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尤指一种用于捕捉飞行昆虫及搜集空气中水份的养殖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相应的粮食需求也随之提高,但人们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已消耗了无数的土地与水资源,甚至严重造成环境的迫害,而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要解决未来粮食不足的问题,且想找回一个食安及纯净的环境,在这样的需求之下,便衍生出有机绿色农业,并在全球各地逐渐地蔓延开来,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区域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不同于传统农业,又有别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石油农业」,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精华,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从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并且还需注意保持区域内物质、能量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绿色农业的理念,贯穿了生态农业整体生产过程,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倡导通过理性行为、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建立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保持人类生命力、自然生命力和经济生命力三者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让农业走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的生态农业中,有一种应用食物链概念的共生养殖,是由鱼、蚯 蚓、及菜所形成的栽种养殖循环,其中蚯蚓不但能作为鱼的饲料,蚯蚓所产出蚯蚓液,还能作为栽种菜的有机肥使用,在三者的配合之下,形成食物链般的共生关连,但是,鱼的养殖,若是单单只靠蚯蚓作为饲料,有难以满足的问题,对整体生态循环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而为了符合生态循环的要件,又不能使用一般的饲料。
另一方面,在整体共生养殖中,有一个元素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水,充足的水,才能让鱼、蚯蚓、及菜顺利地被栽种养殖,但全球为了发展经济,消耗了许多天然资源和石化能源,打乱自然环境系统的碳循环,带来了全球暖化和各种气候变迁的现象,对水资源产生冲击,面临到缺水的问题。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并且符合生态循环的要件,让共生养殖能高效、稳定、持续地发展的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与水产养殖搭配实施,以提供天然饵料及补水双重功效的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所述养殖辅助装置能配合养殖池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辅助装置,其包括有一框架、一集虫装置、以及一捕雾装置;所述框架,能直立架设在所述养殖池上,并由上而下形成有一容纳空间、及一运用空间;所述集虫装置,其包括有一集虫组件、一控制组件、及一集虫灯,所述集虫组件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容纳空间一侧内的第一轴体、及一卷绕在所述第一轴体外的透光布体,而所述透光布体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一轴体连接的布体固定端、及一垂设在所述运用空间一侧的布体自由端,所述控制组件设在所述框架一侧且能带动所述第一轴体旋转,进而能控制所述布体自由端是否往所述运用空间的底侧端方向移动、而展开所述透光布体形成一挡虫平面,所述集虫灯为悬挂在所述运用空间内,一端与所述框架连接,能在所述透 光布体展开后,自所述运用空间内对外发光、利用趋旋光性让昆虫撞上所述挡虫平面后、掉落到所述养殖池中;所述捕雾装置,其包括有一捕雾组件、及一操作组件,所述捕雾组件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另一侧内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轴体的第二轴体、及一卷绕在所述第二轴体外并的捕雾网体,而所述捕雾网体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二轴体连接的网固定端、及一垂设在所述运用空间另一侧的网自由端,所述操作组件设在所述框架一侧且能带动所述第二轴体旋转,进而能控制所述网自由端是否往所述运用空间的底侧端方向移动、而展开所述捕雾网体形成一集水用的捕雾平面。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轴体,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侧外的第一凸出轴部;所述第二轴体,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侧外的第二凸出轴部;所述控制组件,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转盘、一第一定位单元、及一第一限位弹簧,所述第一转盘设在所述框架一侧外,与所述第一凸出轴部轴接并且还能连动,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在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框架间,套设在所述第一凸出轴部外,并且与所述第一转盘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所述第一限位弹簧为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