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捕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479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用捕虫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用捕虫器。



背景技术:

人工种植农作物过程中易发生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多会在种植区域安装捕虫器。现有的捕虫器一般包括防护罩、诱虫灯、捕虫筒、集虫筒和带多个支撑柱的支撑座,通常依靠支撑柱固定在地面上。但当需要移位安装时,通常要人为搬运,由于大型的捕虫器整体重量较重,搬运过程极为不便,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移动、可固定的农用捕虫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农用捕虫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防护罩、捕虫筒、集虫筒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环集虫筒底部外周缘均匀分布的多个竖直状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外侧套设有一个环状的移动框架,所述移动框架底端面上间隔设有多个万向轮;每个支撑柱外壁上沿轴向凹设有一道导向槽,所述移动框架内壁上对应凸设有多个滑块,所述滑块一一对应嵌设在导向槽内而可使得移动框架与支撑柱之间轴向滑移连接;每个导向槽自上而下可分为上限位区、滑移区和下限位区,当所述滑块位于下限位区时,所述万向轮具有抵触于地面的第一状态,当所述滑块位于上限位区时,万向轮具有脱离地面的第二状态;

所述上限位区域与滑移区的连接位置处、滑移区与下限位区的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机构,每个限位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导向槽左、右内侧壁上的两个拱形弹片,同一个限位机构上的两个拱形弹片的拱形相对,且两个拱形弹片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滑块的宽度。

借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农用捕虫器移动或固定状态的切换,通过调节控制移动支架在导向槽内的位置使得万向轮既能实现与地面相抵触,方便移动,又能使其可脱离地面,依靠支撑柱固定在地面上。本结构在设计时确保移动支架只能沿支撑柱轴向方向上移动升降,且在进入到上限位区、下限位区时通过弹片式限位机构保证其在自然状态下不易脱离,只有借助足够大的推动力才能使滑块突破距离较窄的拱形弹片之间进入到滑移区。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农用捕虫器中,所述导向槽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农用捕虫器中,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农用捕虫器中,所述拱形弹片采用金属弹片,形变弹力好。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农用捕虫器中,所述上限位区、滑移区、下限位区的宽度都略大于滑块的宽度,所述上限位区、下限位区的高度不小于滑块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结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计可升降式移动结构既能有效解决大型捕虫器难以搬运的技术弊端,又避免了因为万向轮的设计导致固定不稳的问题。

2、由于弹片式限位机构的设计,本结构中的滑块在固定或移动状态时不会出现随意脱离限位区自由滑移的现象,只有在足够大的推动力下才能实现升降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农用捕虫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防护罩1、捕虫筒2、集虫筒3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环集虫筒3底部外周缘均匀分布的多个竖直状支撑柱4。所述支撑座外侧套设有一个环状的移动框架5,所述移动框架5底端面上间隔设有多个万向轮6;所述万向轮6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每个支撑柱4外壁上沿轴向凹设有一道导向槽7,所述移动框架5内壁上对应凸设有多个滑块8,所述滑块8一一对应嵌设在导向槽7内而可使得移动框架5与支撑柱4之间轴向滑移连接。

参照图2,每个导向槽7自上而下可分为上限位区7-1、滑移区7-2和下限位区7-3,所述上限位区7-1、滑移区7-2、下限位区7-3的宽度都略大于滑块8的宽度,所述上限位区7-1、下限位区7-2的高度不小于滑块8的高度。当所述滑块8位于下限位区7-2时,所述万向轮6具有抵触于地面的第一状态,当所述滑块8位于上限位区7-1时,万向轮6具有脱离地面的第二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7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所述上限位区7-1与滑移区7-2的连接位置处、滑移区7-2与下限位区7-3的连接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机构,每个限位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导向槽7左、右内侧壁上的两个拱形弹片9,所述拱形弹片9采用金属弹片。同一个限位机构上的两个拱形弹片9的拱形相对,且两个拱形弹片9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滑块8的宽度,该尺寸的限制能够确保滑块8必须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突破该拱形弹片9位置实现切换。

当需要对农用捕虫器进行换位移动时,施加一定的力度使得滑块8突破两个拱形弹片9的拱形相对处而滑移到下限位区7-3,移动框架5下降,此时万向轮6着地,可推移;当移动至合适安装位置时,将滑块8自下限位区7-3滑移到上限位区7-1,此时需要穿过两次限位机构,位于上限位区7-1时,万向轮6离地,支撑柱4触地,实现支撑固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