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杀虫除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5961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臭氧杀虫除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虫除霉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臭氧杀虫除霉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是一种广谱、高效、快速的灭菌剂,利用强氧化性,可杀灭使人、动物致病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及微生物,从而达到除霉的效果。另外,臭氧对于虫卵熏杀也具有明显效果,而且虫子对臭氧不具有抗药性,解决了害虫熏杀的难题。目前各类臭氧发生器在空气、水消毒领域以及粮仓的粮食储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对于粮仓内的除霉杀虫,在现有技术中,需要操作人员定时来根据粮仓内的环境情况手动启闭臭氧发生器,不能够根据粮仓内的环境情况实时切换臭氧发生器的启闭状态,另外,在下雨天等特殊环境下,室外的空气存在很大的湿度,直接通过臭氧发生器通入粮仓内,会使粮食过潮,降低臭氧杀虫除霉的效果。由于以上两点,使对粮仓内的粮食的杀虫除霉处理效率低下。

在公开号为CN2892084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粮仓绿色处理臭氧机,其包括:机壳、二十组臭氧发生单元、臭氧发生腔、电气控制与外接高压风机。所述的一个臭氧发生单元包括一个中频高压电源带动两个陶瓷臭氧发生片,臭氧发生腔包括圆形绝缘机壳、四十个陶瓷臭氧发生片组合和进气过滤网。这种粮仓绿色处理臭氧机虽然能实现对粮仓内进行一定的杀菌除霉处理,但是当外界空气较为潮湿时,没有采取相应的预先除湿工作,导致向粮仓通入的臭氧混合气体里湿度过高,降低臭氧杀虫除霉的效果。并且粮仓内缺乏臭氧输入情况的反馈,需要操作人员判断并启闭臭氧机,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与不实时性。从而导致对粮仓内的粮食的杀虫除霉处理整体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臭氧杀虫除霉装置,能够对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高效率的杀虫除霉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臭氧杀虫除霉装置,包括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机壳、安装在机壳内的臭氧发生器以及第一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机、与第一风机的输风口相连接的除湿机以及控制系统,除湿机的输风口和第二风机的输风口与所述机壳的进风口相连,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湿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二风机进风口处的湿度,并输出湿度信号;反馈单元,用于检测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输出一臭氧浓度信号;处理单元,耦接于湿度检测单元以及反馈单元的输出端,用于根据所述湿度信号和所述臭氧浓度信号控制第一风机、除湿机、第二风机以及臭氧发生器的启闭。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包括:下限比较电路,耦接于反馈单元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臭氧浓度信号与下限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一比较信号;上限比较电路,耦接于反馈单元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臭氧浓度信号与上限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二比较信号;启闭电路,耦接于下限比较电路和上限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比较信号和所述第二比较信号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与电源之间的通断;湿度比较电路,耦接于湿度检测单元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湿度信号与湿度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三比较信号;切换电路,耦接于湿度比较电路的输出端,在臭氧发生器导通时,当湿度信号高于湿度阈值时,导通第一风机和除湿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二风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当湿度信号低于湿度阈值时,导通第二风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一风机和除湿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限比较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其一端耦接于一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二电阻R2串联后接地,自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产生所述下限阈值;第一比较器A,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所述同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反相输入端耦接于反馈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比较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上限比较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四电阻R4串联后接地,自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产生所述上限阈值;第二比较器B,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所述同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反相输入端耦接于反馈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比较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启闭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1,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五电阻R5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较器A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六电阻R6与发射极共地;第一继电器KM1,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一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一端耦接于电源,其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耦接于所述臭氧发生器;第一二极管D1,其负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的线圈的第二端;第二NPN三极管Q2,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R7耦接于所述第二比较器B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八电阻R8与发射极共地;第二继电器KM2,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耦接,其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其负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的线圈的第二端;第三继电器KM3,其线圈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其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3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湿度比较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十电阻R10串联后接地,自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产生所述湿度阈值;第三比较器C,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所述反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同相输入端耦接于湿度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三比较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三NPN三极管Q3,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十一电阻R11耦接于第三比较器C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十二电阻R12与发射极共地;第四继电器KM4,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四继电器KM4的常开触点开关S4的第一端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开触点开关S4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风机和除湿机;第三二极管D3,其负极耦接于第四继电器KM4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四继电器KM4的线圈的第二端;非门NOT_1,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于第三比较器C的输出端;第四NPN三极管Q4,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R13耦接于非门NOT_1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十四电阻R14与发射极共地;第五继电器KM5,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继电器KM5的常开触点开关S5的第一端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开触点开关S5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风机;第四二极管D4,其负极耦接于第五继电器KM5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五继电器KM5的线圈的第二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反馈单元实时监测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当臭氧浓度信号低于下限阈值时,启闭电路导通臭氧发生器与电源的连接。同时,通过湿度检测单元实时监测第二风机进风口处的湿度,当湿度信号高于湿度阈值时,切换电路导通第一风机和除湿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二风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风机向除湿机鼓风,再用经除湿机干燥后的风通入机壳内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从机壳的出风口带出,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杀虫除霉;当湿度信号低于湿度阈值时,切换电路导通第二风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一风机和除湿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二风机直接对机壳内通风,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从机壳的出风口带出,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杀虫除霉。当臭氧浓度信号高于上限阈值时,启闭电路断开臭氧发生器与电源的连接,同时,处理单元也断开第一风机、除湿机以及第二风机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综上,处理单元根据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以及第二风机进风口处的湿度的反馈实时调整臭氧发生器、第一风机、除湿机以及第二风机的启闭状态,从而达到了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高效率的杀虫除霉。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过滤掉向机壳的进风口通入的空气中的大颗粒物,以免大颗粒物与臭氧发生器发生碰撞,从而达到了增长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处理单元根据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以及第二风机进风口处的湿度的反馈实时调整臭氧发生器、第一风机、除湿机以及第二风机的启闭状态,从而达到了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高效率的杀虫除霉;