一凸出轴部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盘、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凸出轴部;所述操作组件,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转盘、一第二定位单元、及一第二限位弹簧,所述第二转盘设在所述框架一侧外,与所述第二凸出轴部轴接并且还能连动,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在所述第二转盘与所述框架间,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出轴部外,并且与所述第二转盘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所述第二限位弹簧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二凸出轴部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盘、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凸出轴部;所述框架,其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及第二定位单元的一侧面,还设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定位用的第一卯眼、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定位用的第二卯眼。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轴体,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侧外的第一凸出轴部;所述第二轴体,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侧外的第二凸出轴部;所述控制组件,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转盘、一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一第一限位弹簧、一第一被动轮、一第一传动组件、及一第一转 轴,所述第一转轴是设置在框架外侧的下方,所述第一转盘是与所述第一转轴结合,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设在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框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转盘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而所述第一限位弹簧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盘、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被动轮与所述第一凸出轴部轴接并且还能连动,而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一被动轮之间以第一传动组件结合;所述操作组件,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转盘、一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一第二限位弹簧、一第二被动轮、一第二传动组件、及一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是设置在框架外侧的下方,所述第二转盘与所述第二转轴结合,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设在所述第二转盘与所述框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转盘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而所述第二限位弹簧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二转轴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盘、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被动轮与所述第二凸出轴部轴接并且还能连动,而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与第二被动轮之间以第二传动组件结合;所述框架外侧下方,其对应于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及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的一侧面,还设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定位用的第一卯眼、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定位用的第二卯眼。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透光布体,其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布体自由端处的第一配重体;所述捕雾网体,其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网自由端处的第二配重体。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集虫灯,其还包括有一灯体、一悬挂片体、及一开关,所述灯体位于所述运用空间内,并具一正对所述透光布体的发光侧、及一背对所述透光布体的固定侧,所述悬挂片体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容纳空间内后与所述框架连接,能供所述灯体悬挂在所述运用空间内用,所述开关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定位在所述框架内,能被所述第一凸榫所触动、以用于控制所述灯体运作;所述框架,其对应于所述开关处,还穿设有一穿孔,能让所述第一凸榫穿入以供触动所述开关、及定位所述第一凸榫用。