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2539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林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属于林学中森林培育专业领域。



背景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栽植点配置是森林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对人工林的产量形成、稳定性及其生态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传统的人工造林均采用方形、矩形或三角形配置,并无一例外地采用满员(全负荷)配置。

满员配置由于每株苗木均需挖坑栽植从而将产生高的造林费用,加之由于环境资源的均等分配从而造成林木成材期限长和大径材产量少等问题,直接导致造林成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新高效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在成行成列的方形配置中,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多种配置方法:

第一种:一行满,二、三行栽1空2,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

第二种:一行满,二行栽2空1,三行空,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

第三种:一行满,二行栽1空2,三、四行重复一、二行,依次类推;

第四种:一行满,二行栽1空1,三行栽1空2,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可以形成更多的随机体,造林成效高。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表示不栽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在成行成列的方形配置中,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多种配置方法:

第一种:一行满,二、三行栽1空2,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见图1a虚线框内部分;

第二种:一行满,二行栽2空1,三行空,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见图1b虚线框内部分;

第三种:一行满,二行栽1空2,三、四行重复一、二行,依次类推,见图1c虚线框内部分;

第四种:一行满,二行栽1空1,三行栽1空2,四、五、六行重复一、二、三行,依次类推,见图1d虚线框内部分。

本发明的控制林木栽植位置点的控位造林方法,是一种全新高效的造林方法,即控位造林法。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不完全非均衡资源分配可以导致格局多样性,多样性是稳定性和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基于角尺度分布的天然林的结构研究表明,天然林的林木分布格局通常由均匀、随机和团状三部分构成,且随机部分占大多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实质就是要模仿自然的森林结构。显然,如何构造随机体将成为人工造林的关键科学问题,而按照以上方法造林可以形成更多的随机体(随机结构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