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果蝇诱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斑翅果蝇高效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斑翅果蝇,又称铃木氏果蝇,樱桃果蝇,属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水果果蝇亚属。斑翅果蝇寄主广泛,可为害草莓、蓝莓、苹果、枇杷、猕猴桃以及无花果等60多种水果。与其他果蝇不同的是,斑翅果蝇雌虫具有坚硬的锯齿状的产卵器将卵产于成熟或即将成熟的软皮水果中,幼虫孵化后在果实内取食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化学防治会带来农药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嗅觉、味觉等生物学特性,采用光源或者引诱剂等诱杀是较理想的防治方法。现有的果蝇诱杀装置大多仅利用了果蝇一种特性来诱杀,未综合考虑果蝇的各种趋性及其它生态学特性,使用诱捕器诱杀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斑翅果蝇高效诱捕装置,携带方便,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果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斑翅果蝇高效诱捕装置,包括一盛放有引诱液的瓶体,瓶体的上端与一瓶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瓶体的中部沿周侧开设有若干气味散发孔和果蝇进入孔;并且所述瓶体中部的外壁还沿周侧交错间隔贴设有红条带和黑条带;所述瓶体内还上下依次挂设有一用于吸引果蝇的红色球体以及用于盛放引诱食物的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瓶盖的上端设有一用将瓶体挂设于果树上的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瓶体为透明抗氧化的塑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气味散发孔分别沿每个果蝇进入孔周侧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气味散发孔的直径为0.1-0.2cm,所述果蝇进入孔的直径为0.6-0.8cm。
进一步的,所述红色球体位于红条带和黑条带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瓶体上端与瓶盖经螺纹配合连接,形成一圆筒状的容置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研究结合了斑翅果蝇对颜色的趋性、引诱剂以及食物诱饵等斑翅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在瓶体的底部盛放引诱剂,在瓶体内还设有红色的球体通过颜色吸引果蝇,同时还设有用于盛放食物的容器,通过食物引诱果蝇,多种方式结合实现果蝇的诱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2-瓶盖;3-挂钩;4-红色球体;5-气味散发孔;6-果蝇进入孔;7-容器;8-红条带;9-黑条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斑翅果蝇高效诱捕装置,包括一盛放有引诱液的瓶体1,瓶体1的上端与一瓶盖2可拆卸连接,所述瓶体1的中部沿周侧开设有若干气味散发孔5和果蝇进入孔6;并且所述瓶体1中部的外壁还沿周侧交错间隔贴设有红条带8和黑条带9;所述瓶体1内还上下依次挂设有一用于吸引果蝇的红色球体4以及用于盛放引诱食物的容器7。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瓶体1的底部盛放引诱剂,在瓶体1内还设有红色的球体通过颜色吸引果蝇,同时还设有用于盛放食物的容器7,通过食物引诱果蝇,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实现果蝇的诱捕,效果更好。红色球体4对果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利用形状及颜色进一步提高该诱捕瓶的诱捕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瓶盖2的上端设有一用将瓶体1挂设于果树上的挂钩3。可以通过挂钩3将瓶体1挂在果树上,用于诱捕果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瓶体1为透明抗氧化的塑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味散发孔5分别沿每个果蝇进入孔6周侧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味散发孔5的直径为0.1-0.2cm,所述果蝇进入孔6的直径为0.6-0.8cm。以提高食物引诱剂以及引诱剂的散发量,同时避免果蝇从瓶体1内逃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色球体4位于红条带8和黑条带9的上方。红条带8和黑条带9位于瓶体1中央以及红色球体4下面,增加果蝇停留在进虫孔附近的机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瓶体1上端与瓶盖2经螺纹配合连接,形成一圆筒状的容置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斑翅果蝇高效诱捕装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实现果蝇诱捕,诱捕效果更佳。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