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192发布日期:2018-10-23 20:5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氟茚唑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氟茚唑菌胺化学名称:3-二氟甲基-n-(7-氟-2,3-二氢-1,1,3-三甲基-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属于广谱sdhi类杀菌剂,杀菌谱涵盖所有噻呋酰胺和露娜森的杀菌谱,除对立枯丝核菌特效外,对炭疽、锈病、早疫病、白粉病、叶霉病、稻曲病防效都很好。尤其在白粉病方面比露娜森、绿妃活性都要高。结构式如下:

咯菌腈属广谱、非内吸吡咯类杀菌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许多病原菌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效,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运来抑制菌丝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其它已知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适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豌豆、油菜、水稻、观赏作物、硬果、蔬莱、葡萄和草坪等,作为叶面杀菌剂用于防治雪腐镰孢菌、小麦网腥黑穗菌、立枯病菌等,对灰霉病有特效;作为种子处理剂:主要用于谷物和韭谷物类作物中防治种传和土传病菌如链格孢属、壳二孢属、曲霉属、镰孢菌屑、长蠕孢屑、丝核菌属及青霉属菌等。

唑嘧菌胺是一种高选择性的三唑嘧啶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可高效灵活地防治霜霉病和晚疫病。该产品耐雨水冲刷,能在叶片中重新分布,保护作物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嘧菌环胺化学名称:4-环丙基-6-甲基-n-苯基嘧啶-2-胺,具有保护、治疗、叶片穿透及根部内吸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网斑病、颖枯病以及小麦眼纹病等,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吲唑磺菌胺化学名称:3-(3-溴-6-氟-2-甲基吲哚-1-基磺酰基)-n,n-二甲基-1h-1,2,4-三唑-1-磺酰胺,是日本日产开发的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吲唑磺菌胺为触杀型杀菌剂,具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和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对疫病和霜霉病具有很高的活性,特别是对病菌游离孢子活性甚高,可抑制真菌呼吸及孢子萌发,是一个以预防为主的药剂。吲唑磺菌胺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疫病、葡萄霜霉病、葫芦霜霉病和芸苔属蔬菜根肿病等。

氟噻唑吡乙酮化学名称1-(4-{4-[(5rs)-5-(2,6-二氟苯基)-4,5-二氢-1,2-噁唑-3-基]-1,3-噻唑-2-基}-1-哌啶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为杜邦公司新研发的首个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具有非常有利的毒理学和环境特性,用量亦少,对用户、农业生产者和环境的安全性较高,其对引起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的致病疫霉高效。氟噻唑吡乙酮活性高,对致病疫霉各发育阶段均有效,可在寄主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即使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也可有效地防治晚疫病。

烯酰吗啉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病菌细胞壁膜的形成,引起孢子囊壁的分解,而使病菌死亡。除游动孢子形成及孢子游动期外,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有作用,尤其对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更敏感,若在孢子囊和卵孢子形成前用药,则可完全抑制孢子的产生。该药内吸性强,根部施药,可通过根部进入植株的各个部位;叶片喷药,可进入叶片内部。

由于各地滥用农药导致抗性越来越大,农药用量持续的提高。然而更大剂量的滥用农药,导致对环境的大肆破坏,也没有很好的起到应有的效果。通过我们大量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不同农药品种的混用,可以很好的延缓抗性的产生,提高药效,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通过查阅已有专利文献,目前尚无该报道,将两种不同农药进行复配,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可互补弊端大大提高药效、持效期和防治谱,因此也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环保,延长持效期、降低劳动成本的杀菌组合物。

上述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a为氟茚唑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咯菌腈、唑嘧菌胺、嘧菌环胺、吲唑磺菌胺、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吗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重量比为1:30~30:1,更优选重量比为1:20~20:1。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配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助剂,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剂型:悬浮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上述杀菌组合物适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可用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黑星病、叶斑病、稻瘟病、纹枯病、晚疫病、立枯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灰霉病、赤霉病等。

上述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特点:①氟茚唑菌胺属于新型环保杀菌剂,杀菌作用强,两种杀菌剂作用方式具有互补性;②制剂的使用方式多样化,扩大防治范围,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③两种成分无明显的交互抗性,有效成分新颖,作用方式独特;④降低劳动强度和用药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为验证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的增效作用,采用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试验两种方法,以下分别对使用的两种试验方法进行阐述说明。其中,活性成分a为氟茚唑菌胺,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唑嘧菌胺、嘧菌环胺、吲唑磺菌胺、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吗啉。

试验一:氟茚唑菌胺与咯菌腈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室内生测的试验对象为水稻恶苗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