(2)机壳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增长了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3)整个臭氧杀虫除霉装置的运作均由控制系统来控制,实时调整各部件的启闭,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劳动负担以及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为控制系统的局部电路图,示出了反馈单元、下限比较电路、上限比较电路和启闭电路;

图6为控制系统的局部电路图,示出了湿度检测单元、湿度比较电路和切换电路;

图7为本实施例中电源单元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进风口;2、出风口;3、机壳;4、臭氧发生器;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除湿机;8、控制系统;9、过滤网;10、臭氧发生片;11、臭氧电源;12、耐高压环氧树脂板;13、湿度检测单元;14、反馈单元;15、处理单元;16、电源单元;17、下限比较电路;18、上限比较电路;19、启闭电路;20、湿度比较电路;21、切换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臭氧杀虫除霉装置,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包括开有进风口1和出风口2的机壳3、安装在机壳3内的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第二风机6、与第一风机5的输风口相连接的除湿机7以及控制系统8,除湿机7的输风口和第二风机6的输风口与机壳3的进风口1相连,机壳3的进风口1处安装有过滤网9,可以很好地过滤掉从机壳3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臭氧发生器4包括多组臭氧发生片10和臭氧电源11。臭氧电源11和臭氧发生片10安装在耐高压环氧树脂板12上,耐高压环氧树脂板12再安装在机壳3上。臭氧电源11耦接于220V交流电源并输出高压1万伏中频交流电供臭氧发生片10使用,在臭氧发生片10通电后即可把空气中的氧气变为臭氧。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控制系统8包括:湿度检测单元13,用于检测第二风机6进风口1处的湿度,并输出湿度信号;反馈单元14,用于检测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输出一臭氧浓度信号;处理单元15,耦接于湿度检测单元13以及反馈单元14的输出端,用于根据湿度信号和臭氧浓度信号控制第一风机5、除湿机7、第二风机6以及臭氧发生器4的启闭;以及电源单元16。

电源单元16的电路图如图7所示,其输入端耦接于220V交流电源,经过降压整流滤波后输出第一直流电Vout_1,该第一直流电Vout_1为5V;第二直流电Vout_2,该第二直流电Vout_2为12V,以供控制系统8使用,此外,由电源单元16的输入端直接向第一风机5、除湿机7、第二风机6以及臭氧发生器4供电,即第一风机5、除湿机7、第二风机6以及臭氧发生器4的电源为220V交流电源。

如图5所示,湿度检测单元13包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风机6进风口1处的湿度,并在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湿度信号。反馈单元14包括一臭氧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在臭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臭氧浓度信号。

如图5和图6所示,处理单元15包括:下限比较电路17,耦接于臭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臭氧浓度信号与下限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一比较信号;上限比较电路18,耦接于臭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臭氧浓度信号与上限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二比较信号;启闭电路19,耦接于下限比较电路17和上限比较电路18的输出端,用以根据第一比较信号和第二比较信号控制臭氧发生器4与电源之间的通断;湿度比较电路20,耦接于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湿度信号与湿度阈值相比较输出一第三比较信号;切换电路21,耦接于湿度比较电路20的输出端,在臭氧发生器4导通时,当湿度信号高于湿度阈值时,导通第一风机5和除湿机7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二风机6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当湿度信号低于湿度阈值时,导通第二风机6与电源之间的连接并断开第一风机5和除湿机7与电源之间的连接。

下限比较电路17包括:第一电阻R1,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二电阻R2串联后接地,自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产生下限阈值;第一比较器A,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同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反相输入端耦接于臭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第一比较信号。

