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养殖鲈鱼除泥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64846阅读:14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淡水养殖鲈鱼除泥味方法,属于淡水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鲈鱼(lateolabraxjaponica)的肉质鲜嫩、肉色洁白、营养价值高,是加工高值产品优质原料。鲈鱼生长于海淡水交界水域,是一种可以海淡水逆转养殖的鱼类。近年,经淡化的鲈鱼苗在淡水鱼池进行规模化养殖获得成功,成为继罗非鱼之后的大宗淡水养殖优质经济鱼类,成为淡水养殖区域的主要养殖品种,有效提升了淡水养殖效益,带动贫困山区水产养殖业发展。

山区淡水养殖多为较原始的泥底池,池塘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池泥含有鲈鱼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伴生水蚯蚓、小鱼虾等浮游生为鲈鱼提供了营养补充,泥底池养殖鲈鱼有生长速度快、肉层肥厚、养成期短等优点。但是,由于泥底池的土质、环境、水源等因素,产出的鲈鱼多带有淡水鱼特有的泥味,不符合水产品加工原料的要求,成为发展淡水养殖鲈鱼产业化的瓶径。

现有技术中,对于淡水鱼的脱腥处理多为将鱼宰杀后再处理,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132898b,公开了一种淡水鱼的脱腥处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需要经过腌制处理,改变了鱼原有的鲜味,难以适应用户的需求,也不符合淡水鱼作为原料进行下一步加工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淡水养殖鲈鱼除泥味方法,将养殖淡水鲈鱼进行咸化处理,去除淡水鲈鱼的泥味,达到加工原料的要求。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的淡水养殖鲈鱼除泥味方法,包括:

步骤a准备工作

准备净化处理池,新建水泥净化处理池或使用培育鱼苗池作为净化处理池,净化处理池内设置进水口、排水口及充氧装置,对净化处理池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配置海水、淡水混合水,静置备用。

步骤b咸化处理

将加入步骤a配置的海水、淡水混合水的净化处理池的充氧装置打开,投放淡水养殖鲈鱼,经过一天的咸化处理后,在第二天至第五天每天更换海水、淡水混合水,更换的海水、淡水混合水中海水的比例逐天增加,第六天至第七天使用纯海水进行咸化处理;

步骤c咸化后处理

将步骤b咸化处理后的淡水养殖鲈鱼进行放血处理,进入下一步的鲈鱼加工工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净化处理池的深度为1米,进水口的数量为两个,排水口的数量为1个,排水口的排水流量大于两个进水口的进水流量之和,净化处理池的清洗方法为用清水浸泡3至4次,每次浸泡时间为24小时。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中步骤a中配置的海水、淡水混合水的方法为将70%淡水与30%海水混和,混合水的盐度为1.0-1.1,步骤b中第二天至第五天配置的海水、淡水混合水中海水的比例每天1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每立方水体投放淡水养殖鲈鱼量为40-50kg。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中咸化处理过程中不投放饵料。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中步骤c具体为将步骤b咸化处理后的淡水养殖鲈鱼宰杀放血后应立即将鲈鱼放回处理池内,5分钟后将放血后的鲈鱼捞起,2小时内送入下一步加工工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淡水养殖鲈鱼除泥味方法,采用本发明技术的效果比化学法处理有明显的优势,确保鱼原料没有化学药物残留,处理后的鱼体重虽然减少6-8%,但仅消耗鱼的脂肪,对于取鱼片率基本不变。经过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的淡水鲈鱼,泥腥味基本去除,符合加工原料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根据鲈鱼可以海淡水逆转养殖的特性,将可收获的鲈鱼进行咸化处理,经过7-8天的咸化处理,去除淡水鲈鱼泥味,符合加工原料的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包括:

咸化处理池设置:

规格:咸化处理池以长方形为佳,长度可视场地情况而定,宽度以6m为宜,以便观察和操作。高度从地平面起1.5m,四周墙体用红砖或水泥砂砖砌盖,交缝的水泥砂酱须严实以防涉漏,表面用600#水泥加石灰刮涂磨光,厚度1-1.5cm。池底因水压大,容易受压断裂涉漏,池底基础应用水泥、砂、红土、石灰混合夯实,盖一层厚度5-6cm水泥混凝土,铁网规格5×5cm,处理池以长向南北、宽向东西为佳,以利通风和清除漂浮物。也可利用闲置的培育鱼苗水泥池作为临时处理池,节约设备资金投入。

