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202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尤其适合应用于排水性较差的黏性土壤中的行道树种植。



背景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展现了其特有的魅力,它不仅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骨架,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景观效果,而且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至关重要,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园林绿化进行乔木移植的同时也暴露出对移植技术要求高、移栽成本高、成活率偏低、易造成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由于苗木成活率与苗木土球四周是否透水、透气密切相关,尤其是黏性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较差,在梅雨季节,树穴积水造成成活率偏低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多余的雨水不仅使得苗木根系被浸泡,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粘性土壤透水、透气性差,乔木移植后易造成树穴积水,苗木根系被浸泡,降低苗木成活率且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在及时排除种植穴内及周围积水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水体进行净化回用,从而避免树木根系被水浸泡,有利于新根的生长,提高乔木移植的成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所述排水种植穴结构包括栽植移植树木的种植机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种植机构旁的收集净化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种植机构下部与收集净化机构下部的导流机构,所述种植机构包括与移植树木土球规格尺寸相匹配的种植穴以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穴底部的弧形凸台,所述收集净化机构为上部设有出水口的净化池,所述净化池内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鹅卵石层、碎石层、沸石层、粉煤灰层,所述导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弧形凸台边缘的竖直导流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竖直导流孔与鹅卵石层的导流沟。

优选地,所述竖直导流孔的直径为5~8cm,深度为30~50cm;所述导流沟的长度为20~30cm。

优选地,所述竖直导流孔和所述导流沟内至少部分填充有粒径为0.2~0.35cm的粗中砂。

优选地,所述导流沟内设有防倒流开关。

优选地,所述净化池由透气防渗砂预制而成,顶端设置开合口。

优选地,所述鹅卵石层、碎石层、沸石层均由编织网包覆铺设而成,所述粉煤灰层由无纺布包覆铺设而成。

优选地,所述鹅卵石层、碎石层、沸石层、粉煤灰层的厚度均为15~20cm,并且所述鹅卵石层、碎石层、沸石层中鹅卵石、碎石、沸石的粒径均为3~6cm。

优选地,所述弧形凸台的上部为椭半球,所述椭半球的赤道半径与所述种植穴的边长相同,并且所述椭半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比为(1.5~3):1。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由种植机构、导流机构、收集净化机构三部分组成,可及时排出黏性土壤种植穴中的多余水体,避免移植土球被浸泡,降低苗木成活率,并对树穴中多余水体进行净化回用。其中,针对黏性土壤透水、透气性较差的特点,采用弧形凸台的类似“倒锅底”种植穴,并利用水压作用自下而上通过生态滤层对水体进行初步净化,在及时排除种植穴内及周围积水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水体进行净化回用,具有结构简单、效果明显、推广容易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融入雨水净化回用理念,形成适用于针对黏性土壤移植苗木的种植穴排水并净化回用的结构。并从水体收集装置前端出发,融入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形成对水体的初步净化,设计了一种利用种植穴排出的多余水体进行净化并回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及水资源的再利用,适用于黏性土壤地区城市行道树等大体量苗木的移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其主要由种植机构、导流机构、收集净化机构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标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地,所述排水种植穴结构包括栽植移植树木1的种植机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种植机构旁的收集净化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种植机构下部与收集净化机构下部的导流机构。

其中,所述种植机构包括与移植树木土球3规格尺寸相匹配的种植穴2以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穴2底部的弧形凸台4。所述种植穴2根据移植树木土球3大小需求设置种植穴2的边长、深度,使得种植穴2的大小与所述移植树木土球3相匹配。在挖掘种植穴2时,降低种植穴2底部四周的高度,并逐渐抬高穴坑中部,形成弧形凸台4,类似于部分球体倒扣于种植穴2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弧形凸台4的上部为椭半球,所述椭半球的赤道半径与所述种植穴2的边长相同,并且所述椭半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比为(1.5~3):1。从所述弧形凸台4的截面而言,也即:种植穴2底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形成半椭圆,其长半径与短半径的比例为(1.5~3):1,半椭圆的长直径与种植穴2的边长一致。设置为类似于“倒锅底”的椭半球形式有利于多余水体首先汇集到所述种植穴2的底部四周,避免移植树木土球3根部遭受水涝,达到保根促根的目的。

