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渔船捕鱼生产作业中使用的起重装置,特别是锚网渔船在捕鱼作业收、放渔网时,使用的智能型渔用起重抓放锚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渔船捕鱼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锚网渔船在捕鱼作业时,在渔网的收、放过程中,渔网由机械收、放,而用于沉坠渔网的锚体非常沉重,收、放过程全部都由专人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作业的动作重复性强。而渔船上作业面积有限,非常狭小,这就要求物品要摆放有序。为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为此多配备1~2名员工,增加了作业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随着渔业资源越来越匮乏,要求渔网越来越长,需要锚体越来越重,现在100公斤的锚体已经不能满足沉网的要求,而100公斤的锚体已经是人工拔锚的极限,传统的起锚方式严重制约了渔业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智能型渔用起重抓放锚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装置由抓拔锚装置、摆放锚装置、收舱装置三部分组成。油缸一端连接油缸支架,并固定在船舱板上,一端连接主体架,主体架通过安装架连接固定在船舱弦板上,主体架上端T型头一侧连接正向旋转体,正向旋转体一端连接L型角型旋转架,角型旋转架另一端连接侧向旋转体,侧向旋转体另一端连接叶轮片,在L型角型旋转架斜上有支架,用以安装定位轮,以上构成抓拔锚装置。底座支架上安装滑道,N个托锚单元相互连接组成传输带安装在滑道上,马达与变速装置、牵引钢索、牵引主动轮、牵引被动轮组成牵引装置,安装在底座支架上,以上构成摆放锚装置;活动舱板通过转轴与油缸连接,油缸与底座连接并安装在舱板上,以上构成收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抓拔锚装置总体结构采用滚帮拔锚方式,减低设备运行高度,避免海上风浪对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抓拔锚装置总体结构采用滚帮拔锚方式,并与收舱装置相互配合,将液压装置、油箱、电控系统、执行元件、储能装置等全部安装在船舱内,减少设备占地,解决渔船作业面狭小问题;
3、摆放锚装置总体结构采用传输带方式,使渔锚有序排列,满足‘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工作方式;
4、节点处全部设置位置检测装置,配以最优化程序控制设计,动作环节全部自动定位完成,减少操作环节;
5、系统设置自动、手动控制切换功能。手动控制采用电气遥控装置遥控操作,能够进行远方控制,操作简单易懂。由渔船驾驶员在驾驶舱内操作,减省船员数量;
6、系统设置语音自动广播功能,满足操作提示、安全警示、故障报警等功能要求;
7、装置动力系统选用液压执行机构,辅以电控元件控制,满足渔船工况环境。无需另配动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抓拔锚装置示意图:
图3-1、图3-2、图3-3为本实用新型之摆放锚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收舱装置示意图:
图5为抓拔锚装置油缸及安装支架示意图:
图6为抓拔锚装置主支架及主体安装架示意图:
图7-1、图7-2、图7-3为抓拔锚装置正向旋转体示意图:
图8为抓拔锚装置角型旋转架示意图:
图9为抓拔锚装置定位轮示意图:
图10-1、图10-2、图10-3为抓拔锚装置侧向旋转体示意图:
图11-1、图11-2、图11-3为抓拔锚装置叶轮片示意图:
图12-1、图12-2为摆放锚装置底座支架及滑道示意图:
图13为摆放锚装置托锚单元示意图:
图14为摆放锚装置U型连接环示意图:
图15为摆放锚装置牵引被动轮(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摆放锚装置马达及变速装置示意图:
图17为液压装置图:
图18为电控装置图:
图19为电气遥控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包括 A:抓拔锚装置,B:摆放锚装置,C:收舱装置构成。另外,还配有电气遥控装置、液压装置、电控装置、广播报警装置。
