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9118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珍珠贝植核后的术后休养是提高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的重要技术措施。通常做法是:将植核后的马氏珠母贝左壳朝上整齐排布在传统锥形笼中,将珍珠贝密度加大到40只贝/笼左右,置于海区养殖一个月左右,期间经常检查并清除死贝。这样的措施对提高育珠效果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海区风浪较大,会造成贝壳频繁地开闭,造成大量“吐核”,严重影响育珠效果;并且植核手术贝伤口在日益污染老化养殖海区越来越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造成手术贝的死亡率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植核贝成活率和留核率,养殖企业开展了工厂化室内水泥池休养和室外大型深水池塘休养的试验工作,尽管这两种休养方式单独使用都有较好的效果,但均存在明显的不足:工厂化室内水泥池休养需要长期投喂大量单胞藻,而人工培养数量巨大的单胞藻,需要大量的水泥池资源和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池塘休养的前期,因植核手术贝缺乏人为抗感染干预,贝的死亡率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克服现有休养方法的不足,显著提高植核贝成活率和留核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室外休养池塘的准备:植核前7~10d,池塘进水至水深1.5m以上,并施1~2g/m3浓度的尿素和0.3~0.5g/m3浓度的磷肥,使施肥后7~10d池塘水体的透明度介于1m~1.5m之间;

(2)室内休养池的准备:植核前1~2d,在室内水泥池加满沙滤海水,按照每4~5m3水体安装1个气石的标准在池底均匀布置气石,并调节气石出气量为8~10l/min;

(3)植核贝装笼:按照40只贝/笼的密度,将植核手术贝按照左壳朝上、绞合部朝向笼底的方式紧密排布在传统锥形养殖笼底部;

(4)室内水泥池休养:按照4~5笼/m3的密度将植核贝吊养在步骤(2)所准备的室内水泥池中休养,休养期为7~10d;

(5)室外池塘休养:室内休养7~10d后,将植核贝移至步骤(1)所准备的室外池塘继续休养,贝笼吊养在水面下60cm~100cm,密度为10~15万只/hm2,休养期为20~25d;

(6)休养期结束:经过7~10d的室内水泥池和20~25d的室外池塘休养,植核手术贝的伤口已经愈合、生理状况得以恢复,即可结束休养期,将成活的植核贝按照30只贝/笼的密度移至海区进行养殖育珠。

步骤(4)中所述的室内水泥池休养的管理方式为:每天上午全量换水1次,结合换水清除死贝和池底残饵、粪便;每天投喂2次金藻、扁藻、小球藻或角毛藻中的一种或几种,投喂量以下次投喂前水体透明度为1m~1.5m为宜;手术贝入池前和每天换水后均向池中投放1~2g/m3浓度的抗菌药物。

所述的抗菌药物为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水溶性抗生素或抗菌素,每隔两天改变抗菌药物种类。

步骤(5)中所述的室外池塘休养的管理方式为:通过补充施肥或换水保持池塘水体透明度介于1m~1.5m之间,每隔5~7d检查并清除死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进行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可以避免传统休养方式和单独采取室内水泥池或室外池塘休养的不足,达到显著提高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室外休养池塘的准备:植核前7d,池塘进水至水深1.5m以上,并施1g/m3浓度的尿素和0.5g/m3浓度的磷肥,使施肥后10d池塘水体的透明度达到1.2m~15m;

(2)室内休养池的准备:植核前1d,在室内水泥池加满沙滤海水,按照每4m3水体安装1个气石的标准在池底均匀布置气石,并调节气石出气量为8l/min;

(3)植核贝装笼:按照40只贝/笼的密度,将植核手术贝按照左壳朝上、绞合部朝向笼底的方式紧密排布在传统锥形养殖笼底部;

(4)室内水泥池休养:按照4笼/m3的密度将植核贝吊养在步骤(2)所准备的室内水泥池中休养,休养期为7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每天上午全量换水1次,结合换水清除死贝和池底残饵、粪便;每天投喂2次金藻、扁藻、小球藻或角毛藻中的一种或几种,投喂量以下次投喂前水体透明度为1m~1.5m;手术贝入池前和每天换水后均向池中投放1g/m3浓度的抗菌药物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水溶性抗生素,每两天改变抗菌药物种类;

