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887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属于生态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由于其增产增效、减排稻田甲烷的功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稻田生态养鸭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5~30只/亩,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84732a公开的一种利用稻田养殖鸭的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860286a公开的一种生态养鸭育稻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39274公开的一种稻田养鸭方法,这些养殖密度能够基本实现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单位产值不再具备优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值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目前,普遍的做法有选择品质更好的鸭品种和提高养殖数量。前人已在鸭品种选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一文对比分析不同鸭品种的经济效益发现,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养殖绿头野鸭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纯利润的2.7倍,产投比也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20.0%,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但是,上述专利和研究中稻鸭共生期为移栽后3~7天至齐穗后0~7天,没有克服水稻齐穗后0~7至成熟期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对抽穗后期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控制较差,因此,实现稻鸭全生育期共生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稻鸭共生系统受水稻抽穗后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该系统及方法能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显著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s2、早稻种植;

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早稻收获;

s8、晚稻种植;

s9、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10、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s11、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2、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s13、晚稻收获。

其中,早稻种植、早稻收获、晚稻种植、晚稻收获均为已有技术,不再赘述。

由此,本发明创造性地将雏鸭分批投入稻田,稻作区用于种植水稻,鸭栏区用于鸭夜宿。本发明通过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第一批、第三批投放的鸭)与小鸭(第二批、第四批投放的鸭)争夺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和饲料,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饲料隔离岛视觉上对鸭群形成隔离,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鸭共生养殖模式,显著地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s2、早稻种植;

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早稻收获及再生稻种植;

s8、再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9、再生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0、再生稻收获。

其中,早稻种植、早稻收获、再生稻种植、再生稻收获均为已有技术,不再赘述。

由此,本发明创造性地将雏鸭分批投入稻田,稻作区用于种植水稻,鸭栏区用于鸭夜宿。本发明通过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第一批投放的鸭)与小鸭(第二批投放的鸭)争夺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和饲料,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鸭共生养殖模式,显著地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沟,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优选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

所述稻作区将田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移栽区,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优选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由此,可以有有效地形成鸭群聚集区,避免第一批鸭和第二批鸭之间、第三批鸭和第四批鸭之间争夺生活空间。

优选地,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的面积之比为1:3-5;优选所述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或晚稻为20cmx23.3cm,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

优选地,所述鸭栏区为:在鸭栏区内设置鸭笼,所述鸭笼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该大鸭室的进口兼作出口;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优选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饲料隔离岛包括两种饲料区: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

所述第一批雏鸭、第二批雏鸭、第三批雏鸭、第四批雏鸭的投放密度均为20-40只/亩;优选所述第一批雏鸭、第二批雏鸭、第三批雏鸭、第四批雏鸭的投放时均为20-2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

所述早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晚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所述雏鸭的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所述围栏式养殖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8-12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放牧式养殖需放养在距离稻田在1000米以内,按8-12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水面供鸭嬉戏。

本发明的稻、大小鸭共生系统,包括构建稻田沟系、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实现不同个体鸭在稻田中同时栖息,通过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与小鸭争夺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和饲料,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分批投放显著提高了单位稻田的养鸭密度,养鸭密度由常规的225~450只/公顷至600-1200只/公顷。

此外,通过第一批雏鸭单独栖息、第一批大鸭和第二批雏鸭共同栖息、第二批雏鸭单独栖息、第三批雏鸭单独栖息、第三批大鸭和第四批雏鸭共同栖息、第四批雏鸭单独栖息(再生稻鸭养殖则是第三批雏鸭单独栖息)实现早晚稻全生育期的稻鸭共生。

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对于双季稻模式而言,单季延长稻-鸭共生期50-60天,两季可以延长稻-鸭共生期100-120天。

一般而言,水稻种植后约60天左右开始进入灌浆期,种植后90-100天左右进入收获期,因此,单季种植过程中,大鸭、小鸭、水稻共生期为15-20天,两季大鸭、小鸭、水稻共生达30-40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一种早晚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稻田沟系,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

s2、早稻种植;

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早稻收获;

s8、晚稻种植;

s9、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10、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s11、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2、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s13、晚稻收获。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结构,沿田埂内侧等田间适宜区域开挖“一字”沟。田边内侧形成1条环沟,田中间仍保持原状,所形成的平面为田面。田面是除沟以外的部分,即田面,保持原貌。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面为沟以外的田面,保持原状,不作改造。

所述稻作区将田块以1:4的面积比划分,其中田块面积的4/5为移栽区,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晚稻为20cmx23.3cm,田块面积的1/5为直播区或抛秧区,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所述移栽区与直播区或抛秧区以间隔结构在稻田呈块状排列。

所述鸭栏区在鸭笼本体内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该大鸭室的进口兼作出口;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

所述饲料隔离岛为两种饲料区,即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所述栅栏的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竹子、小木条、塑料管等材料,栅栏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成方形或圆形,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

所述鸭苗投放及其田间管理包括:

1)雏鸭选择:选择生命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如绍兴鸭、麻鸭、绿头野鸭,使鸭在稻田中能自由穿行觅食;

2)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围栏式养殖需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10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围栏高度为35-45cm为宜;而放牧式养殖需在放养稻田距离在1000米以内,按10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一定水面供鸭嬉戏。

3)放养数量和时间:第一批投放20-2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放养时间为移栽后3-7天,一般每亩放15-30只。第二批投放20-2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放养时间为移栽后40~50天,一般每亩放15-30只;

4)科学饲养:按“早喂半饱晚喂足”的原则给雏鸭在早、晚各补料1次,以后仅在每天早上投少量补充料促育肥;

5)疾病防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鸭舍、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2%的生石灰乳消毒围栏;对鸭进行饮水免疫或注射免疫接种疫苗,以20日龄左右接种较好,如发现异常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6)鸭适时收获:第一批鸭的收获时期为水稻生育期发育至灌浆期后,要及时将鸭从田间收回,避免鸭啄食稻穗,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第二批鸭的收获时期为水稻成熟前3天,此时稻田需落水、晒田,以便适应收割机的作业。

本发明可以采用周年饲养计划:第一批雏鸭于早稻育秧后1~3日内孵化出来或购买,早稻季秧苗移栽后3-7天,投放20-3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每亩放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30~50天;第二批雏鸭于早稻齐穗后10-20日孵化出来或购买,晚稻季秧苗移栽后3-7天,投放15-30日龄、个体重150-200克的雏鸭,每亩90-100只,稻鸭的共生期为40~60天。

表1本发明实施例1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对比表(单位元)

表2本发明实施例1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收益对比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每公顷收入由常规双季稻鸭系统的6944.2元增长到了16503.3元,同比增加收入9559.1元/h㎡,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实施例2

一种早稻再生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具体方案与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再生稻鸭养殖步骤:

早稻收获后再生稻种植;当再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当再生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再生稻收获。

表1本发明实施例2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对比表(单位:元)

表2本发明实施例2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收益对比表(单位:元)

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每公顷收入由常规双季稻鸭系统的6944.2元增长到了17959.8元,同比增加收入11015.6元/h㎡,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