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水产领域,尤其涉及到大闸蟹养殖领域,具体说来是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大闸蟹又名中华绒螯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脂肪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在从业各方的大力推广宣传下,大闸蟹逐步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国民皆知的饕餮美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闸蟹养殖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据有效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河蟹总产量达到75万吨,2015、2016年受天气影响虽略有减产,总产量也达到了60万吨左右,产值超过了700亿元。
目前,全国大闸蟹养殖面积已逾700万亩,仅江苏一省就超过了370万亩,湖北,江西,浙江,山东,辽宁等地区也都有养殖。然而因各地气候因素,地理条件,市场需求等影响养殖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高淳地区700-1000只/亩的生态化养蟹模式,安徽等地1000-1500只/亩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兴化地区800-1200只/亩以苦草为主的养殖模式等。然而当前的一些养殖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伦叶黑藻、苦草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极易被河蟹觅食,造成生态失控且单位水体承载力低,养殖密度有限。
2,以伊乐藻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单位水体生物承载量大,但其水草习性不耐高温,高温季节水草易死亡漂浮腐烂造成水体缺氧恶化,生态失控。
3,常规养殖模式用围栏种草营造生态,前期将河蟹暂养在环沟中养殖,不但密度高影响其生长,而且在脱壳期间河蟹也易相互干扰,互相残杀,影响回捕率。
4,常规模式在养殖前期水温低于18℃时,河蟹新陈代谢水平低,摄食量少,生长缓慢;水温高于28℃时,河蟹消化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影响河蟹进食,抑制河蟹生长,影响商品蟹出池规格。
5,常规养殖模式,底层光合作用弱,水体流动性差,较易出现“温跃层”,底部水体溶解氧含量低,影响河蟹生长。
6,常规养殖模式在自然环境中常遇突发性高温低压天气,易造成水质变化,河蟹缺氧死亡。
7,常规养殖模式单位水体的生物承载量在1500头/亩以内,规格产量有限,土地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供了种可控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该方法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对养殖区进行清淤消毒,干塘晒底。
2,养殖区基础设施改建,架设电路,修筑塘埂,搭建遮阳棚,升温棚,设置微孔曝气式流水增氧机,光感传感器,水质溶解氧测定仪等。
3,清塘消毒15天左右后种植草种,全池以种植伊乐藻为主。
4,池塘进水到30-40cm,择优挑选后的蟹种投放至养殖区指定设计的升温区内。
5,清明节前后,选择活力好的螺蛳全池投放。
6,自然气温稳定在18℃后,拆除升温棚的薄膜,全池养殖。
7,结合自然温度、光感强度、溶解氧测定仪读数,启动遮阳棚及增氧机,控制养殖水体温度在28℃以内,养殖水体全池溶解氧大于5mg/l。
8,定时读取溶解氧读数,当养殖水体底部溶解氧低于5mg/l时,启动曝气式流水增氧机,夜间保持曝气式流水增氧机持续运行。
9,大闸蟹生长阶段进行进行饵料管理,水温、水草、水质控制,病害预防。
10,人工抓捕或地笼捕捞成熟商品蟹分捡销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1所述的养殖区中间修筑有一隔埂,养殖区内架设有微孔曝气式流水增氧机;搭建有遮阳棚,升温棚;设置光感传感器,溶解氧测定仪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2所述的曝气式流水增氧机其风机功率根据养殖面积而定,按照0.3kw/亩进行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2所述的升温棚覆盖区域面积为全养殖区的3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3所述的水草以伊乐藻为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4所述的蟹种其投放密度为2000头/亩,投放蟹种规格为120-140头/kg。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所述的螺蛳投放密度为500kg/亩,大、中、小规格搭配投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9所述的饲料管理方案如下:前中期使用蛋白含量36%以上的颗粒饲料投喂,颗粒粒径大小在河蟹每次脱壳后进行一次调整,粒径大小分别为:2.2mm,3.0mm,3.8mm;生殖脱壳前后和育肥阶段使用冰鲜小鱼辅以小麦、玉米、黄豆等植物性饲料投喂。每天的饵料投喂量控制在河蟹体重的4%-6%,并根据前一日的实际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9所述的水草管理方案如下:前期通过施肥促使根茎生长;中期通过割、疏、控等方法保持水草合适的高度,密度;后期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加速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和池塘底部水体的微循环,常用护草制剂保持水草活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9所述的病害预防方案如下:梅雨季节前后用1-2次含氯制剂,养殖后期使用1-2次碘制剂对水体消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1,本发明方法通过在养殖区架设升温棚,可提高养殖前期的水体温度,使河蟹提前开食,提前脱壳,提前生长,提前上市。