上限比较电路18包括:第三电阻R3,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四电阻R4串联后接地,自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产生上限阈值;第二比较器B,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同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反相输入端耦接于臭氧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第二比较信号。

启闭电路19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1,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五电阻R5耦接于第一比较器A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六电阻R6与发射极共地;第一继电器KM1,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一端耦接于电源,其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耦接于臭氧发生器4;第一二极管D1,其负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的线圈的第二端;第二NPN三极管Q2,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七电阻R7耦接于第二比较器B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八电阻R8与发射极共地;第二继电器KM2,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耦接,其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二极管D2,其负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的线圈的第二端;第三继电器KM3,其线圈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其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其常开触点开关S3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2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之间。

湿度比较电路20包括:第九电阻R9,其一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另一端与一第十电阻R10串联后接地,自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产生湿度阈值;第三比较器C,具有一同相输入端、一反相输入端及一输出端,反相输入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同相输入端耦接于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输出端输出第三比较信号。

切换电路21包括:第三NPN三极管Q3,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十一电阻R11耦接于第三比较器C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十二电阻R12与发射极共地;第四继电器KM4,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四继电器KM4的常开触点开关S4的第一端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开触点开关S4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风机5和除湿机7;第三二极管D3,其负极耦接于第四继电器KM4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四继电器KM4的线圈的第二端;非门NOT_1,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于第三比较器C的输出端;第四NPN三极管Q4,其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一第十三电阻R13耦接于非门NOT_1的输出端并通过一第十四电阻R14与发射极共地;第五继电器KM5,其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直流电Vout_2,其线圈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三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继电器KM5的常开触点开关S5的第一端耦接于常开触点开关S1的第二端S1out_2,其常开触点开关S5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二风机6;第四二极管D4,其负极耦接于第五继电器KM5的线圈的第一端,正极耦接于第五继电器KM5的线圈的第二端。

上述电路中,第一比较器A、第二比较器B以及第三比较器C均为有源电压比较器,电源接入端耦接于第一直流电Vout_1,接地端接地。非门NOT_1可采用74LS04芯片。

本实施例的臭氧杀虫除霉装置的实际工作过程如下:

通过反馈单元14实时监测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当臭氧浓度信号低于下限阈值时,第一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经第一NPN三极管Q1放大后,导通第一继电器KM1,使常开触电开关S1闭合,导通臭氧发生器4与电源的连接;同时,第二比较器B也输出高电平,经第二NPN三极管Q2放大后,导通第二继电器KM2,使常开触电开关S2闭合,也导通了第三继电器KM3,常开触电开关S3闭合。

同时,通过湿度检测单元13实时监测第二风机6进风口1处的湿度,当湿度信号高于湿度阈值时,第三比较器C输出高电平,经第三NPN三极管Q3放大后,导通第四继电器KM4,使常开触电开关S4闭合,导通第一风机5和除湿机7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非门NOT_1输出低电平,使第四NPN三极管Q4截止,使第五继电器KM5的常开触点开关S5断开,即断开第二风机6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风机5向除湿机7鼓风,再用经除湿机7干燥后的风通入机壳3内将臭氧发生器4产生的臭氧从机壳3的出风口2带出,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杀虫除霉;当湿度信号低于湿度阈值时,第三比较器C输出低电平,第三NPN三极管Q3截止,使第四继电器KM4的常开触电开关S4断开,即断开第一风机5和除湿机7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非门NOT_1输出高电平,经第四NPN三极管Q4放大,使第五继电器KM5的常开触点开关S5闭合,即导通第二风机6与电源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二风机6直接对机壳3内通风,将臭氧发生器4产生的臭氧从机壳3的出风口2带出,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杀虫除霉。

经臭氧杀虫除霉装置的不断排放臭氧,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逐渐升高,当臭氧浓度信号高于下限阈值但低于上限阈值时,第一比较器A输出低电平,第一NPN三极管Q1截止,但第二比较器B仍输出高电平,经第二NPN三极管Q2放大,保持第二继电器KM2导通,使常开触电开关S2保持闭合,继而使第一继电器KM1和第三继电器KM3保持导通,使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除湿机7以及第二风机6保持原有工作状态。

当臭氧浓度信号高于上限阈值时,第一比较器A和第二比较器B均输出低电平,使第一NPN三极管Q1和第二NPN三极管Q2截止,第一继电器KM1、第二继电器KM2以及第三继电器KM3均断开,进而断开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除湿机7以及第二风机6与电源的连接。综上,处理单元15根据所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内的臭氧浓度以及第二风机6进风口1处的湿度的反馈实时调整臭氧发生器4、第一风机5、除湿机7以及第二风机6的启闭状态,从而达到了对需要杀虫除霉的空间进行高效率的杀虫除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