽74,锁槽74与锁栓71配合;滑座73与上杆体5的连接部通过杆体铰接栓710连接,杆体铰接栓710处设有杆体回位弹簧712。

上述设置,使上杆体5与下杆体3沿杆体铰接栓710发生转动后,杆体达到设定的角度后,利用锁槽74与锁栓71配合锁定上杆体5与下杆体3,使上杆体5与下杆体3保持一个稳定的夹角不变;相反,当锁栓71在锁槽74内脱离发生解锁时,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上杆体5回位,使上杆体5与下杆体3连成一条直线。

所述的下杆体3设有电机箱座8,电机箱座8设有电池仓、微型马达固定腔,电机箱座8的顶部设有开关控制按钮。通过设置电机箱座8,利用电机箱座8固定电池、微型马达,并且将偏心轴81及解锁销轴77设置在微型马达固定腔内,一是可以保持相关部件的工作精度不受灰尘污物的影响,二是可以防止相关部工作过程中,被其他物体如鱼线等阻碍。

所述的上杆体5与下杆体3设有上锁定装置4,上锁定装置4设有上锁定杆42,上锁定杆42的中部与上杆体5通过上锁定座43铰接连接,上锁定座43的底部与上体体连接;上锁定杆42的前端设有锁舌,上杆体5与锁舌相应装置设有锁紧孔,上锁定杆42的前端通过拉簧41与下杆体3连接。

通过设置上锁定装置4,可以在上杆体5与下杆体3连接成一条直线时增加连接的稳定性;二是在上杆体5与下杆体3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后,上杆体5回位过程中,通过拉簧41增加回位的速度及准确性,提高刺鱼的效率及效果。

所述的上杆体5与下杆体3铰接处设有上锁定装置4,上锁定装置4设有弹性限位座44,弹性限位座44设置在上杆体5上,弹性限位座44的上部设有套孔47,上锁定杆42穿插在套孔47内,弹性限位座44的底部与套筒45连接,弹性限位座44的底部或套筒45上设有弹簧固定孔46,弹簧的顶端与上锁定杆42的底部接触,弹簧对上锁定杆42有向上的弹性支持力。

所述的下杆体3的端部设有杆插1,杆插1通过环套与下杆体3连接,杆插1设有插杆。

参见图14可知,所述的微型马达的传动轴83的轴端设有转轮82,转轮82上设有偏心轴81,微型马达的转动带动偏心轴81转动,偏心轴81的转动使拨动柱76动作。微型马达向下转动的过程中,偏心轴81拨动拨动柱76,然后微型马达再转动,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一个工作过程。

结合图15,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系统控制模块根据蓝牙接收模块的信号控制微型马达、蜂鸣器的工作,微型马达转动半圈时,完成解锁,上杆体5回杆,微型马达再转动半圈回到初始位置,系统控制模块在微型马达转动一圈回到初始位置后控制蜂鸣器发出警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初始工作状态,上杆体5或下杆体3绕铰接处旋转,旋转后通过下锁定装置7进行锁定;将绕线装置2的鱼线穿过摆动触发器65导线环67及套接在上杆体5的各级拉杆的导线环67,将鱼线的末端甩出后,通过铅坠使鱼线绷紧;调整摆动触发器65,使摆动触发器65两端距上杆体5的距离大致相同。

回杆刺鱼工作状态:鱼咬饵时,鱼拖动鱼线,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使鱼线松驰,二是使鱼线绷的更紧;两种情况会分别使摆动触发器65向左摆动或向向摆动;摆动触发器65的摆动使磁性开关工作,蓝牙发射模块发出信号,蓝牙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后微型马达启动,使锁定装置7解除锁定,上杆体5在杆体回位弹簧712的作用下回位,鱼线被瞬间收紧,鱼钩完成刺鱼动作;蜂鸣器在回杆后发出警报提醒。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触发装置利用电磁开关控制发出信号,鱼线的较小的张紧的变化即可使摆动触发器65发生偏转,解决了传统的触发装置工作需要鱼线上承受较大的力时,才能使触发装置对鱼上钩做出反应,较小的鱼对鱼线的拉力较小,往往在咬饵后对鱼线的拉力不足以使触发装置发生反应的问题。

(2)解决了现有鱼杆的触发装置,在鱼咬饵后如果向杆的方向游动,则鱼线拉力减小时,触发装置往往不能发出触发信号,完全解决回线起竿的难题。

(3)鱼杆的自动控制更加精准、设置报警的蜂鸣器,可以降低了钓鱼人湖边太阳下面的暴晒,让钓鱼人更享受钓鱼所带来的快乐。

由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的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