2,本发明方法通过遮阳大棚遮挡阳光,减少辐射,控制高温季节养殖水体温度在28℃以内,保持伊乐藻状态良好,使河蟹在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3,本发明方法通过流水式曝气增氧技术可控制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在10mg/l以上,促使有机物的分解,改善养殖水环境,可提高河蟹摄食量,减少河蟹疾病。
4,本发明方法通过全塘种植伊乐藻,可增加单位水体的生物承载量,实现蟹草共生,减少相互残杀,提高成活率。
5,本发明方法通过养殖生态的可控管理,可增加苗种放养量,加快河蟹生长,提高河蟹出池规格和单位面积产量。
6,本发明方法可通过实行轮放,实现错峰上市,增加产出效益。
7,通过本发明一系列技术的使用,对养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灾害性气候对河蟹养殖的影响,实现稳产高产,促进养殖技术升级与养殖模式转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的养殖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的曝气式流水增氧水循环示意图。
图3时本发明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的提温棚区域布置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的遮阳大棚俯视示意图。
图中:1,池塘围埂;2,曝气式流水增氧机;3,池塘中间隔埂;4,水流循环方向;5,提温棚区域;6,钢架遮阳大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一种可控生态化大闸蟹高产养殖方法的理解,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方法,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具体实施包含以下步骤:
1,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通过机械辅以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控制淤泥厚度在10cm以内,修复埂堤,清除池中野杂鱼,鳅鳝等敌害。干塘后晒底半个月,促进有机物充分分解。
2,养殖区中间筑埂平均分割,分割埂两端预留有4-5m宽的缺口,设置微孔曝气流水增氧设备。按每亩水面0.2-0.3kw的功率配置风机。
3,池体消毒,苗种投放前半个月,将养殖池水体加深到20cm左右,用150kg/亩的生石灰水解后在全池均匀泼洒,或每亩用15kg含氯量40%的漂白粉化水全池均匀泼洒。淤泥较厚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用量。第二天用耙子推拉塘底。
4,架设电路,组装备用电机,搭建遮阳棚,升温棚,设置光感传感器,水质溶解氧测定仪。
5,清塘消毒15天左右后种植草种,栽植前每亩用200kg的有机肥拌以生物菌翻耕入土作基肥。全池以种植伊乐藻为主,采用插扦法移栽,株距为:40-50cm,栽种量在300kg/亩左右,确保全池水草前期覆盖率在40%左右,中后期全池覆盖率达到80%左右。
6,在养殖区设计位置安装气压计,溶解氧测定仪,每天定期分时段读取数据。
7,池塘进水到30-40cm,挑选亲本优良,肢体齐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害的优质长江蟹种投放入养殖区,其投放密度为2000头/亩,投放蟹种规格为120-140头/kg。
8,清明节前后,选择活力好的螺蛳进行投放,投放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投放量在150-200kg/亩。
9,自然气温稳定在18℃后,拆除升温棚的薄膜,全池养殖。
10,自然气温逾32℃时,由光感传感器根据光感强度启动遮阳棚遮阳,控制养殖水体温度在28℃以内。
11,定时读取溶解氧读数,当养殖水体底部溶解氧低于5mg/l时,启动曝气式流水增氧机,夜间凌晨1点至5点保持曝气式流水增氧机持续运行。
12,大闸蟹生长阶段进行饵料控制,前中期使用蛋白含量36%以上的颗粒饲料投喂,颗粒粒径大小在河蟹每次脱壳后进行一次调整,粒径大小分别为:2.2mm,3.0mm,3.8mm;生殖脱壳前后和育肥阶段使用冰鲜小鱼辅以小麦、玉米、黄豆等植物性饲料投喂。每天的饵料投喂量控制在河蟹体重的4%-6%,并根据前一日的实际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13,水草养护要贯彻整个养殖过程,前期通过施肥促使根茎生长;中期通过割、疏、控等方法保持水草合适的高度,密度;后期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加速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和池塘底部水体的微循环,常用护草制剂保持水草活力。
14,病害预防:梅雨季节前后用1-2次含氯制剂,养殖后期使用1-2次碘制剂对水体消毒。
15,人工抓捕或地笼捕捞成熟商品蟹分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