设备:在处理池长向的一端,设置进水口各2个,一个用于进海水,另1个用于进淡水。排水口设在进水口对面,以利将鱼的排泄物、污水排流,排水管道流量要相当于进水管道2个之和以上,才能及时进行水交换。增氧设备采用沉地式充氧装置,密度视气温而定,气温在25℃以下每平2方米配备1个,25℃以上每平方米配备2个,才能够增加池水的水溶氧。增氧机(空气压缩机)、储气罐应根据充氧装置量相匹配。配备盐度计,定时测量池水盐度,及时调节盐度。

咸化处理前准备

净化处理池:新建处理池应预先放进清水浸泡3-4次,清洗去除处理池墙体、池底水泥体的碱性物质,每次浸泡时间24小时。利用培育鱼苗池或经使用过的处理池,应提前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海淡混合水配制:第一次咸化的盐度相当重要,盐度太高易导致淡水鲈鱼不适死亡。根据实验数据,淡水鲈鱼第一次咸化的临界盐度为1.0-1.1之间,相当于70%淡水+30%海水混和。在处理前一天应先将混和水放入处理池,测试合适的盐度静置备用。

处理池水深度:由于处理池中鲈鱼的密度大和增氧产生的水流,鲈鱼有跳跃现象,如果处理水太深,池墙的高度就相对低,鲈鱼跳跃出池外伤亡,处理水的深度应控制在1m为宜。

处理方法:

盐度控制:第一次咸化处理前2-1小时,应全面打开充氧装置。因接受处理鲈鱼的生长环境、体质、运输时间和水质不同,故对第一次咸化处理水盐度的反应也不同,当鱼初放入处理池后要进行观察。鱼体表的粘液脱落形成丝状漂浮物属正常现象,如果粘液脱落形成小块棉花状漂浮物,其鱼尾、鳍、眼等敏感部位出现点状血斑点、气泡,应及时调低处理水盐度,减少因不适造成的死亡。

经过1天的咸化适应后,5天内每天按15%的比例增加海水渗入量,经过5天的海水递增渗入,淡水鲈鱼基本适应海水环境,第6-7天可直接用100%的海水。经过2天的海水漂浸处理,第7天进行抽样检测,视其泥味情况结束或增加处理时间1天。

水质控制:第1-2天因鱼残存摄入的食物量较多,排泄物也相对多,应视处理水中的排泄物量和水的混浊情况,适当增加换水次数。第3天后,池中排泄物减少,换水次数可适当减少,应视处理池水面漂浮水泡量而定,如果漂浮水泡推积成片,体现水的粘性大,水的氨氮等有害物质超量,应及时渗入新鲜水,直至处理池水面漂浮水泡消失或极少量为止。

密度控制:密度控制原则上以气温高、密度小,气温低、密度大为准,动态观察以鱼群游动自如不浮头为宜。投鱼数量可按立方水体计算,气温高每立方水体投鱼量40-45kg,气温低每立方水体投鱼量45-50kg。

处理过程管理:咸化处理是通过变换水质,使鱼尽快排出体内残存饲料及其它物质,去除鱼体异味。在处理过程,鱼消耗体内脂肪就足够维持新陈代谢,故在处理过程不必投入鱼饲料,才能更好更快去除泥味。

咸化后处理

经过7天咸化处理后,泥腥味去除基本达到90%以上,为了更全面去除泥味,将咸化处理后鲈鱼,采用活鱼杀血的方法,提高除泥腥味效果。将咸化处理后的鱼捞入网内,然后二个人配合,一人按住鱼体防止挣扎,用长6cm、宽5cm的不锈钢尖刀,以45度角插入鱼的下颔中间处,刀插入的深度要控制在5-6cm,过深影响鱼原料品质,过浅影响放血效果。放血后应立即将鱼放回处理池内,让鱼在水中游动挣扎,使鱼血从鱼体内喷出,约5分钟后,鱼体刀口处仅剩微量血丝流出时,马上将鱼捞起,放入碎冰桶保鲜,并在2小时内运往加工厂,以确保鱼的新鲜度。

采用本技术的效果比化学法处理有明显的优势,确保鱼原料没有化学药物残留,处理后的鱼体重虽然减少6-8%,但仅消耗鱼的脂肪,对于取鱼片率基本不变。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淡水鲈鱼,泥腥味基本去除,该技术已用于产业化加工鲈鱼寿司、生鱼片等系列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出口产品的相关要求。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