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714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属于植物育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籼稻是栽培稻的一个亚种。最先由野生稻驯化形成的栽培稻。与粳稻比较:分蘖力较强;叶片较宽,叶色淡绿,叶面茸毛较多;谷粒细长。稃毛短少,成熟时易落粒,出米率稍低;蒸煮的米饭黏性较弱,胀性大;比较耐热和耐强光,耐寒性弱。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热带非洲。中国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和云贵高原的低海拔地区。

粳稻是水稻的一个品种。粳稻需要日照时间短,但生长期长,比较耐寒,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蛋白质含量较高,口味好。粳稻碾出的米叫“粳米”,有的地方把“粳米”称作“大米”,其实粳米只是大米(稻米)的一个品种。主产我国黄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在南方则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较耐冷寒,是为中纬度和较高海拔地区发展形成的亚种。籼稻和粳稻通过杂交也可以获得杂种,但两者的亲和力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选杂交F1代再与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同年南北穿梭选育,经6年9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

进一步地,该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年春季,在北方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父本)进行杂交,获得20粒种子,即为F1代种子;

N年冬季,在南方,具体的是2000年11月上旬种植F1,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下年3月下旬组合留种混收,得到F1代混收种子;

N+1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18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28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2种子;

N+1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种植F2代种子,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F3种子;

N+2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继续种植F3种子,经镜检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6个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F4种子;

N+2年冬季,在南方,分期种植16个株系稻桩套袋收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一致,败育彻底、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F5种子;

N+3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一致,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6种子;

N+3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稻桩套袋收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内卷,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F7种子;

N+4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其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上举内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得到F8种子;

N+4年冬季,在南方,繁殖F8代种子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

N+5年春季,在北方,种植2004年冬季繁殖收获的种子,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起点温度和米质鉴定,并定名:友鑫6-36S。

进一步地,培64S变异株具体为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培64S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进一步地,甬粳3号B变异株具体为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甬粳3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进一步地,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选育出广亲和籼粳两系不育系友鑫6-36S株系亲和力高,产量高,为以后选育粳两系不育系奠定基础。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如图1所示,2000年,在安徽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选杂交F1代再与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同年海南,安徽南北穿梭选育,经6年9个世代于2005年系统选育而成。选育过程如下:

2000年春季,在安徽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父本)进行杂交,获得20粒种子,即为F1代种子;

其中,培64S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培64S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甬粳3号B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甬粳3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2000年冬季,在海南,具体的是2000年11月上旬种植F1,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下年3月下旬组合留种混收,得到F1代混收种子;

2001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18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28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2种子。

2001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及F2代种子,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F3种子。

2002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继续种植F2,经镜检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6个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F4种子。

2002年冬季,在海南,分期种植16个株系稻桩套袋收种子F4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一致,败育彻底、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F5种子。

2003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F5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一致,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6种子。

2003年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稻桩套袋收F6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内卷,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F7种子。

2004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F7种子,其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上举内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得到F8种子。

2004年冬季,在海南,繁殖F8代种子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

2005年春季,在安徽金寨,种植2004年冬季繁殖收获的种子,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和起点温度,具体的鉴定标准为抗病性:金寨抗性点自然诱发:稻瘟病3级,稻曲病5级,白叶枯病3级,纹枯病5级;起点温度:采用人工光温育性鉴定,有利于制种和不育系繁种适合温度23.5℃,并定名:友鑫6-36S。

其中,母本为培64S分离株,具有起点温度适宜,株叶形态好,植株较矮,稻曲病抗性强,品质优的特点;父本为甬粳3号B变异单株,具有抗病性强(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茎秆粗壮,抗倒伏强;

使用甬粳3号B变异单株回交,使甬粳3号B变异单株的优良性状更多的遗传给培64S分离株,从而达到选择目标不育系的目的;镜检可以判定鉴定目标不育系的败育是否彻底;套袋可以防止目标不育系受外来花粉串粉;抗性鉴定的作用是鉴定目标不育系的抗病性,使该不育系强抗病性遗传给配组后的杂交种;起点温度在23.5℃,高于该起点温度时,制种容易出现转育,风险较大,低于该起点温度时,不育系繁殖较难,繁殖不育系时产量较低,该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大田生产;米质鉴定的作用是鉴定目标不育系的米质,使该不育系优质品质遗传给配组后的杂交种。

实施例22006年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1.试验目的

上年用友鑫6-36S与不同恢复系测配,筛选所选水稻新组合的特征特性、产量、抗性等综合形状,更好的评价不复系友鑫6-36S的应用价值。

2.试验设计

试验在怀远、安庆、池州、凤台、凤阳、六安等6地进行。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次重复均设对照,对照品种为天协一号,每小区面积0.02亩,播种期5月15日,移栽期6月9日,栽插行株距5×7寸,双株栽插,防虫治害不防治病害。

3.参试组合

参试组合共7个,其中待测试组合6个,对照品种一个(0606),所有品种均采用编号。

4.试验实施情况

4.1.前茬作物小麦,小麦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

4.2.基肥施用15-15-15复合肥50千克/亩、旋耕整地。幼穗分化期追肥尿素15-20千克/亩。

4.3.各地试验从5月15日播种,6月9日移栽,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各点先后收获。

4.4.各地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5.试验结果

5.1.产量结果

参试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每亩553.83-614.17千克之间,所以参试组合均比对照天协一号增产(见表1)。

表12006年友鑫6-36S配组的品种多点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单位:千克)

5.2.结果评述

本年度多点试验各地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试验结果较为真实可靠。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肥水充足,开花散粉期间温度较高。根据上表显示:本年度所有与不复系友鑫6-36S配组的杂交水稻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在1.17%-12.19%之间,说明该不复系友鑫6-36S与不同恢复系的亲和力强,所配组合优势强,容易在大田上应用。

实施例32007年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1.试验目的

上年本中心用友鑫6-36S与不同恢复系测配,筛选所选水稻新组合的特征特性、产量、抗性等综合形状,更好的评价不复系友鑫6-36S的应用价值。

2.试验设计

试验在怀远、安庆、池州、凤台、凤阳、六安等6地进行。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次重复均设对照,对照品种为天协一号,每小区面积0.02亩,播种期5月15日,移栽期6月9日,栽插行株距5×7寸,双株栽插,防虫治害不防治病害。

3.参试组合

参试组合共7个,其中待测试组合6个,对照品种一个(0706),所有品种均采用编号。

4.试验实施情况

4.1.前茬作物小麦,小麦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

4.2.基肥施用15-15-15复合肥50千克/亩、旋耕整地。幼穗分化期追肥尿素15-20千克/亩。

4.3.各地试验从5月15日播种,6月9日移栽,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各点先后收获。

4.4.各地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5.试验结果

5.1.产量结果

参试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每亩546.75-608.08千克之间,所以参试组合均比对照天协一号增产,(见表2)。

表22007年友鑫6-36S配组的品种多点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单位:千克)

5.2.结果评述

本年度多点试验各地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试验结果较为真实可靠。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肥水充足,开花散粉期间温度较高。根据上表显示:本年度所有与不复系友鑫6-36S配组的杂交水稻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在0.32%-11.57%之间,说明该不复系友鑫6-36S与不同恢复系的亲和力强,所配组合优势强,容易在大田上应用。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