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114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绿化技术领域,主要涉及室内绿化自循环灌溉,具体涉及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日益显现。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人们越来越注重周围生活环境的绿化,不但扩大了花草树木、绿色草坪的平面绿化,而且也出现了墙面的垂直绿化。墙面的垂直绿化不仅不占用城市平面公共空间,而且能够美化环境,保护建筑物墙体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轻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对大气影响,夏季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实现保暖效果必将成为一种绿化趋势。

但是,现有的墙面垂直绿化装置一般采用常用的灌溉技术,在垂直绿化装置的上部安装有浇水装置,底部开设有出水口,浇水装置浇出的水从垂直绿化装置的上部一直渗透至底部。但是,此种浇水方式需要人工查看垂直绿化装置的湿度,控制浇水装置进行浇水,非常麻烦,而且此种灌溉方式存在浇灌不均匀、不全面的问题。若浇水装置浇水较慢,则不能够保证底部植物能够及时的获取充足的水分,若浇水较快,则大量水从出水口流出,不但对水资源造成浪费,还会对墙体和地面造成污染,如在北方的冬天甚至会造成不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垂直绿化装置及其自动水循环系统(CN203608644U)公开了自动水循环系统包括位于垂直绿化装置底部的水槽、位于水槽内的水泵以及位于水槽上方的循环式供水管路,供水管路包括垂直设置的上水段和位于垂直绿化装置内由上而下呈“S”形分布的灌溉段,灌溉段设置有向垂直绿化装置滴水的滴水孔;通过控制器控制灌溉的速度。但是该实用新型采用串联的方式对若干层种植区进行灌溉,这样的缺点导致位于下游的种植区接收的水量较少,不能实现均匀灌溉。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蓄水灌溉的组合式模块立面绿化装置(CN 102172182 B)采用模块化组合,实现自动蓄水灌溉,但是都是通过电磁控制水量,容易出现漏电等故障,并且不做室内景观观赏。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溢流灌溉实现循环,并且可以在循环水箱内养鱼,同时实现对水箱内排泄物的分解代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将养殖及水的循环灌溉等技术,通过本立体种养模块系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解决了种植的施肥和灌溉等技术问题。同时通过系统的自动根部灌溉系统,节省了管理成本及时间的投入。绿植养殖采用无机质基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有机基质因分解造成的空气污染异味及降解再添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模块主体、循环水箱和循环管路,所述模块主体与模块主体盖板固定连接,模块主体包括若干绿植培养槽,位于模块主体两端的绿植培养槽上设有溢流孔和连接孔,水平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通过水平连接管连接模块主体的连接孔,垂直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通过溢流管连接其中一个溢流孔互相连接,其余溢流孔通过溢流孔盖帽密封,位于左端的模块主体上的连接孔用堵头密封;所述循环水箱位于模块主体的下部,循环水箱内设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出口通过给水立管连接,给水立管的出口位于最顶端模块主体上方;位于右端的模块主体设有水位显示装置,所述水位显示装置包括若干溢流三通和水位显示三通,所述溢流三通的横支管与模块主体右端的连接孔固定连接,溢流三通的竖支管通过连接立管与另一个溢流三通的上端连接,若干溢流三通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底端连接水位显示三通,所述水位显示三通包括两个竖管,位于内侧的竖管与溢流三通连接,外侧的竖管内设有水位显示计;最底层的若干模块主体横向通过回水横管和回水立管连接循环水池。

进一步,所述绿植培养槽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半球形,所述溢流孔距绿植培养槽最低端50~70mm。溢流孔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所需进行调整,模块主体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得到,溢流孔的位置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同时每组模块主体都设有至少两个溢流孔,等安装完毕后,组合一起的模块主体留一个溢流孔,其他的溢流孔用堵头密封固定。

进一步,位于最顶端的所述溢流三通通过堵头密封。每层的模块主体在最右端都配备一个溢流三通,然后每层的溢流三通串联,设置溢流三通的目的是防止溢流孔被堵塞,下层的模块主体不能灌溉。

进一步,所述绿植培养槽内设有水培花盆,花盆内设有无机质基质和生长的绿植。采用无机质基质养殖绿植,有效避免了有机基质分解散发的异味,同时还可以在循环水中加入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液。