混配制剂实测毒力指数

混配制剂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

共毒系数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介于80~120之间时为加和作用。

表1氟茚唑菌胺与咯菌腈不同配比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咯菌腈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当氟茚唑菌胺和咯菌腈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4,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试验二:氟茚唑菌胺与唑嘧菌胺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试验对象为黄瓜霜霉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表2氟茚唑菌胺与唑嘧菌胺不同配比对黄瓜霜霉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唑嘧菌胺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当氟茚唑菌胺和唑嘧菌胺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2,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试验三:氟茚唑菌胺与嘧菌环胺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试验对象为葡萄灰霉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表3氟茚唑菌胺与嘧菌环胺不同配比对葡萄灰霉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嘧菌环胺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当氟茚唑菌胺和嘧菌环胺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4,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试验四:氟茚唑菌胺与吲唑磺菌胺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试验对象为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表4氟茚唑菌胺与吲唑磺菌胺不同配比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吲唑磺菌胺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当氟茚唑菌胺和吲唑磺菌胺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3,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试验五:氟茚唑菌胺与氟噻唑吡乙酮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试验对象为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表5氟茚唑菌胺与氟噻唑吡乙酮不同配比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氟噻唑吡乙酮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当氟茚唑菌胺和氟噻唑吡乙酮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4,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试验六:氟茚唑菌胺与烯酰吗啉复配的室内生测试验,试验对象为黄瓜霜霉病病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计算出各药剂对病原菌的ec50,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

表6氟茚唑菌胺与烯酰吗啉不同配比对黄瓜霜霉病病菌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当氟茚唑菌胺和烯酰吗啉以不同比例复配时,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都有不同比例的增效作用,其中,氟茚唑菌胺和烯酰吗啉的配比在1:20~20:1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33,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通过以上生测试验可以看出,当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药效均有所提高,两者复配后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的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只是进一步的补充。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所使用的原药及助剂均为其他厂家提供。

实施例1(30%氟茚唑菌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2(25%氟茚唑菌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3(11%氟茚唑菌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4(18%氟茚唑菌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5(21%氟茚唑菌胺·唑嘧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6(22%氟茚唑菌胺·唑嘧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7(30%氟茚唑菌胺·唑嘧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8(21%氟茚唑菌胺·唑嘧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9(31%氟茚唑菌胺·嘧菌环胺悬浮剂)

实施例10(25.5%氟茚唑菌胺·嘧菌环胺悬浮剂)

实施例11(32%氟茚唑菌胺·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2(32%氟茚唑菌胺·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3(20%氟茚唑菌胺·吲唑磺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14(24%氟茚唑菌胺·吲唑磺菌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5(25.5%氟茚唑菌胺·吲唑磺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16(15%氟茚唑菌胺·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17(10%氟茚唑菌胺·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18(15.5%氟茚唑菌胺·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19(33%氟茚唑菌胺·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0(30%氟茚唑菌胺·烯酰吗啉悬浮剂)

选择以上实施例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复配制剂对作物的防治效果,同时通过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单剂进行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制剂的增效效果。对照药剂包含:5%氟茚唑菌胺悬浮种衣剂(剂型英文名称:fs)、5%氟茚唑菌胺悬浮剂(剂型英文名称:sc)、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剂型英文名称:fs)、25%唑嘧菌胺悬浮剂(剂型英文名称:sc)、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剂型英文名称:wdg)、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剂型英文名称:sc)、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剂型英文名称:od)、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剂型英文名称:wp)。

试验七: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药效评价。

计算方法:根据病苗数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株率和防治效果。

表7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试验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复配制剂在移栽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超过87%,在抽穗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超过90%,相比单剂,复配后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延长了持效期,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更持久。

试验八: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药效评价。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表8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复配制剂在药后7天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均超过86%,在药后14天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均超过89%,相比单剂,复配后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延长了持效期,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更持久。

试验九: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葡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药效评价。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表9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试验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复配制剂在药后7天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超过85%,在药后14天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超过89%,相比单剂,复配后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延长了持效期,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更持久。

试验十: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和药效评价。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表10氟茚唑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制剂及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复配制剂在药后7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均超过86%,在药后14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均超过89%,相比单剂,复配后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延长了持效期,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更持久。

综上所述,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应用在农作物中,不仅能够防治病害,提高药效,延长持效期,且减轻农民的劳动量,降低成本。本发明在可实施且不明显违背本发明的前提下,不同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技术特征间可以进行任意形式组合而形成其他技术方案。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是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超出权利要求的原则内进行修改和替换,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