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2914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驱动用电动马达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具备对卷筒进行卷收驱动的电动马达,卷筒可旋转地支撑在卷线器本体的侧板之间。在实际垂钓中,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必须卷收因配重、诱饵、鱼等而承受张力的大量钓线。

由于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电动马达配置成被两侧板及卷筒所包围,因此散热性并不理想。因而,存在如下问题,当卷绕承受张力的大量钓线时,电动马达变得容易被加热,马达性能降低而卷收效率变差等。

作为提高这样的电动马达的散热性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例如已周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具备:收容电动马达的马达壳;及安装于该马达壳的散热构件。

在专利文献1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能够通过散热构件向外部空气中散发因驱动而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8-2427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由于散热构件以暴露的状态设置于卷线器本体,因此在实际垂钓时等使用者的手指等有可能不小心碰到散热构件,存在改善该问题的要求。另外,根据散热构件的形状,因鱼咬钩时的钓线摇动而鼓起的钓线也有可能缠绕在散热构件上,存在钓鱼操作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其能够防止手指等接触马达壳,同时能够提高马达壳的散热性。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具备:卷筒,设置于卷线器本体,卷绕钓线;电动马达,设置在所述卷线器本体的前部,对所述卷筒进行旋转驱动;及罩构件,安装于所述卷线器本体,配置在所述电动马达的周围,其特征为,在所述罩构件的处于所述电动马达前方的部位及处于所述电动马达侧方的部位的至少一个部位上形成有开口部。

根据该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能够用罩构件覆盖电动马达周围,同时能够通过形成于罩构件的开口部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另外,在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优选如下,配置在处于所述电动马达前方的部位的所述罩构件是设置在所述卷线器本体前部的前侧板。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前侧板的开口部向卷线器本体前方的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另外,在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优选如下,所述前侧板具备:钓线导向用窗口,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上方,在所述卷筒轴向上延伸;及倾斜部,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窗口之间,向前下方倾斜。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将钓线卷收时附着于钓线的水滴在通过窗口时滴落到倾斜部。滴落到倾斜部的水滴,在倾斜部上流下而流向开口部。由此,利用流向开口部的水滴,能够适当地冷却电动马达。

另外,在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优选如下,所述开口部顺应所述窗口在所述卷筒轴向上延伸。通过如此构成,在通过窗口时在窗口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滴落的水滴,在倾斜部上流下而在开口部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流向开口部。由此,在开口部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能够利用水滴冷却电动马达。

另外,在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优选如下,配置在处于所述电动马达侧方的部位的所述罩构件是设置在所述卷线器本体侧部的侧板。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侧板的开口部向卷线器本体侧方的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另外,在所述钓鱼用电动卷线器中优选如下,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配置有受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热的散热构件。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散热构件从开口部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根据本发明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能够用罩构件覆盖电动马达周围,同时能够通过形成于罩构件的开口部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电动马达,同时能够提高电动马达的散热性。由此,提高鱼钓操作性,另外,还可以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另外,通过在前侧板、侧板等通常用到的构件上形成开口部,来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因此能够不进行较大的设计变更而提高电动马达的散热性。

另外,由于能够利用钓线卷收时附着于钓线的水滴来冷却电动马达,因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电动马达,同时能够提高电动马达的散热性。

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在通过窗口时在窗口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滴落的水滴,来在开口部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冷却电动马达,因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电动马达,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马达的散热性。

另外,在具有散热构件的结构中,能够通过散热构件从开口部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产生的热,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电动马达,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马达的散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俯视图(省略一部分)。

图2是从右后方斜上方观察相同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立体图。

图3(a)是从右框架拆下支撑部的卷线器本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将支撑部固定于右框架的卷线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4(a)是从右框架拆下右侧板的卷线器本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将右侧板固定于右框架的卷线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5是拆下盖体、侧部散热构件及右侧板的卷线器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前侧板的主视图,(b)是卷线器本体的主视图。

图7是拆下前部散热构件及前侧板的卷线器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右后方斜上方观察前部散热构件及前侧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沿向图4(b)的c-c线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卷线器本体;3-侧板;5-卷筒;30-马达壳;37-侧部散热构件(散热构件);30a-左侧板(罩构件);30b-右侧板(罩构件);30c-前侧板(罩构件);34a-开口部;321-第1开口部(开口部);322-第2开口部(开口部);323-窗口;325-倾斜部;350-前部散热构件(散热构件);m-电动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称为“前后”、“左右”时,将图1、图2所示的方向作为基准,在称为“上下”时,将图2所示的方向作为基准。