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透光布体,其是为一软质透光塑料布体;所述捕雾网体,其是为一细目编织尼龙网体。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其还包括有一壳体、及数支支撑脚架,所述壳体在内部还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各支所述支撑脚架的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各角隅处,以形成所述运用空间,且所述支撑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养殖池连接,以使所述框架能在所述养殖池上直立架设。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支撑脚架,其分别还凹设有一导槽,所述导槽能供引导所述透光布体及所述第一配重体、或所述捕雾网体及所述第二配重体其中一组配合者用。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轴体,其还凹设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透光布体是布体固定端用的第一阶梯面;所述第二轴体,其还凹设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捕雾网体的网固定端用的第二阶梯面。
更进一步的是,所述框架,其还包括有一与各个所述支撑脚架底端连接的基座。
更优选的是,所述点火系统,其为下列之一:电容放电式磁电机点火系统、电容放电式蓄电池点火系统、感应放电式点火系统。
根据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框架、集虫装置及捕雾装置的配合,构成一养殖辅助装置,能通过集虫装置,吸引大量的昆虫落水,让鱼蜂拥而至抢食落水昆虫,给鱼提供大量的优良蛋白质饵料,广辟饵料来源,降低养鱼成本,提高养鱼效益,又可将害虫消灭,最终生产出人们希望的绿色食品。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捕雾装置的使用,提供一集水的功能,因为雾中的水滴直径小,且还会随风飘扬,运用这个特性通过不吸水的捕雾网体捕捉雾中所含有的水,让细微水滴附着在网上并渐渐聚集成水珠,而流入养殖池中,达到无动力环保集水的效果。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中,框架除了能让本实用新型养殖辅助装置能直立架设在养殖池上,更能不阻碍空气的流动,让雾气能顺利流经捕雾平面,得以实现集水的功能,不用担心会有集水效率过低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时控制组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实施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时操作组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配合养殖池应用时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配合养殖池应用时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捕雾网体下方朝一端倾斜的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框架 2312 固定侧
11 第一卯眼 232 悬挂片体
12 第二卯眼 233 开关
13 穿孔 3 捕雾装置
14 壳体 31 捕雾组件
15 支撑脚架 311 第二轴体
151 导槽 3111 第二凸出轴部
16 基座 3112 第二阶梯面
2 集虫装置 312 捕雾网体
21 集虫组件 3121 网固定端
211 第一轴体 3122 网自由端
2111 第一凸出轴部 3123 第二配重体
2112 第一阶梯面 32 操作组件
212 透光布体 321 第二转盘
2121 布体固定端 322 第二定位单元
2122 布体自由端 3221 第二凸榫
2123 第一配重体 323 第二限位弹簧
22 控制组件 324 第二被动轮
221 第一转盘 325 第二传动组件
222 第一定位单元 326 第二转轴
2221 第一凸榫 10 容纳空间
223 第一限位弹簧 20 运用空间
224 第一被动轮 30 挡虫平面
225 第一传动组件 40 捕雾平面
226 第一转轴 100 养殖辅助装置
23 集虫灯 200 养殖池
231 灯体 300 搜集槽
2311 发光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中揭示出一种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所述养殖辅助装置100就如图8所示一般,能配合养殖池200应用,其中,所述养殖辅助装置100,其包括有一框架1、一集虫装置2、以及一捕雾装置3;所述框架1,能直立架设在所述养殖池200上,并由上而下形成有一容纳空间10、及一运用空间20;所述集虫装置2,其包括有一集虫组件21、一控制组件22、及一集虫灯23,所述集虫组件21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容纳空间10一侧内的第一轴体211、及一卷绕在所述第一轴体211外的透光布体212,而所述透光布体212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一轴体211连接的布体固定端2121、及一垂设在所述运用空间20一侧的布体自由端2122,所述控制组件22设在所述框架1一侧且能带动所述第一轴体211旋转,进而能控制所述布体自由端2122是否往所述运用空间20的底侧端方向移动、而展开所述透光布体212形成一挡虫平面30,所述集虫灯23悬挂在所述运用空间20内,一端与所述框架1连接,就如图4和图9所示一 般,能在所述透光布体212展开后,自所述运用空间20内对外发光、利用趋旋光性让昆虫撞上所述挡虫平面30后、掉落到所述养殖池200中;所述捕雾装置3,其包括有一捕雾组件31、及一操作组件32,所述捕雾组件31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容纳空间10另一侧内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轴体211的第二轴体311、及一卷绕在所述第二轴体311外并的捕雾网体312,而所述捕雾网体312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二轴体311连接的网固定端3121、及一垂设在所述运用空间20另一侧的网自由端3122,所述操作组件32设在所述框架1一侧且能带动所述第二轴体311旋转,就如图6和图9所示一般,能控制所述网自由端3122是否往所述运用空间20的底侧端方向移动、而展开所述捕雾网体312形成一集水用的捕雾平面40。