(5)室外池塘休养:室内休养7d后,将植核贝移至步骤(1)所准备的室外池塘继续休养,贝笼吊养在水面下60cm,密度为10万只/hm2,休养期为20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通过补充施肥或换水保持池塘水体透明度介于1.2m~1.5m之间;每隔5d检查并清除死贝;

(6)休养期结束:经过7d的室内水泥池和20d的室外池塘休养,植核手术贝的伤口已经愈合、生理状况得以恢复,即可结束休养期,将成活的植核贝按照30只贝/笼的密度移至海区进行养殖育珠。

实施例2

一种马氏珠母贝术后休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室外休养池塘的准备:植核前10d,池塘进水至水深1.5m以上,并施2×g/m3浓度的尿素和0.3g/m3浓度的磷肥,使施肥后10d池塘水体的透明度达到1m~1.2m;

(2)室内休养池的准备:植核前2d,在室内水泥池加满沙滤海水,按照每5m3水体安装1个气石的标准在池底均匀布置气石,并调节气石出气量为10l/min;

(3)植核贝装笼:按照40只贝/笼的密度,将植核手术贝按照左壳朝上、绞合部朝向笼底的方式紧密排布在传统锥形养殖笼底部;

(4)室内水泥池休养:按照5笼/m3的密度将植核贝吊养在步骤(2)所准备的室内水泥池中休养,休养期为10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每天上午全量换水1次,结合换水清除死贝和池底残饵、粪便;每天投喂2次金藻、扁藻、小球藻或角毛藻中的一种或几种,投喂量以下次投喂前水体透明度为1m~1.5m为宜;手术贝入池前和每天换水后均向池中投放2g/m3浓度的抗菌药物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素,每两天改变抗菌药物种类;

(5)室外池塘休养:室内休养10d后,将植核贝移至步骤(1)所准备的室外池塘继续休养,贝笼吊养在水面下100cm,密度为15万只/hm2,休养期为25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通过补充施肥或换水保持池塘水体透明度介于1m~1.2m之间;每隔7d检查并清除死贝;

(6)休养期结束:经过10d的室内水泥池和25d的室外池塘休养,植核手术贝的伤口已经愈合、生理状况得以恢复,即可结束休养期,将成活的植核贝按照30只贝/笼的密度移至海区进行养殖育珠。

实施例3

采用本发明和传统方法休养的植核手术贝成活率和留核率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地点:湛江市美真珍珠有限公司徐闻县西连镇大井村珍珠养殖基地;

时间:2017年4月8日至2017年5月10日。

4月8日,室外休养池塘进水至水深1.5m,施2g/m3浓度的尿素和0.5g/m3浓度的磷肥;两天后,池塘中单胞藻密度逐渐加大,并逐渐变为淡黄绿色水色;4月15日透明度达到1.3m。

4月13日,在室内水泥池加满过滤海水,按照每4~5m3水体安装1个气石的标准在池底均匀布置气石,并调节气石出气量为8~10l/min。

4月15日,按照40只贝/笼的密度,将植核手术贝左壳朝上、绞合部朝向笼底的方式紧密排布在传统锥形养殖笼底部,并按照5笼/m3的密度将植核贝吊养在室内水泥池中休养,休养期为8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每天上午全量换水1次,结合换水清除死贝和池底残饵、粪便;每天投喂2次金藻、扁藻或角毛藻中的一种或几种,投喂量以下次投喂前水体透明度为1m~1.5m为标准;每天换水后向池中投放1g/m3浓度的抗菌药物,每隔两天改变抗菌药物种类,投放药物种类依次为:土霉素、氟哌酸、链霉素、环丙沙星;取其中2000只植核手术贝进行标记作为实验组。另取2000只植核手术贝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置于海区休养。

4月23日,将植核贝移至室外池塘继续休养,休养期为25d,并按照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管理:通过补充施肥或换水保持池塘水体透明度介于1.2m~1.5m之间,每隔5~7d检查并清除死贝。

5月18日,休养期结束,统计本发明和传统方法休养的植核手术贝成活率和留核率,见表1。

表1本发明和传统方法休养的植核手术贝成活率和留核率比较

表1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样使用2000只植核手术贝,实验结束时,本发明比传统方法休养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分别提高了12.5%和33.7%,具有显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