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李子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李子种子的播种前,需要对李子种子进行浸泡和拌种,浸泡能增强种子的呼吸作用,让李子种子能够快速的萌发;拌种指的是在播种前将李子种子与农药、菌肥等粉剂拌和,农药防止李子种子被病虫害侵入,菌肥能为李子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提高必要的养分。完成以上步骤后对种子进行播种,播种的过程多采用人工进行播种,播种速度慢效率低。
所以现在也会采用一些播种装置对种子进行播种,播种的过程中种子会与播种装置碰撞,会让种子上的包裹的粉剂脱落,导致对种子的拌种步骤产生的效果不佳;同时现有的播种装置在播种过程中,种子会卡在播种孔中,导致漏播,在播种后需要进行检查补种,导致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李子播种装置,以对李子种子进行精量播种和拌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李子播种装置,包括进料斗、机壳、分粒机构和拌种机构;
所述机壳的下端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斗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斗与机壳固定连接,且进料口与出料口相对;
所述分粒机构包括进料盘、出料盘和转轴,所述进料盘与出料盘重叠设置,且转轴穿过进料盘和出料盘的中心与机壳转动连接,所述进料盘位于靠近机壳进料口的一侧,且进料盘与机壳的内壁间隙配合,进料盘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出料盘与转轴间隙配合,且出料盘与机壳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盘上设有若干能与进料口重合的第一通孔,出料盘的上端设有能与第一通孔重合的第二通孔,且机壳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能够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弹簧片;
所述拌种机构包括拌种盘和出料管,所述拌种盘的中心穿过转轴与机壳固定连接,且拌种盘内设有拌种腔,拌种盘的上端设有与拌种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拌种盘的下端设有与拌种腔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出料管与拌种盘的第四通孔处固定连接,所述拌种盘的第三通孔与出料盘的第二通孔相对;
所述转轴内设有容纳粉剂的容纳腔,且转轴上设有若干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五通孔,且拌种盘内设有能若干与第五通孔连通的第六通孔。
基础方案的原理:操作时,将李子种子放置到料斗中,李子种子依次通过出料口和进料口进入到进料盘的第一通孔中,此时转轴转动,转轴带动进料盘转动,转动的过程中,带有李子种子的第一通孔到达第二通孔处,在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重合的过程中,被压缩的在机壳与进料盘的间隙内的弹簧片伸展,进而弹簧片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贯穿,将第一通孔内的李子种子进入到第二通孔内,具有水平速度的李子种子从第二通孔滚动至第三通孔内,进而进入到拌种腔中,此过程中转轴继续转动,使容纳腔中的粉剂从第五通孔中溢出,当第五通孔与第六通孔重合时,粉剂进入到拌种腔中,此时粉剂粘附在李子种子上,进而对李子种子进行拌种;李子种子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至容纳腔底部的第四通孔处,进入到出料管中,李子种子穿过出料管进入到土壤中,实现播种;此过程中,进料盘上的其他第一通孔依次与进料口重合,对其他的李子种子进行传送和拌种。
基础方案的优点:1、进料口与第一通孔配合,进而方便将李子种子传送至第一通孔中,使进料盘充当一个传送装置,且第一通孔的大小决定传送的李子种子数量的多少,实现李子种子播种数量的控制,实现精量播种;2、机壳内设置有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弹簧片,弹簧片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未重合时,被进料盘压缩在进料盘与机壳之间;而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重合时,弹簧片被压缩后的储能被释放,进而伸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停留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李子种子移动至拌料盘内;减少漏播的情况,实现精确的播种;3、拌种盘内设有与转轴容纳腔连通的拌种腔,容纳腔内的拌种粉剂通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进入到拌种腔中,李子种子经过拌种腔时被粉剂包裹,实现对李子种子的拌种;4、转轴转动的过程中,容纳腔中的粉剂也在翻转,使粉剂形成粉尘,便于通过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进入到拌种腔中。