其中,框架1让本实用新型养殖辅助装置100的能稳稳地直立架设在养殖池200上,并通过容纳空间10有效收纳定位集虫装置2及捕雾装置3,通过运用空间20来让集虫装置2、捕雾装置3两者能在不相互干扰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其次,集虫装置2的应用,理想的有机结合了生态、生物学,能提供一理想的养鱼环境,因为鱼类有较强的趋旋光性,夜间利用灯光诱虫,人为地增强了鱼类吃食活动和新陈代谢强度,加快了鱼类的生长速度,同时昆虫是鱼类的优质饵料,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一定量的脂肪、醣类和维生素等,而且由于昆虫一落入养殖池200,即被鱼类扑食,饵料新鲜,鱼吞食后容易消化,不易得病,采用透光布体212形成一挡虫平面30,配合集虫灯23诱虫喂鱼,虽然针对养殖池200所在处的不同,集虫效果也有不同,但已经能降低饵料成本,提高养鱼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鱼肉的质量、加快鱼的生长速度,让养殖出来的鱼,甚至能相媲美于野生鱼,所以十分适合应用于共生养殖上,当然一般的养殖也能适用。
再者,捕雾装置3的应用,利用不吸水的捕雾网体312来集水,原理是雾中的水滴直径,比雨中的水滴来得小,可以随风飘扬,捕雾网体312就是运用这个特性,设计来捕捉雾中所含有的水,当雾穿过捕雾网体312所形成的捕雾平面40时候,所含的细微水滴就会附着在网在线,使得细微水滴渐渐聚集成水珠,接着流向捕雾网体312下方的养殖池200中,而且 最重要的是,这种捕捉过程不需要使用其它能源,非常环保。
还有,集虫装置2与捕雾装置3两者,更是一完美的搭配,集虫灯23会产生热量,让运用空间20内的空气向外产生流动,使外界的空气流入,此时,雾气就能一起被带动,流经捕雾平面40,达到提升集水效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养殖辅助装置100集虫的方式,是通过透光布体212配合集虫灯23来集虫,而非电击击晕昆虫的方式来集虫,除了能更吸引鱼来吃食之外,重要的是不用过于担心漏电问题,使用上方便、节能、安全。
请参阅图3、图5和图7,所述第一轴体211,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侧外的第一凸出轴部2111;所述第二轴体311,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侧外的第二凸出轴部3111;所述控制组件22,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转盘221、一第一定位单元222、及一第一限位弹簧223,所述第一转盘221设在所述框架1一侧外,与所述第一凸出轴部2111轴接并且还能连动,所述第一定位单元222设在所述第一转盘221与所述框架1间,套设在所述第一凸出轴部2111外,并且与所述第一转盘221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1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2221,所述第一限位弹簧223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一凸出轴部2111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盘221、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凸出轴部2111;所述操作组件32,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转盘321、一第二定位单元322、及一第二限位弹簧323,所述第二转盘321设在所述框架1一侧外,与所述第二凸出轴部3111轴接并且还能连动,所述第二定位单元322设在所述第二转盘321与所述框架1间,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出轴部3111外,并且与所述第二转盘321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1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3221,所述第二限位弹簧323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二凸出轴部3111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盘321、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凸出轴部3111;所述框架1,其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单元222及第二定位单元322的一侧面,还设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2221定位用的第一卯眼11、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3221定位用的第二卯眼12。