进一步,所述模块主体的背面下端设有连接条,连接条上设有卡槽,通过卡槽与模块卡扣,所述连接条通过膨胀螺栓与墙面固定,最底层的模块主体下方通过边封板固定。

进一步,所述溢流三通的上端设有导流槽和导流板,溢流三通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板的一端由溢流三通的横支管下沿延长部分向上弯折得到,导流板与溢流三通的横支管夹角成钝角,所述导流槽的形状与导流管相适应,下端口成直角梯形状,并且竖直边靠近溢流三通的横支管,所述导流槽的下端口的宽度小于导流板与溢流三通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溢流孔与回水横管通过弯头或三通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位显示三通的内侧竖管内设有导流板。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的高度与溢流孔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所述堵头、溢流管、导流管、回水横管、回水立管、水平连接管水位显示计的连接端均设有环形密封圈。环形密封器采用双重设置,方式漏水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根部灌溉的方式对绿植进行养殖,使的水的吸收从根部开始,有效避免了绿植养殖过程中旱涝的发生;

2、采用溢流孔控制根部灌溉的水位控制,控制方式简单、有效;保证绿植与水接触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式构架,以模块主体为单元,可以任意组合排列,通过连接管连接,以连接条和膨胀螺栓的方式固定在墙体上,结构坚固,组装灵活,尺寸,形状随意变化;

4、采用无机质基质培养,大大降低了有机基质因分解造成的空气污染异味及降解再添加的问题;

5、循环水箱内养殖观赏鱼类,实现种养一体化,循环水泵会把鱼缸/水箱里的水泵到系统的最上面一层,当达到设定的水位后,会通过溢流管流到下面的一层,第二层水达到水位后,多余的水就会溢流到下面的一层,依次逐一溢流到最下面的一层,然后再溢流到鱼缸/水箱,既保证了系统每一层的蓄水水位相同,同时又完成了鱼缸水循环的工程,鱼缸里的排泄物等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被植物吸收,起到了过滤水净化的作用。同时也补充了植物的营养,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溢流三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位显示三通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模块主体盖板 2、模块主体 3、堵头

4、溢流三通 5、连接立管 6、导流管

7、连接条 8、水位显示计 9、水位显示三通

10、回水立管 11、边封板 12、循环水箱

13、三通 14、回水横管 15、弯头

16、循环水泵 17、给水立管 18、溢流管

19、溢流孔盖帽 20、水培花盆 21、绿植

22、水平连接管 23、导流板 2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采用横向两个模块主体2,竖向三个模块主体2排列,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模块主体2、循环水箱12和循环管路,所述模块主体2与模块主体盖板1固定连接,模块主体2包括若干绿植21培养槽,位于模块主体2两端的绿植21培养槽上设有溢流孔和连接孔,水平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2通过水平连接管22连接模块主体2的连接孔,垂直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2通过溢流管18连接其中一个溢流孔互相连接,其余溢流孔通过溢流孔盖帽19密封,位于左端的模块主体2上的连接孔用堵头3密封;所述循环水箱12位于模块主体2的下部,循环水箱12内设有循环水泵16,所述循环水泵16的出口通过给水立管17连接,给水立管17的出口位于最顶端模块主体2上方;位于右端的模块主体2设有水位显示装置,所述水位显示装置包括若干溢流三通4和水位显示三通9,所述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与模块主体2右端的连接孔固定连接,溢流三通4的竖支管通过连接立管5与另一个溢流三通4的上端连接,若干溢流三通4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底端连接水位显示三通9,所述水位显示三通9包括两个竖管,位于内侧的竖管与溢流三通4连接,外侧的竖管内设有水位显示计8;最底层的若干模块主体2横向通过回水横管14和回水立管10连接循环水池。

进一步,所述绿植21培养槽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半球形,所述溢流孔距绿植21培养槽最低端50~70mm。

进一步,位于最顶端的所述溢流三通4通过堵头3密封。

进一步,所述绿植21培养槽内设有水培花盆20,花盆内设有无机质基质和生长的绿植21。

进一步,所述模块主体2的背面下端设有连接条7,连接条7上设有卡槽,通过卡槽与模块卡扣,所述连接条7通过膨胀螺栓与墙面固定,最底层的模块主体2下方通过边封板11固定。

进一步,所述溢流三通4的上端设有导流槽和导流板23,溢流三通4内设有导流管6,所述导流板23的一端由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下沿延长部分向上弯折得到,导流板23与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夹角成钝角,所述导流槽的形状与导流管6相适应,下端口成直角梯形状,并且竖直边靠近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所述导流槽的下端口的宽度小于导流板23与溢流三通4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溢流孔与回水横管14通过弯头15或三通13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位显示三通9的内侧竖管内设有导流板23。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23的高度与溢流孔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所述堵头3、溢流管18、导流管6、回水横管14、回水立管10、水平连接管22水位显示计8的连接端均设有环形密封圈24。