综上所述,整个装置中的分粒装置能控制播种的间隔和每次的播种量,实现李子种子播种的控制;在李子种子分粒后进行拌种步骤,能让粉剂充分的将李子种子进行包裹,且包裹了粉剂后的李子种子不会与播种装置进行碰撞,使李子种子上的粉剂包裹完整,使种子能够顺利的萌发和生长。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截面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第一通孔的最大直径端与第二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相对,第一通孔最大直径端的直径与第二通孔最小直径端的直径一致。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横截面拼合成一个等腰梯形,圆台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方便李子种子滑落至第三通孔中,同时能与弹簧片配合,避免李子种子漏播,减少李子种子的补种,极大的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效率。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小直径与李子种子的宽度一致。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一个第一通孔内传送一颗李子种子,实现单颗播种,与李子的单棵生长模式相适应,便于李子树的后期生长。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带有若干毛刺的球,且球上毛刺的直径小于第五通孔的直径。通过上述设置,转轴转动的过程中,容纳腔内的粉剂和球也在容纳腔内转动,转动的过程中粉剂被球和球上的毛刺打散,粉剂形成的粉尘增多,使李子种子被粉剂粉尘充分包裹;同时球上的毛刺能进入到第五通孔或第六通孔中,避免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堵塞,方便粉尘进入到拌种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李子播种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进料斗10、机壳20、进料口201、进料盘30、第一通孔301、出料盘40、第二通孔401、拌种盘50、拌种腔501、第三通孔502、第四通孔503、第六通孔504、出料管60、转轴70、容纳腔701、拆卸盖702、第五通孔703、弹簧片80、球90。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一种李子播种装置,包括进料斗10、机壳20、分粒机构和拌种机构。
机壳20的下端设有进料口201,进料斗10的下端设有出料口,进料斗10的出料口处与机壳20的进料口201处焊接,方便李子种子进入到播种装置中。
分粒机构包括进料盘30、出料盘40和转轴70;转轴70水平转动安装在机壳20的中心处,且进料盘30与出料盘40从左至右的穿设在转轴70上,且进料盘30的右侧面与出料盘40左侧面接触;进料盘30与转轴70的连接处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进料盘30与机壳20的内壁间隙配合;而出料盘40与机壳20的内壁焊接,出料盘40与转轴70的连接处间隙配合,使出料盘40保持相对静止,而进料盘30与转轴70同步转动;进料盘30上设有若干能与进料口201重合的第一通孔301,且第一通孔301周向设置在进料盘30上;出料盘40的上端设有一个能与第一通孔301重合的第二通孔401,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401的配合,能实现李子种子的传送的精量的播种;机壳20左侧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贯穿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401的弹簧片80,弹簧片80的弹力能让李子种子顺利的进入到拌种盘50中。
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401的截面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第一通孔301的右端与第二通孔401的左端相对,第一通孔301右端的直径与第二通孔401左端的直径一致,且第一通孔301左端的直径与李子种子的宽度一致,实现李子种子的单颗播种,且方便李子种子从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401滑落。
拌种机构包括拌种盘50和出料管60,拌种盘50的中心穿过转轴70的右端与出料盘40的右侧面焊接,且拌种盘50与转轴70的连接处间隙配合。拌种盘50内设有拌种腔501,拌种盘50的上端设有与拌种腔501连通的第三通孔502,拌种盘50的下端设有与拌种腔501连通的第四通孔503,出料管60与拌种盘50的第四通孔503处焊接,且拌种盘50的第三通孔502与出料盘40的第二通孔401相对,且拌种盘50的右侧面与机壳20焊接。
转轴70的右端内设有容纳粉剂的容纳腔701,转轴70上设有若干与容纳腔701连通的第五通孔703,且拌种盘50内设有能若干与第五通孔703连通的第六通孔504,容纳腔701内设有带有毛刺的球90,且球90上毛刺的直径小于第五通孔703的直径;转轴70的右端设有封闭容纳腔701的拆卸盖702,便于对容纳腔701内的粉剂进行添加。
本实施例中,操作时,将李子种子放置到料斗中,李子种子依次通过出料口和进料口201进入到进料盘30的第一通孔301中,此时转轴70转动,转轴70带动进料盘30转动,转动的过程中,带有李子种子的第一通孔301到达第二通孔401处,在第一通孔301与第二通孔401重合的过程中,被压缩的在机壳20与进料盘30的间隙内的弹簧片80伸展,进而弹簧片80将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401贯穿,将第一通孔301内的李子种子进入到第二通孔401内,具有水平速度的李子种子从第二通孔401滚动至第三通孔502内,进而进入到拌种腔501中,此过程中转轴70转动,使容纳腔701中的粉剂在带有毛刺的球90的搅动下形成粉尘,粉尘从第五通孔703中溢出,当第五通孔703与第六通孔504重合时,粉剂进入到拌种腔501中,此时粉剂粘附在李子种子上,进而对李子种子进行拌种;李子种子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至容纳腔701底部的第四通孔503处,进入到出料管60中,李子种子穿过出料管60进入到土壤中,实现播种;此过程中转轴70带动进料盘30转动,弹簧片80被不断的弯折压缩和释放,将李子种子传送至拌种腔501内,实现拌种;同时带球90上的毛刺刺入到第五通孔703和第六通孔504内,避免第五通孔703和第六通孔504被粉尘堵塞。整个过程中,带着整个播种装置在田地中移动即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