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5019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蕨菜栽培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蕨菜为凤尾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俗名龙爪菜、山凤尾、拳芽。蕨菜广布全球,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分布最多,水生或陆生,大多数生长在林中、山野等阴凉潮湿的环境里。蕨菜嫩茎可以炒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还包括蕨菜、蕨甙、甾醇等特有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山菜之王”,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目前,国内蕨菜食用量很大,出口需要量也逐渐增长,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市场。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蕨菜大部分为野生植物,由于掠夺式采挖和农药、工业污染、人为任意破坏等造成生态条件的恶化,野生蕨菜的生长面积逐年减少,价格连年上升。实现野生蕨菜人工栽培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蕨菜属于高等孢子植物,没有种子,只能靠孢子和根状茎无性繁殖,而孢子繁殖难度大、周期长,故生产上一般不采用。而蕨菜根状茎无性繁殖主要存在着移栽成活率低、移栽后蕨菜产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栽成活率高,能提高移栽后蕨菜产量的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引种,选地、整地、定植、中耕管理五个步骤来完成的。

(1)、引种:于2~9月,选择茎叶粗壮的野生蕨菜,挖取地下根茎,用剪刀剪去地上部门及侧根,保留地上茎约8~10cm及主根3~5个芽簇作为种根;

(2)、选地:选择坡度在5~20度之间的斜坡作为蕨菜引种栽培地;

(3)、整地:将栽培地深翻,顺着斜坡垂直方向起单垄,垄高10~20cm,宽15~25cm,垄间距10~15cm;

(4)、定植:在垄上开宽8-15厘米,深5-15厘米左右的沟,在沟内按8~10cm的株距摆放好种根,覆好土保留地上茎5~8cm露出地面,浇透定根水;

(5)、中耕管理:定植后第二年春幼芽萌发前于蕨菜种植垄上按每亩地200~300kg农家肥或150~250kg草木灰施肥一次,8~9月间配合中耕除草,人工松土一次,并对垄沟进行清理。

所述的引种时间优选为8~9月蕨菜茎叶枯萎前。

所述的茎叶粗壮的野生蕨菜的地径为2~5mm。

所述的坡度优选为5~10度。

所述的蕨菜引种栽培地的土质优选为黄土地。

本发明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技术操作简单,具有稳定性高,可控性强的优点,操作性强,能够显著提高蕨菜根茎移栽后的成活率和移栽后蕨菜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引种:于7月,选择地径3~4mm的野生蕨菜,挖取地下根茎,用剪刀剪去地上部门及侧根,保留地上茎约8~10cm及主根3~5个芽簇作为种根;

2、选地:选择坡度在约为15度,土质为黄土地的斜坡作为蕨菜引种栽培地;

3、整地:将栽培地深翻,顺着斜坡垂直方向起单垄,垄高15cm,宽18cm,垄间距15cm;

4、定植:在垄上开宽1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沟,在沟内按10cm的株距摆放好种根,覆好土保留地上茎5~6cm露出地面,浇透定根水;

5、中耕管理:定植后第二年春幼芽萌发前于蕨菜种植垄上按每亩地250kg农家肥一次,8~9月间配合中耕除草,人工松土一次,并对垄沟进行清理;

试验证明: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成果率达85%,亩产量达1000k。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蕨菜人工引种栽培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引种,选地、整地、定植、中耕管理五个步骤来完成。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野生蕨菜移栽成活率高,移栽后蕨菜产量显著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华忠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兴市华继山珍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2.06
技术公布日:2017.07.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