如图2所示,油缸1、主体架2、正向旋转体3、角型旋转架4、定位轮5、侧向旋转体6、叶片轮7连接构成抓拔锚装置。
如图3-1、图3-2、图3-3所示,底座支架8、托锚单元9、U型连接环10、牵引被动轮11、牵引主动轮12、牵引钢索13、变速装置14连接构成摆放锚装置。牵引钢索13通过牵引被动轮11、牵引主动轮12与托锚单元9连接,组成闭环传输带。变速装置14的轴14-4穿插在主动轮轴中,形成闭合的动力传输系统,完成对牵引钢索的牵引动作,带动传输带运行。
如图4所示,收舱装置15包括活动舱板15-1、底座15-2、油缸15-3、转轴15-4、转轴15-5连接构成。具体结构为,活动舱板15-1以转轴15-5为轴,上下开启、关闭。底座15-2下接舱底板,上接油缸15-3。油缸15-2的杆端与活动舱板15-1经转轴15-4连接。通过油缸15-2的伸缩,带的活动舱板15-1的开启、关闭,完成收舱动作。
如图5所示,油缸1包括油缸体1-1、安装支架1-2、轴孔1-3、安装孔1-4、轴梢1-5 构成。油缸体1-1为一标准件,上有单耳轴孔1-3,用以与主体安装架2的轴孔2-3连接;安装支架1-2上双耳轴孔与油缸体1-1上双耳轴孔经轴梢1-5连接。安装支架1-2上配有安装孔1-4,用以固定油缸及安装支架1安装在船甲板上。
如图6所示,主支架2包括主支架体2-1、主体安装架2-2、轴孔2-3、定法兰盘2-4、安装孔2-5、轴梢2-6构成。主支架体2-1为一T型钢管体,下端单耳轴孔2-3用以连接油缸1的单耳轴孔1-3。中部双耳轴孔与主体安装架2-2的轴孔经轴梢2-6连接。顶部T头一侧有法兰盘2-4,用以连接正向旋转体3的定法兰盘3-4。主支架体支承全部抓拔锚设备装置。主体安装架2-2上有多个安装孔2-5,用以将主体架安装在船甲板上,用以支承主支架。
如图7-1、图7-2、图7-3所示,正向旋转体3包括回转体3-1、蜗杆蜗轮3-2、动法兰盘3-3、定法兰盘3-4、马达3-5、连接构成。正向旋转体3的具体结构为,回转体3-1侧面接有蜗轮蜗杆3-2,马达3-5与蜗轮蜗杆3-2通过键子连接,完成正向旋转体的动力驱动。动法兰盘3-3连接角型旋转架4的动法兰盘4-3。定法兰盘4-4连接主支架及主体安装架2的法兰盘2-4。以上部件完成正向旋转,滚帮拔锚动作。在回转体外侧还配有位置传感器3-6、3-7,用以检测旋转角度,便于自动控制。
如图8所示,角型旋转架4包括角型架体4-1、定位轮支架4-2、动法兰盘4-3、定法兰盘4-4、定位轮支架螺纹孔4-5构成。角型旋转架4的具体结构为,角型架体4-1为一L型管状体,一端设有动法兰盘4-3,连接正向旋转体3的动法兰盘3-3,完成正向旋转的拔锚动作。一端设有定法兰盘4-4,连接侧向旋转体6的定法兰盘6-4,支承侧向旋转体完成侧向旋转动作。在角型架体4-1上还焊有定位轮支架4-2,在其上端设有螺纹孔4-5,用以安装定位轮。
如图9所示,定位轮5包括外轮5-1、架体5-2、轴套5-3、轴套5-4、推力滚子轴承5-5、推力滚子轴承5-6、螺栓5-7连接构成。具体结构为,外轮5-1焊接在架体5-2上,架体5-2焊接在轴套5-3、5-4的外侧,组成轮式滚体。轴套5-3、5-4内侧装有推力滚子轴承5-5、5-6。螺栓5-7插入推力滚子轴承5-5、5-6内孔,并通过螺纹与角型旋转架4的定位轮支架螺纹孔4-5连接。定位轮5完成对网绳、锚绳的定位。
如图10-1、图10-2、图10-3所示,侧向旋转体6包括回转体6-1、蜗杆蜗轮6-2、动法兰盘6-3、定法兰盘6-4、马达6-5、连接构成。具体结构为,回转体6-1侧面接有蜗轮蜗杆6-2,马达6-5与蜗轮蜗杆通过键子连接,完成侧向旋转体的动力驱动。动法兰盘6-3连接叶轮片7的动法兰盘7-7。定法兰盘6-4连接角型旋转架4的定法兰盘4-4。以上部件完成侧向旋转,叶片轮旋转抓锚动作。在回转体外侧还配有位置传感器6-6、6-7,用以检测旋转角度,便于自动控制。
如图11-1、图11-2、图11-3所示,叶轮片7包括叶轮片后舱盖板7-1、开孔7-2、马达7-3、蜗杆7-4、电磁吸盘7-5、安装孔7-6、动法兰盘7-7、叶轮片前舱盖板7-8、开孔7-9、蜗轮与轴7-10、开孔7-11、安装螺纹孔7-12、金属感应传感器7-13、抓手与轴套7-14构成。具体结构为,叶轮片7为一扇形腔体,叶轮片后舱盖板7-1与叶轮片前舱盖板7-8由安装孔7-6、安装螺纹孔7-12经螺栓连接构成腔体。开孔7-2与开孔7-9构成抓手旋转腔体。马达7-3轴端连接蜗杆7-4,蜗杆7-4与蜗轮与轴7-10咬合,蜗轮与轴7-10与抓手与轴套7-14通过键合,使抓手在开孔7-2、开孔7-9组成的腔内旋转,完成抓锚动作。还配有电磁吸盘7-5,通过开孔7-11裸露在叶轮片表面,完成吸锚功能。上端动法兰盘7-7与侧向旋转体6的动法兰盘6-3连接,完成侧向旋转动作。在叶轮片的前舱盖板7-8的上下端还配有金属感应传感器7-13,用以感知锚体接近,便于自动控制。
