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种植工具,具体为田间行距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必然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前人研究表明,在稳定单穗粒重或稍有减轻的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合理密植是今后超高产栽培的发展趋势。但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间相互遮阴,田间郁闭,透光条件变差;过高的群体密度,导致中下部叶层的光照条件下降,叶片早衰,群体光合能力降低。前人研究表明行距配置对于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行距可以改善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和作物产量。尤其在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可扩大光合面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改善通风能力,提高中下层叶片的光合性能,更好地协调玉米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由此可见,在一定的条件下,合理密植是提高单位产量的最好途径,而合理密植的关键就在于对行距和株距的准确配置,因此,在田间播种过程中对行距和株距要达到精确的定位,在定位过程中希望测量工具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定位准确率高。
针对大面积的玉米进行田间种植时,目前还没有对行距进行准确定位的装置,通常采用的定位方式是:(1)两人将卷尺拉直,另外一人拿着竹签,每隔75cm(根据具体需求可设置不同的行间距)插一根竹签;(2)宽窄行确定时,首先将地两头的竹签用一根绳子连起来,通过在绳子内侧和外侧增加或减少一个锄头大小的距离进行粗略的宽窄行划分;而株距的确定基本是靠目测估算,其具体估算方法是根据垄宽和所要求的株数进行粗略分配,然后直接进行打孔或打窝播种。
该技术缺点是:
现有技术进行行距定位时准确率低,不够严格,目测和估算成分较多;操作过程比较缓慢,费时费力;不能满足育种中对不同行距的要求;不能实现任意面积、任意密度的播种要求;在进行宽窄行划分时,容易出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田间行距定位装置,提高行距和株距间定位的准确率;并可以适用于任意面积和任意密度定距。
具体技术方案为:
田间行距定位装置,包括插钎和绳子,插钎下端有尖角,上端连接有穿绳孔,所述的穿绳孔内有圆柱形圆孔,圆孔侧壁上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有螺栓,所述的绳子穿入穿绳孔圆孔内,所述的螺栓用于将绳子固定在穿绳孔圆孔内;所述的绳子上依次均匀分布有刻度环。
所述的插钎上还有收绳盒,所述的收绳盒内有收线滚轴,收线滚轴上连接有收线拉绳,所述的收线拉绳另一端连接套环,所述的套环套在绳子上。
将插钎插入到田的一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对应的位置插上插钎,同一侧的插钎之间通过绳子连接。同侧,根据两个相邻的插钎之间绳子长度进行均匀分段,每段用刻度环标记。
使用结束后,将插钎拔出,转动收绳盒的收线滚轴,通过收线拉绳将套环两侧的绳子双线合并拉动盘绕在收线滚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田间行距定位装置,可满足育种中对不同行数、行距的要求,可轻松实现任意面积、任意密度的播种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对行距和株距进行精确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用于大面积的农作物播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田间行距定位装置,包括插钎1和绳子4,插钎1下端有尖角,上端连接有穿绳孔2,所述的穿绳孔2内有圆柱形圆孔,圆孔侧壁上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有螺栓3,所述的绳子4穿入穿绳孔2圆孔内,所述的螺栓3用于将绳子4固定在穿绳孔2圆孔内;所述的绳子4上依次均匀分布有刻度环8。
所述的插钎1上还有收绳盒5,所述的收绳盒5内有收线滚轴,收线滚轴上连接有收线拉绳7,所述的收线拉绳7另一端连接套环6,所述的套环6套在绳子4上。
将插钎1插入到田的一侧边,每隔一定相同距离插一根插钎1,相对的另一侧边对应的位置插上插钎1,同一侧的插钎1之间通过绳子4连接。为了防止绳子4下垂或者串动,每个插钎1上用穿绳孔2和螺栓3固定住绳子4。根据两个相邻的插钎1之间绳子长度进行均匀分段,每段用刻度环8标记。刻度环8可以在绳子上移动。
两侧的绳子4之间还可以设置辅助绳子一确保每行种植的玉米在同一行上。
使用结束后,将插钎1拔出,转动收绳盒5的收线滚轴,先将收线拉绳7绕在收线滚轴上,收线拉绳7将套环6两侧的绳子4双线合并拉动,盘绕在收线滚轴上,一个插钎1的收绳盒5可以将两侧绳子收起一半,另一半由相邻的插钎1的收绳盒5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