如图1所示,钓鱼用电动卷线器具有卷线器本体1,卷线器本体1具备:框架2;及以覆盖该框架2的方式配设的作为罩构件的侧板3。

框架2是构成卷线器本体1骨架的部分,具备左框架2a、右框架2b、配设在卷筒5前方的前框架2c(参照图5~图7)。上述左框架2a、右框架2b、前框架2c作为整体呈一体地形成。并且,各左框架2a、右框架2b、前框架2c既可以分体形成,并通过固定单元等进行一体化,也可以一部分呈一体地形成。

左右框架2a、2b介由多个未图示的支柱被一体化。在下方的未图示的支柱上,设置有安装于钓竿的卷线器座的未图示的卷线器脚。

由这样的左右框架2a、2b及前框架2c所构成的框架2,例如可以由铝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所形成。在左右框架2a、2b的上缘放置有计数盒14。

前框架2c呈在左右框架2a、2b上具有开口部(不图示)的大致圆筒状,在其内部收容电动马达m(参照图5)。前框架2c作为收容电动马达m的马达壳60(参照图5)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以后详述马达壳60。

侧板3具备:覆盖左框架2a的左侧板30a;覆盖右框架2b的右侧板30b;及覆盖前框架2c的前侧板30c,成为垂钓人用手握持或者保持的部分(垂钓人的手接触的部分)。

左侧板30a、右侧板30b及前侧板30c分别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件,分别安装于左框架2a、右框架2b及前框架2c。

将支撑部31可装拆地固定于右框架2b。即,右框架2b被相互呈分体的2个构件(右侧板30b及支撑部31)所覆盖。如后所述,支撑部31支撑进行卷收操作的手柄70的手柄轴7及小齿轮轴9j。

如图1所示,在左右框架2a、2b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卷绕钓线的卷筒5。

另外,卷筒5前方配置有电动马达m,卷筒5通过手柄70的卷收操作及电动马达m的旋转驱动介由构成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已公知的减速机构g1等向钓线卷收方向被旋转驱动。

通过对设置在框架2上部的操作杆6进行前后方向的转动操作,从而对电动马达m的马达输出进行增减调节,框架2位于计数盒14的后方侧。

卷筒5具备卷绕钓线的钓线卷绕主体部5a,在其两端形成有限制被卷绕的钓线的凸缘5b、5c。卷筒5介由卷筒轴5d上未图示的轴承被支撑于左右框架2a、2b。

通过减速机构g1及设置于右框架2b的已公知的减速机构g2将驱动力传递到卷筒5。

减速机构g1设置在电动马达m的侧方,降低电动马达m的输出。被减速机构g1降低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已公知的动力传递部g3传递到卷筒轴5d。

另外,减速机构g2设置在右框架2b侧,降低卷筒轴5d的旋转驱动力而传递到卷筒5。

如图9所示,卷筒5上介由托架55连结有小齿轮轴9j。

覆盖右框架2b的支撑部31是金属制的例如由铝合金、镁合金等形成的一体成形件。支撑部31是围绕手柄轴7配置的构件,直接固定于右框架2b。右侧板30b是围绕支撑部31配置的构件,直接固定于右框架2b。通过氧化铝加工处理等能够对支撑部31进行着色。

如图3(a)、(b)所示,支撑部31具备手柄轴支撑部31a、小齿轮轴支撑部31b。

如图9所示,在手柄轴支撑部31a的内侧收容有:具备多个制动板32a的泄力机构32;及传动齿轮8。手柄轴支撑部31a通过轴承构件31d及保持架32b支撑手柄轴7的一个端。手柄轴7上通过泄力机构32摩擦结合有传动齿轮8。并且,将手柄轴7的根端7a如已公知地旋转自如地防脱支撑于右框架2b。并且,手柄轴7如下构成,已公知通过反转防止机构容许在钓线卷收方向上进行正旋转,阻止在钓线释放方向上进行逆旋转。

如图9所示,在小齿轮轴支撑部31b的内侧收容有小齿轮9。在小齿轮轴支撑部31b的底部31e,介由成为轴承的轴承构件31f支撑有小齿轮轴9j的顶端部。小齿轮轴9j连结于卷筒5。小齿轮9上啮合有传动齿轮8。

另外,如图9所示,在小齿轮轴支撑部31b的内侧,收容有构成已公知的离合机构的滑板9a的一部分。

如图3(a)、(b)所示,支撑部31被多根固定用螺栓31m、31n直接固定于右框架2b。即,支撑部31独立于右侧板30b而固定于右框架2b。

右侧板30b与支撑部31分体形成,右侧板30b是独立固定于右框架2b的构件。右侧板30b上形成有开口部33,通过该开口部33,支撑部31的手柄轴支撑部31a及小齿轮轴支撑部31b以露出的状态向右侧板30b的右侧方突出(参照图2、图9)。

在开口部33的后方上缘部,形成有朝着右侧方延伸的支撑部35。如图4(a)、(b)所示,侧视时支撑部35呈大致四角形状。在支撑部35安装有用于操作已公知的离合机构的操作杆38。通过对操作杆38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使滑板9a(参照图4(a)、图9)进行滑动,实现离合机构的分离(离合)。