其中,通过控制组件22的第一转盘221、第一定位单元222及第一限 位弹簧223的配合,使用上非常简单,就如图5所示一般,以往外拉动第一转盘221,超过第一限位弹簧223的回复力,就能带动第一定位单元222,使第一凸榫2221离开框架1,此时就能开始展开透光布体212了,之后当透光布体212展开完成了,就能让放松第一转盘221,让第一定位单元222的第一凸榫2221定位在框架1上,固定透光布体212的位置,而透光布体212的收回(图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其次,通过操作组件32的第二转盘321、第二定位单元322及第二限位弹簧323的配合,使用上一样非常简单,就如图7所示一般,以往外拉动第二转盘321,超过第二限位弹簧323的回复力,就能带动第二定位单元322,使第二凸榫3221离开框架1,此时就能开始展开捕雾网体312了,之后当捕雾网体312展开完成了,就能让放松第二转盘321,让第二定位单元322的第二凸榫3221定位在框架1上,固定捕雾网体312的位置,而捕雾网体312的收回(图中未揭示),同样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再者,通过第一卯眼11、第二卯眼12的应用,让对应的第一凸榫2221、第二卯眼12能顺利的定位,不用烦恼会有不易使用的问题,让各式各样的消费者,都能简单的上手使用,而且还不用担心会有定位不确实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透光布体212,其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布体自由端2122处的第一配重体2123;所述捕雾网体312,其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网自由端3122处的第二配重体3123。
其中,通过第一配重体2123的应用,让透光布体212能快速地往下展开,不用担心会有难以展开,设置时间过长的问题发生,便于消费者应用。
其次,捕雾网体312相对于透光布体212,更不容易展开,但是配合上第二配重体3123后,让捕雾网体312一样能快速地往下展开,更不用担心会容易皱折,而有难以展开的问题发生,能顺利地应用。
请参阅第1至3图,所述集虫灯23,其还包括有一灯体231、一悬挂片体232、及一开关233,所述灯体231位于所述运用空间20内,并具一正对所述透光布体212的发光侧2311、及一背对所述透光布体212的固定侧2312,所述悬挂片体23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侧2312连接、另一端伸入 所述容纳空间10内后与所述框架1连接,能供所述灯体231悬挂在所述运用空间20内用,所述开关233设在所述容纳空间10内,定位于与所述框架1内,能被所述第一凸榫2221所触动、以供控制所述灯体231运作与否用;所述框架1,其对应于所述开关233处,还穿设有一穿孔13,能让所述第一凸榫2221穿入以供触动所述开关233、及定位所述第一凸榫2221用。
其中,通过灯体231的应用,提供足够的光线来吸引昆虫,还能加强养殖场所的夜间安全,不用担心会有人闯入而不易被发现的问题产生。
其次,悬挂片体232的应用,能稳定的定位灯体231,让灯体231能稳固地悬挂在运用空间20内,且还能便于安装与维护灯体231。
再者,开关233的应用,不外露在框架1外,降低被误触的可能,不用担心会有误启动灯体231的情况发生,而且不外露的设计,还不用担心会有被水气渗入或是被水弄湿的问题产生,能延长开关233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漏电可能性更低。
请参阅图3,所述透光布体212,其是为一软质透光塑料布体;所述捕雾网体312,其是为一细目编织尼龙网体。
其中,以软质透光塑料布体做为透光布体212使用,除了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之外,重要的是,昆虫不容易停留在透光布体212上,也不容易察觉到,非常容易撞到后掉落,达到提高集虫效果的目标。
其次,以细目编织尼龙网体做为捕雾网体312使用,一样除了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之外,重要的是,不会吸水,能更有效地集水。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所述框架1,其还包括有一壳体14、及数支支撑脚架15,在所述壳体14内部还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0,各支所述支撑脚架15的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各角隅处,以形成所述运用空间20,且所述支撑脚架15的另一端,与所述养殖池200连接,以使所述框架1能在所述养殖池200上直立架设。
其中,通过壳体14形成的容纳空间10,有效收纳定位集虫装置2及捕雾装置3,利用各支撑脚架15与壳体14的配合,形成运用空间20,让集虫装置2、捕雾装置3两者,能互干扰,使集虫装置2能顺利集虫,捕 雾装置3能顺利捕雾集水。
其次,利用支撑脚架15与壳体14的配合,除了形成运用空间20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个非密闭的通风环境,让雾能顺利地随着空气的流动,穿过捕雾网体312所形成的捕雾平面40,以顺利地集水。
请参阅第1至3图,所述支撑脚架15,其分别还凹设有一导槽151,所述导槽151能供引导所述透光布体212及所述第一配重体2123、或所述捕雾网体312及所述第二配重体3123其中一组配合者用。
其中,通过导槽151的应用,让第一配重体2123及第二配重体3123,在利用地心引力拉动对应的透光布体212、捕雾网体312时,不易产生皱起的状况,不会有被透光布体212、捕雾网体312影响,而发生展开不顺的问题。
其次,通过导槽151除了能便于展开之外,更让透光布体212、捕雾网体312不易在收回时产生皱起的情况,能便于快速收回透光布体212、捕雾网体312,让本实用新型能便于应用。
请参阅图3和图9,所述第一轴体211,其还凹设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透光布体212的布体固定端2121用的第一阶梯面2112;所述第二轴体311,其还凹设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捕雾网体312的网固定端3121用的第二阶梯面3112。
其中,通过第一阶梯面2112的应用,能快速地定位透光布体212,不用担心布体固定端2121会有被扯离第一轴体211的问题发生,相同地,第二阶梯面3112的应用,也能快速地定位捕雾网体312,一样不用担心网固定端3121会有被扯离第二轴体311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框架1,其还包括有一与各个所述支撑脚架15底端连接的基座16。
其中,通过基座16的应用,使框架1能更稳定地定位在养殖池200上,不用担心会有容易晃动的问题产生,另外一方面,还能便于安装与运送。