工作方式:循环水箱12中储存养殖用水,并饲养观赏性鱼类、水槽等生物,循环水泵16置于循环水箱12内,通过循环水泵16将水泵入给水立管17内,给水立管17的出水口位于顶层模块主体2的最左端绿植21培养槽上方,将水泵入水培花盆20中,并排的模块主体2通过水平连接管22流入,当第一排模块主体2水位到达溢流孔高度后,从溢流孔溢出,沿溢流管18进入下一层的模块主体2,当第二层的模块主体2内的水达到溢流孔高度后,从溢流孔溢出,沿溢流管18进入下一层的模块主体2,当溢流至最底层的模块主体2后,达到溢流孔高度,沿回水横管14流出,通过回水竖管流入循环水箱12,完成整个循环过程。溢流三通4中的溢流板高度与溢流孔高度一致,通过水位显示计8显示水位高度,便于观察。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采用U型排列方式养殖绿植21,第一排两个模块主体2,第二排一个模块主体2,第三排两个模块主体2,一种立体种养自循环灌溉绿化模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模块主体2、循环水箱12和循环管路,所述模块主体2与模块主体盖板1固定连接,模块主体2包括若干绿植21培养槽,位于模块主体2两端的绿植21培养槽上设有溢流孔和连接孔,水平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2通过水平连接管22连接模块主体2的连接孔,垂直相邻的两组模块主体2通过溢流管18连接其中一个溢流孔互相连接,其余溢流孔通过溢流孔盖帽19密封,位于左端的模块主体2上的连接孔用堵头3密封;所述循环水箱12位于模块主体2的下部,循环水箱12内设有循环水泵16,所述循环水泵16的出口通过给水立管17连接,给水立管17的出口位于最顶端模块主体2上方;位于右端的模块主体2设有水位显示装置,所述水位显示装置包括若干溢流三通4和水位显示三通9,所述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与模块主体2右端的连接孔固定连接,溢流三通4的竖支管通过连接立管5与另一个溢流三通4的上端连接,若干溢流三通4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底端连接水位显示三通9,所述水位显示三通9包括两个竖管,位于内侧的竖管与溢流三通4连接,外侧的竖管内设有水位显示计8;最底层的若干模块主体2横向通过回水横管14和回水立管10连接循环水池。

进一步,所述绿植21培养槽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半球形,所述溢流孔距绿植21培养槽最低端50~70mm。

进一步,位于最顶端的所述溢流三通4通过堵头3密封。

进一步,所述绿植21培养槽内设有水培花盆20,花盆内设有无机质基质和生长的绿植21。

进一步,所述模块主体2的背面下端设有连接条7,连接条7上设有卡槽,通过卡槽与模块卡扣,所述连接条7通过膨胀螺栓与墙面固定,最底层的模块主体2下方通过边封板11固定。

进一步,所述溢流三通4的上端设有导流槽和导流板23,溢流三通4内设有导流管6,所述导流板23的一端由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下沿延长部分向上弯折得到,导流板23与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夹角成钝角,所述导流槽的形状与导流管6相适应,下端口成直角梯形状,并且竖直边靠近溢流三通4的横支管,所述导流槽的下端口的宽度小于导流板23与溢流三通4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溢流孔与回水横管14通过弯头15或三通13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位显示三通9的内侧竖管内设有导流板23。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23的高度与溢流孔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所述堵头3、溢流管18、导流管6、回水横管14、回水立管10、水平连接管22水位显示计8的连接端均设有环形密封圈24。

工作方式:循环水箱12中储存养殖用水,并饲养观赏性鱼类、水槽等生物,循环水泵16置于循环水箱12内,通过循环水泵16将水泵入给水立管17内,给水立管17的出水口位于顶层模块主体2的最左端绿植21培养槽上方,将水泵入水培花盆20中,并排的模块主体2通过水平连接管22流入,当第一排模块主体2水位到达溢流孔高度后,从溢流孔溢出,沿溢流管18进入下一层的模块主体2,当第二层的模块主体2内的水达到溢流孔高度后,从溢流孔溢出,沿溢流管18进入下一层的模块主体2,当溢流至最底层的模块主体2后,达到溢流孔高度,沿回水横管14流出,通过回水竖管流入循环水箱12,完成整个循环过程。溢流三通4中的溢流板高度与溢流孔高度一致,通过水位显示计8显示水位高度,便于观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