如图4(a)、(b)所示,在右侧板30b的前部,形成有侧视时大致呈圆形状的马达罩部34。在马达罩部34形成有电动马达m(参照图5)散热用的多个开口部34a。如图5所示,在马达罩部34的内侧配置有圆板状的侧部散热构件37。开口部34a以实际垂钓时使用者的手指等不会进入的程度的大小所形成。

侧部散热构件37例如由散热性佳的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在侧部散热构件37的右侧面上形成有周向槽37a。通过该周向槽37a增加侧部散热构件37右侧面的散热面积。通过上述开口部34a能够从马达罩部34侧方观察到侧部散热构件37(在开口部34a内露出)(参照图4(b))。如图9所示,侧部散热构件37介由o形环34p贴紧于马达罩部34的内面。可通过氧化铝加工处理等对侧部散热构件37进行着色。

如图7所述,电动马达m收容在马达壳60内。马达壳60由上述的前框架2c、盖体62(参照图9)构成。前框架2c具有可收容电动马达m的内径。前框架2c与左右框架2a、2b呈一体地被设置。盖体62覆盖电动马达m的右侧部。如图9所示,盖体62呈有底圆筒状,介由o形环63a凹凸嵌合在前框架2c的右缘部63。如图5所示,通过将螺栓62h穿通于设置在开口缘的凸缘部62f的各螺栓孔62g,使螺栓62h螺合于右框架2b,从而将盖体62固定于右框架2b。并且,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电动马达m收容在马达壳60内,但是并不需要一定设置马达壳60。

在盖体62的周面上,形成有引出电动马达m的电线m1的引出口62a。并且,电线m1从电动马达m的导出部m5(参照图5)通过引出口62a在径向上被引出。电线m1连接于计数盒14(控制基板)侧的未图示的电线。

如图5、图9所示,在盖体62的底部62b形成有向右侧方突出的配合部62c。配合部62c配合于形成在侧部散热构件37的相对面的圆形凹部37c(参照图9)。另外,如图9所示,在配合部62c的内侧,形成有插入电动马达m的轴部m2的插入孔62e。在底部62b的内面(左侧面),形成有朝着电动马达m侧突出的配合突部62f。该配合突部62f可配合于配合孔m3,配合孔m3设置在电动马达m的右侧部。通过该配合,将电动马达m的右侧部定位于盖体62。

从电动马达m产生的热通过马达壳60的一部分即盖体62传递到侧部散热构件37,从侧部散热构件37通过右侧板30b的开口部34a向卷线器本体1右侧方的外部空气中散发。

如图4(b)所示,通过将固定螺栓36b分别穿通于隔着间隔设置在右侧板30b周缘部的螺栓孔36a,使固定螺栓36b螺合于右框架2b,从而将具有这样的开口部34a的右侧板30b固定于右框架2b。

如图6、图7所示,前侧板30c是安装于前框架2c的构件。前侧板30c作为覆盖构成马达壳60的前框架2c的一部分的手指保护用罩而发挥功能。即,前侧板30c适当地防止手指不小心碰到马达壳60。在前侧板30c与前框架2c之间设置有前部散热构件350。

前侧板30c具备下部301、侧部302、303与上部304、前部305、倾斜部325。

如图6(a)所示,前侧板30c具有被侧部302、303与前部305、倾斜部325所围住的第1开口部321。另外,前侧板30c具有被侧部302、303与下部301、前部305所围住的第2开口部322。另外,前侧板30c具有被侧部302、303与前部305、上部304所围住的钓线导向用窗口323。窗口323在卷筒轴5d(参照图1)方向上延伸,以横向长的形状开口。窗口323处设置有用于将钓线均等地卷绕于卷筒5(参照图1)的未图示的导向构件。导向构件通过已公知的匀绕机构沿着窗口323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顺应窗口323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7所示,上述开口部321、322都与前框架2c(马达壳60)相对。

如图6(a)、(b)所示,第1开口部321形成在成为窗口323下方位置的前侧板30c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窗口323与第1开口部321之间形成有倾斜部325。倾斜部325具有从窗口323向前下方倾斜的面。第1开口部321具有与窗口323大致相同程度的开口面积。

第2开口部322夹着前部305形成在第1开口部321的下方。第2开口部322具备比第1开口部321小的开口面积。

如图6(b)所示,可从这样的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观察到前部散热构件350。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被侧部302、303保护,以便实际垂钓时把持卷线器本体1的使用者的手指等不会直接接触,马达壳60(前部散热构件350)进入内侧(后侧)。另外,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优选以实际垂钓时使用者的手指等难以进入的程度的大小形成。