如图12-1、图12-2所示,底座支架8包括底座8-1、支架8-2、上滑道8-3、下滑道8-4、环型滑道8-5、位置传感器8-6、横支架8-7、被动轮轴8-8、主动轮轴8-9构成。
具体结构为,底座8-1上焊接支架8-2、上滑道8-3、下滑道8-4、环型滑道8-5、横支架8-7等组成双轨双层滑道体。上滑道8-3、下滑道8-4、环型滑道8-5平滑焊接。滑轮9-1托起托锚单元9在滑道8-3、8-4、8-5上滑道传输,完成自动摆放锚动作。在支架11-2上还配有被动轮轴11-5,用以插接牵引被动轮11。在支架8-2上还配有主动轮轴8-8,用以插接牵引主动轮12。在支架8-2上还配有位置传感器8-6,用以检测托锚单元9的移动位置,便于自动控制。
如图13所示,托锚单元9包括滑轮9-1、主轴9-2、托体9-3、锚托9-4、连接孔9-5构成。具体结构为,托体9-3上焊接锚托9-4,用以托起锚体,摆放排列渔锚。托体下端焊接主轴9-2,主轴9-2两端装有滑轮9-1。滑轮9-1在滑道8-3、8-4、8-5上滑动。托体9-3边端还留有连接孔9-5,用以连接成带。N个托锚单元9通过U型连接环10相互衔接,组成传输带,用以完成对锚体的摆、排、放动作。
如图14所示,U型连接环10由U型环10-1,螺栓10-2构成;U型连接环10的结构为,U型环10-1的环体两端,一端为通孔,一端为螺纹孔,螺栓10-2过通孔,拧进螺纹孔,形成闭环,完成连接。
如图15所示,牵引被动轮11包括被动轮轴孔11-1、定位卡线槽11-2构成;牵引被动轮11的结构为一轮体,中部为被动轮轴孔11-1,被动轮轴8-8穿插其中。轮边缘为定位卡线槽11-2,用以卡位牵引钢索13完成转向、导向动作。
如图16所示,变速装置14包括马达14-1、蜗杆14-2、蜗轮14-3、轴14-4构成。具体结构为,马达14-1输出轴由键梢与蜗杆14-2连接,蜗杆14-2与蜗轮14-3咬合,蜗轮14-3的轴14-4与牵引主动轮12的轴孔插接,输出转动动力。
如图17所示:液压系统15包括液压泵15-1、溢流阀15-2、油箱15-3、过滤器15-4、液压表15-5组成供油油路(内油路),经供油管路分别供油给节流调速阀15-6-1~15-6-6,通过节流调速阀15-6-1~15-6-6供油给三位四通电磁控制换向阀15-7-1~15-7-6,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控制换向阀15-7-1~15-7-6供油给油缸1、马达3-5、马达6-5、马达7-3、马达14-1、油缸15-3相应的执行元件,完成相应的旋转、伸缩的动作。回油过程为执行元件出油嘴经三位四通电磁控制换向阀15-7-1~15-7-6回向阀口,通过回油管路回油至油箱15-3。
如图18所示;电控系统16包括计算机芯片16-1、无线收发器与解码电路16-2、开关量输入模块16-3、开关量输出模块16-4、语音广播装置16-5组成。计算机芯片16-1为STC12c5a16单片机电路,配以外围电路组成逻辑控制单元,经相应的程序指令完成相应的自动控制动作。STC12c5a16单片机电路配有40路输入、输出端口,其中输入端口In0~In11接入无线收发器与解码电路16-2解码输出端,作为键盘指令输入。输入端口In12~In17接入开关量输入模块16-3开入端,读取位置传感器3-6、位置传感器3-7、位置传感器6-6、位置传感器6-7、金属感应传感器7-13、位置传感器8-6信号,判断状态,输出相应控制信号。其中输出端口Out0~Out13接入开关量输出模块16-4开出端,信号16-4-1~16-4-12与A0~A11对应相接,控制三位四通电磁控制换向阀15-7-1~15-7-6电磁阀的导通或关闭,完成相应执行元件的旋转、伸缩的动作。信号16-4-13接入电磁吸盘7-5,控制其开关。信号16-4-14接入语音广播装置16-5,控制其开关,完成语音广播告警。无线收发器与解码电路16-2接收电气遥控装置17发来的串行命令,通过解码器解读出相应的信号状态给计算机芯片16-1,输出相应的键盘命令。
电气遥控装置17如图19所示:操作命令由操作控制盘17-1发出,经编码器17-3编译成相应的代码,经无线收发器17-2串行发送给无线收发器16-2,经由计算机芯片16-1解读相应的键盘命令意义,完成相应的控制动作。
计算机芯片16-1采用STC12c5a16单片机电路;
无线收发器16-2采用JN5121无线通讯模块;
开关量输入模块采用KR-16电路;
开关量输出模块采用KC-16电路;
编码器17-3采用PT2262编解码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