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图中揭示出,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如图所示一般,首先将控制组件22的第一转盘221往外拉动,超过第一限位弹簧223的回复力,就能带动第一定位单元222,使第一凸 榫2221离开第一卯眼11,此时透光布体212受到第一配重体2123的影响,会自动往下展开,使用者能利用第一转盘221控制往下展开的速度,之后当透光布体212展开完成,放松第一转盘221,让第一凸榫2221对准插入穿孔13,以触动开关233,让集虫灯23的灯体231的发光侧2311发光,发挥集虫功能,自运用空间20内对外发光、利用趋旋光性让昆虫撞上所述挡虫平面30后、掉落入所述养殖池200中,而透光布体212的收回(图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图中揭示出,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如图所示一般,应用上非常简单,首先将操作组件32的第二转盘321往外拉动,超过第二限位弹簧323的回复力,就能带动第二定位单元322,使第二凸榫3221离开第二卯眼12,此时捕雾网体312受到第二配重体3123的影响,会自动往下展开,使用者能利用第二转盘321控制往下展开的速度,之后当捕雾网体312展开完成,放松第二转盘321,并让第二凸榫3221插回第二卯眼12,以定位捕雾网体312,利用不吸水的捕雾网体312所形成的捕雾平面40,使得雾中的细微水滴能停留在捕雾网体312上,并渐渐聚集成水珠,流向捕雾网体312下方的养殖池200中,而定位捕雾网体312的收回(图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再参第10图所示,本图与上述图6不同处在于捕雾网体312的下方是由一端朝另一端倾斜,换言之,捕雾网体312下方的所述第二配重体3123是以一斜角θ设置,形成一端高而另一端低的状态;如此一来,捕雾网体312集水后水份朝下流动,且最后会流往低处,而在捕雾网体312低处下方处设置一搜集槽300,就能充份搜集水份。
最后请参第11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昆虫集湿气两用养殖辅助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轴体211,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侧外的第一凸出轴部2111;所述第二轴体311,其还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侧外的第二凸出轴部3111;所述控制组件22,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转盘221、一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222、一第一限位弹簧223、一第一被动轮224、一第一传动组件225、及一第一转轴226,所述第一转轴226设置在框架1外侧的下方,所述第一转盘221与所述第一转轴226结合,所 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222设在所述第一转盘221与所述框架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转盘221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1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2221,而所述第一限位弹簧223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一转轴226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盘221、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转轴226;所述第一被动轮224与所述第一凸出轴部2111轴接并且还能连动,而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222与第一被动轮224之间以第一传动组件225结合;所述操作组件32,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转盘321、一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322、一第二限位弹簧323、一第二被动轮324、一第二传动组件325、及一第二转轴326,所述第二转轴326设置在框架1外侧的下方,所述第二转盘321与所述第二转轴326结合,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322设在所述第二转盘321与所述框架1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转盘321固接,而且邻近所述框架1的一侧面还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3221,而所述第二限位弹簧323套设定位在所述第二转轴326外,并且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盘321、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转轴326;所述第二被动轮324与所述第二凸出轴部3111轴接并且还能连动,而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322与第二被动轮324之间以第二传动组件325结合;所述框架1外侧下方,其对应于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222及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322的一侧面,还设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2221定位用的第一卯眼11、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3221定位用的第二卯眼12。
上述中,所述兼具主动轮的第一定位单元222及兼具主动轮的第二定位单元322可为皮带轮、炼轮、阻尼轮、滑轮等,而所述第一被动轮224及第二被动轮324可为皮带轮、炼轮、阻尼轮、滑轮等,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225及第二传动组件325可为皮带、炼条、索炼、麻绳等。
以上依据图示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