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929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主要的经济蟹类养殖包括河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三个品种,目前仍以室外土池的群体养殖模式为主,但是由于蟹类具有生性好斗、种内自相残杀现象严重的特点,其相比其它水产动物而言,单位养殖面积产量非常之低,如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的亩产多为30~50kg左右,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池塘群养单位面积产量低已成为阻碍蟹类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养殖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在池塘群养的基础上,开发了单体筐养模式,如授权公告号CN 203827867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梭子蟹立式单体养殖系统,又如申请公布号CN104770323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室内培育梭子蟹软壳蟹的方法,其中也提及了单体筐盒饲养。

但目前的单体筐养技术并不完善,存在投饵、残饵的自动化管理技术配套不够,或只能单层养殖,单位面积养殖量少,未能很好的实现立体养殖与自动化养殖,经济效益低,因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养殖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的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内设有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运输段与空置段,所述运输段上均匀、间隙悬挂有若干蟹笼,所述空置段空置;所述养殖池在输送装置的顶部上方设有投饲装置与排废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输送装置、投饲装置与排废装置的控制装置。

所述养殖池内设机架,所述机架安装有一组链轮,所述链轮上安装有输送链,至少一个所述链轮配有动力机,所述输送链对应运输段的部位悬挂有若干蟹笼,所述机架、链轮、输送链及动力机构成所述输送装置。

所述养殖池内纵向两侧均设机架、链轮及输送链,两条所述输送链之间对应运输段的部位均匀、间隙安装有若干悬挂轴,所述悬挂轴沿轴向悬挂有若干蟹笼。

所述蟹笼处于最高位置时为投饲排污工位。

所述投饲装置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的螺旋输送投饲机、已经与悬挂轴平行设置的滑轨,所述螺旋输送投饲机安装在滑轨上、可沿养殖池纵向来回滑动。

所述排废装置包括水泵、冲水管、集污槽,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养殖池连通、出水口至冲水管,所述冲水管管口对准投饲排污工位的,所述集污槽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下方的、且底板密布有若干筛孔。

所述集污槽的底板上设置有过滤棉。

所述蟹笼为笼框式结构,设有便于打开和锁紧的框门,底部是板式结构,并配有细密的筛孔。

所述冲水管沿养殖池纵向布置,其管身上密布有若干对准蟹笼的冲水孔。

所述蟹笼上还设有一个对准冲水孔的外沿。

所述排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用于使蟹笼倾斜的驱动缸。

所述养殖池内横向布置有若干组输送装置。

所述养殖池上方在输送装置之间设有走道。

所述养殖池内设有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增氧管与风机,所述增氧管均匀布置在养殖池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来实现养殖池中蟹笼的多层放置,而且利用投饲装置、排废装置可方便完成投饲、排污工作,充分的利用了养殖水体,具有养殖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正常养殖状态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投饲、排污状态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链轮的另一种布置方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排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集污槽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蟹笼的示意图。