其中,所述收集净化机构为上部设有出水口11的净化池13,所述净化池13内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粉煤灰层12,形成生态滤层。如图1所示,在水平方向距离种植穴20~30cm处设置雨水的净化池13,所述净化池13底部与导流机构连通。优选地,所述净化池13由透气防渗砂预制而成,其外形为边长在60~80cm的正方体,防止收集净化后水体流失;顶端设置开合口,方便内部各个生态滤层的更换。

具体地,净化池13内包含四层生态滤层,由下至上依次为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和粉煤灰层12,大粒径生态滤层的所述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均由编织网分别包覆鹅卵石、碎石、沸石铺设而成,所述粉煤灰层12由无纺布包覆粉煤灰铺设而成。其中所述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粉煤灰层12的厚度均为15~20cm,并且所述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中鹅卵石、碎石、沸石的粒径均为3~6cm的规格不等。

当处于下雨天时,雨水在重力形成的压力的作用下由各个生态滤层下部向上流动,雨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吸附、过滤、微生物分解吸收、氧化还原反应等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作用下得到部分去除,达到初步水质净化的目的,并从设置在净化池上部的出水口排出,进行收集并再利用。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及时排除种植穴内及周围积水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水体进行净化回用,结构简单、效果明显、推广容易。

其中,所述导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弧形凸台4边缘的竖直导流孔7、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竖直导流孔7与鹅卵石层8的导流沟6。本实用新型在设置好的种植机构的种植穴2底部四周也即在弧形凸台4边缘用钢钎打竖直导流孔7,所述竖直导流孔7直径为5~8cm,以弧形凸台4边缘最低端为起点垂直方向深度30~50cm。并在水平方向上,打孔形成所述导流沟6,长20~30cm。

优选地,所述竖直导流孔7和所述导流沟6内至少部分填充有粒径为0.2~0.35cm的粗中砂,一方面可快速导流积水、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初步过滤、防止土壤杂质流入收集装置的作用。所述导流沟6内设有防倒流开关,以利于多余水体沿着导流沟6导入净化池13内,并有效地防止了水压不足而对种植穴2形成倒灌。

进一步,优选地,弧形凸台4、竖直导流孔7以及所述导流沟6的表面至少部分覆盖有导水纤维薄膜5,以利于水分转移运。

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由种植机构、导流机构、收集净化机构三部分组成,可及时排出黏性土壤种植穴中的多余水体,避免移植土球被浸泡,降低苗木成活率,并对树穴中多余水体进行净化回用。其中,针对黏性土壤透水、透气性较差的特点,采用弧形凸台的类似“倒锅底”种植穴,并利用水压作用自下而上通过生态滤层对水体进行初步净化,在及时排除种植穴内及周围积水的基础上,将多余的水体进行净化回用,具有结构简单、效果明显、推广容易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回用的排水种植穴结构可参照如下方法进行构建:

1)现场准备。场地清理,坡面、土质达到设计要求,准备材料。

2)设置种植机构。按照移植树木1的需求确定种植穴2的大小,符合要求,挖掘种植穴2并按照设计要求构建弧形凸台。

3)设置导流机构。用钢钎分别打竖直导流孔7、导流沟6,并在竖直导流孔7以及所述导流沟6内填充粗中砂,达到设计要求。

4)组装收集净化机构。首先由防渗沙预制净化池13,并由编织网包覆铺设鹅卵石层8、碎石层9、沸石层10,最上由无纺布包覆铺设粉煤灰层12,并依次填充进净化池13后,封闭净化池的开合口。

5)将收集净化机构上部的出水口11接入管网,对初步净化后的水体进行循环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融入雨水净化回用理念,形成适用于针对黏性土壤移植苗木的种植穴排水并净化回用的结构。并从水体收集装置前端出发,融入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形成对水体的初步净化,设计了一种利用种植穴排出的多余水体进行净化并回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及水资源的再利用,适用于黏性土壤地区城市行道树等大体量苗木的移植。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