如图8所示,在侧部30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着后方延伸且安装于左框架2a(参照图7)的延伸部306。同样,在侧部303的上端部形成有朝着后方延伸且安装于右框架2b(参照图7)的延伸部307。

如图8所示,在前部305的后面设置有补强用的纵向筋308。纵向筋308在第1开口部321与第2开口部322的跨度上形成。

另外,在下部301的后面同样设置有补强用的纵向筋309。

在窗口323的后部开口缘326形成有左右一对配合突部327、327与左右一对螺栓孔329、329。另外,在下部301的后面以夹住纵向筋309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凸起部301a、301a。

如图8的白色箭头所示,前部散热构件350安装于前侧板30c的后面。前部散热构件350是薄板,如图7所示,顺应前框架2c的外形,截面呈圆弧状。前部散热构件350例如由散热性佳的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可通过氧化铝加工处理等对前部散热构件350进行着色。

如图8所示,在前部散热构件35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折弯的折弯部352。在折弯部352形成有左右一对配合孔355、355及左右一对螺栓穿通孔356、356。左右一对配合孔355、355对应于前侧板30c的左右一对配合突部327、327,可配合于配合突部327、327。左右一对螺栓穿通孔356、356对应于前侧板30c的左右一对螺栓孔329、329而形成。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栓穿通于各螺栓穿通孔356,将各螺栓分别螺合于前侧板30c的螺栓孔329,从而将前部散热构件350的上端部(折弯部352)固定于前侧板30c。

另一方面,在前部散热构件350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方折弯的左右一对安装片353、353。在各安装片353上形成有螺栓孔357。螺栓孔357对应于前侧板30c的左右一对凸起部301a、301a。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栓穿通于各螺栓孔357,将各螺栓分别螺合于前侧板30c的凸起部301a,从而将前部散热构件350的下端部(各安装片353)固定于前侧板30c。

从电动马达m产生的热通过马达壳60的一部分即前框架2c传递到前部散热构件350,从前部散热构件350通过前侧板30c的2个开口部321、322向卷线器本体1前方的外部空气中散发。

并且,前部散热构件350既可以贴紧于马达壳60的一部分即前框架2c,还可以不贴紧而隔着些许间隙相对配置。另外,并不限制前部散热构件350固定于前侧板30c,还可以固定于前框架2c或左右框架2a、2b。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钓鱼用电动卷线器,能够用前侧板30c、右侧板30b覆盖电动马达m周围,同时通过第1开口部321、第2开口部322及开口部34a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m传递到马达壳60(前框架2c、盖体62)的热。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马达壳60,同时能够提高马达壳60的散热性。由此,提高鱼钓操作性,另外,还可以提高电动马达m的耐久性。

另外,通过在前侧板30c、右侧板30b等通常用到的构件上形成开口部321、322、34a,能够向外部空气中散发从电动马达m传递到马达壳60的热,因此能够不进行较大的设计变更而提高马达壳60的散热性。

另外,由于前侧板30c在窗口323与第1开口部321之间形成有倾斜部325,因此能够将钓线卷收时附着于钓线的水滴在通过窗口323时滴落到倾斜部325。滴落到倾斜部325的水滴,在倾斜部325上流下而流向第1开口部321。由此,利用流向第1开口部321的水滴,能够适当地冷却前部散热构件350(马达壳60)。

这样,由于能够利用钓线卷收时附着于钓线的水滴来冷却前部散热构件350(马达壳60),因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马达壳60,同时能够提高马达壳60的散热性。

另外,由于第1开口部321顺应窗口323在卷筒轴5d方向上延伸,因此在通过窗口323时在窗口323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滴落的水滴,在倾斜部325上流下而在开口部321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流向第1开口部321。由此,能够利用水滴在第1开口部321的延伸方向的跨度上冷却前部散热构件350(马达壳60)。

另外,由于在开口部34a的内侧配置有受来自马达壳60的热的侧部散热构件37,而且,在第1开口部321的内侧配置有受来自马达壳60的热的前部散热构件350,因此通过上述构件能够高效地向外部空气中散发马达壳60的热。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马达壳60,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壳60的散热性。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前侧板30c上设置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在右侧板30b上设置开口部34a,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在任意一方上。另外,并不限制前侧板30c具备第1开口部321及第2开口部322的双方,还可以具备任意一方。

另外,并不限制第1开口部321、第2开口部322及开口部34a的数量、形状,而是适当基于设计规格而设定并形成。

另外,在第1开口部321还可以以使用者的手指不会进入的程度的间隔设置缝隙。通过设置这样的缝隙,能够更加确实地防止实际垂钓时使用者的手指等接触前部散热构件350。

另外,还可以并不需要一定设置前部散热构件350、侧部散热构件37。此时,还可以采用使马达壳60直接面向右侧板30b的开口部34a或前侧板30c的第1开口部321、第2开口部322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