养殖池1、输送装置2、蟹笼3、投饲装置4、排废装置5、增氧装置6、走道7、机架21、链轮22、输送链23、动力机24、悬挂轴25、外沿31、螺旋输送投饲机41、滑轨42、水泵51、冲水管52、集污槽53、驱动缸54、过滤棉55、增氧管61、风机62、运输段A、空置段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内设有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2,所述输送装置2包括运输段A与空置段B,所述运输段A上均匀、间隙悬挂有若干蟹笼3,所述空置段B空置;所述养殖池1在输送装置2的顶部上方设有投饲装置4与排废装置5;还包括用于控制输送装置2、投饲装置4与排废装置5的控制装置。本实施例采用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2来实现养殖池1中蟹笼3的多层放置,而且利用投饲装置4、排废装置5可方便完成投饲、排污工作,充分的利用了养殖水体,具有养殖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于推广。此外,空置段B能保证在正常养殖状态即不投饲、不排污状态下,所有的蟹笼3都能浸没在水线以下,保证蟹的正常生长。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养殖池1内设机架21,所述机架21安装有一组链轮22,所述链轮22上安装有输送链23,至少一个所述链轮22配有动力机24,所述输送链23对应运输段A的部位悬挂有若干蟹笼3,所述机架21、链轮22、输送链23及动力机24构成所述输送装置2;所述养殖池1内纵向两侧均设机架21、链轮22及输送链23,两条所述输送链23之间对应运输段A的部位均匀、间隙安装有若干悬挂轴25,所述悬挂轴25沿轴向悬挂有若干蟹笼3。本实施例结构,能保证较大的蟹笼3安放密度,动力机24的利用率也较高。其中的动力机24选用电机,优选同步带或链轮传动,其精确的传动比能保证蟹笼3的准确定位,以实现自动控制提高保证。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蟹笼3处于最高位置时为投饲排污工位。本实施例结构,使投饲装置4、排废装置5都能设置在水面以上,便于操作、故障率低、检修方便。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投饲装置4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的螺旋输送投饲机41、已经与悬挂轴25平行设置的滑轨42,所述螺旋输送投饲机41安装在滑轨42上、可沿养殖池1纵向来回滑动。本实施例的螺旋输送投饲机41内部为螺旋带,滑轨42螺旋带旋转即送料、不旋转则不落料,送料精确便于自动控制;而纵向设置的滑轨42使螺旋输送投饲机41最大限度的发挥投饲功能,实现一对多的投饲。另外,自动投饲装置已经有很多现有设计,譬如文献《梭子蟹单筐养殖自动投饲系统设计与试验》(郝明珠)、《室内工厂化水产养殖自动投饲系统设计与试验》(袁凯)等,本实施例可以直接采用上述技术,也可在上述技术基础上作适应性改进后来再使用。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5、图6所示,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排废装置5包括水泵51、冲水管52、集污槽53,所述水泵51的进水口与养殖池1连通、出水口至冲水管52,所述冲水管52管口对准投饲排污工位的,所述集污槽53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下方的、且底板密布有若干筛孔。本实施例的排废装置5主要用于将蟹笼3中的残饵、粪便等冲刷出,循环水可以将流失到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污物送至集污槽53,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集污槽53起暂时收容的作用,需定时清理;此外,循环水还能起到增加水中溶解氧的作用。此外,集污槽53内可设置一层过滤棉55,能避免残饵、粪便等污物重新回到养殖池1中,而且还具有清洗方便的优点。

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排废装置5还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用于使蟹笼3倾斜的驱动缸54。本实施例结构,能使蟹笼3冲刷的更干净。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养殖池1内横向布置有若干组输送装置2。本实施例结构,为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立体养殖,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养殖池1的水体,增加了养殖密度。

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养殖池1上方在输送装置2之间设有走道7。本实施例中的走道7便于人工操作、检修、清扫等。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养殖池1内设有增氧装置6,所述增氧装置6包括增氧管61与风机62,所述增氧管61均匀布置在养殖池1底部。本实施例的增氧装置6为底层蟹笼3中螃蟹的正常饲养提供保证。每个增氧装置6可配备2-3台风机62,以避免风机62出现故障时,蟹因为缺氧而出现死伤。

图4提供了输送装置2的另一种链轮22的布置形式,在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或选取其他的合适形式。

图7为蟹笼3的示意图,其整体为笼框式结构,设有便于打开和锁紧的框门,底部是板式结构,并配有细密筛孔,一是能减少饲料的损失,二是能减少蟹笼3提升时的阻力,降低能耗。蟹笼3上还设有一个对准冲水管52的外沿31,起到导流的作用,保证良好的冲刷效果。此外,蟹笼3可以根据蟹的习性选择单笼单蟹或单笼多蟹的不同方式。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采用延时开关、接近开关、单片机或者手动的方式来实现输送装置2、投饲装置4、排废装置5及增氧装置6的周期性启闭;同时养殖池1也可设置PH值、水温、溶氧量等参数的检测装置,以实现对养殖池1水体环境的实时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实施例的功能作进一步扩展。

现以梭子蟹为例,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过程作一个简单说明:选取15~20g的幼蟹,单体投放入蟹笼3中;增氧装置6全天候运行;每天上午7点和下午5点各排废一次,对应的上午8点和下午6点各投喂饵料1次;其余时间段蟹笼3都浸没在养殖池1的水体中;定期清理集污槽53内的过滤棉55,清理周期为3~7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