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6345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新疆荒漠植被恢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



背景技术:

甘草,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甘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新疆沙区分布很广。但由于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野生甘草遭到大规模的盗挖盗采,新疆野生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总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00多万hm2,下降到2001年的56.3万hm2。近年来,因国家实施的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荒漠林区全面封禁,甘草的下降趋势有所缓解,但野生植物资源一经破坏,种群恢复十分困难。目前,有学者对野生甘草的恢复技术进行了研究,但采用的多是环状开沟恢复方法,对甘草恢复中断根时期也未做明确的规定,造成天然甘草种植更新过程中,对土壤扰动较大、费时费工、更新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更新区域选择:

选择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荒漠河岸或河漫滩区域的天然甘草分布区,更新区域地下水位0.5-2m,各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为50-60%;

2)更新工程实施时间选择:

实施时间选择在每年的5月底或6月初,避开新疆干旱荒漠区3-5月的大风季节;

3)预判甘草根系走向、选择合理的断根部位:

利用甘草易萌蘖成苗的特性,通过地上甘草植株的分布位置,选择两株相距2-3m的甘草母株,将两株甘草母株连成线,以这条线为中线挖与线垂直的断根坑,坑长1m,宽0.4-0.6m,深0.4-1m,断根坑距母株及现有萌蘖株均不得少于1m;

4)延时回填土:

断根后,暂不回填虚土,待入冬前,新苗长出地面10cm且停止生长后,再进行虚土回填,回填土不得晚于次年2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与现有环形沟更新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对更新工程实施的时间进行了规定,避免了大风季节内施工,断根坑被大风沙埋,破坏甘草断根萌蘖成苗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人为土壤扰动所形成新的沙源,避开大风季节,减少了风蚀搬运沙土量;

有选择地确定更新位置,合理控制甘草密度,不会出现由于环形沟更新幼苗过多,竞争激烈的情况;

③本方法工程量比环形沟更新减少57%以上,节约人力物力;

④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试验地点:1、新疆和田县玉龙喀什河岸河漫滩n37°54′1.1″;e80°27′38″

2、新疆墨玉县喀拉喀什河岸荒草滩n37°46′48″;e80°12′24.5″

实施例1:

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首先选择适宜的更新区域,如荒漠河岸区、河漫滩等,地下水位0.5-2m,各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在50-60%;其次是规定更新时间,在每年的5月底或6月初,避开新疆干旱荒漠区大风季节(3-5月),以免造成人为扰动土壤结构,增加沙源;第三是预判甘草根系走向,选择合理的断根部位,利用甘草易萌蘖成苗的特性,通过地上甘草植株的分布位置,将两株甘草连成线,以这条线为中线挖垂直与此线的断根坑,坑长1m,宽0.4-0.6m(以便于操作为准),深0.4-1m,断根坑距离两母株均不得少于1m;延时回填土,断根后,暂时不回填虚土,利于甘草根伤口萌发出新苗,待新苗长出地面10cm后,再回填,但不得晚于第二年2月。通过以上一系列技术措施,更新幼苗成活率可达78%以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旱荒漠区天然甘草定点断根的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更新区域选择;2)更新工程实施时间选择;3)预判甘草根系走向、选择合理的断根部位;4)延时回填土。本发明提供更新方法,与现有环形沟更新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对更新工程实施的时间进行了规定,避免了大风季节内施工,断根坑被沙埋,破坏甘草断根萌蘖成苗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人为土壤扰动所形成新的沙源,避开大风季节,减少了风蚀搬运沙土量;有选择地确定更新位置,合理控制甘草密度;本方法工程量比环形沟更新减少57%以上,节约人力物力;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启民;桑巴叶;朱玉伟;罗青红;王永红;刘康;褚奋飞;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早尔古·吐逊江;牙合提古丽·阿里木;刘振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7.03.24
技术公布日:2017.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