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药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氯氟氰虫酰胺的种子处理剂在防治水稻害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人口一半以上是以水稻为主食的,在我国超过六成人口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因此,水稻能否稳定增长,对我国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生长期病虫害是水稻安全生产中的主要威胁,我国每年有高达400万吨以上的水稻产量损失是由病虫害造成的,特别是二化螟与稻飞虱更是悬于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正常年份,为了减少水稻病虫害损失往往要进行5-6次喷雾防治,在大发生年份,用药次数更是高达8-10次。传统的茎叶喷雾防治施药次数多,药剂利用率低,对于钻蛀性害虫防治效果差,易引起水稻害虫的抗药性,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使用次数,是目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水稻种子处理技术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案则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该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还能减少作物生长期农药使用次数,对于水稻主要虫害的防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开发一种省工省力且减少农药使用量或次数,并能有效防治二化螟和稻飞虱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方法对我国水稻安全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氯氟氰虫酰胺(cyhalodiamide){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邻苯二甲酰胺类新型杀虫剂。氯氟氰虫酰胺主要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尤其是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有特效。
三氟苯嘧啶(triflumezopyrim,3,4-二氢-2,4-二氧代-1-(嘧啶-5-基甲基)-3-(α,α,α-三氟间甲苯基)-2h-吡啶并[1,2-α]嘧啶-1-鎓-3-盐)为一种新型介离子类杀虫剂,具有高效,持效,用量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主要防治水稻飞虱、叶蝉等。它与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对传粉昆虫无不利影响。目前尚未有两者复配防治水稻害虫如二化螟/稻飞虱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拓展了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应用范围,将两者合理复配后可以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飞虱,同时兼治稻蓟马。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氯氟氰虫酰胺的种子处理剂在防治水稻害虫中的应用,所述的水稻害虫包括二化螟、稻飞虱、稻蓟马,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包括有效成分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其中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质量比为10:1-1:10。
优选,所述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质量比为5:1-1:5,进一步优选,所述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质量比为3:1-1:3。
所述水稻种子处理剂还包括助剂和载体,其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有效成分含量为15%-30%,助剂含量为20%-30%,其余为载体。
所述助剂为分散剂、成膜剂、着色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和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载体为水。
所述分散剂包括烷基芳基磺酸盐及其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烷基芳基磺酸盐和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成膜剂包括动物胶、果胶、黄原胶、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果胶;
所述着色剂包括碱性玫瑰精、水性玫红和酸性大红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水性玫红;
所述增稠剂包括硅酸镁铝、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钠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丙烯酸钠;
所述防冻剂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乙二醇或丙三醇;
所述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山梨酸、丙酸、亚硫酸盐、焦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山梨酸或苯甲酸;
所述消泡剂包括硅酮类、c8-10的脂肪酸和c10-20的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优选的,以质量百分比计,种子处理剂的组成为:2-20%氯氟氰虫酰胺,2-20%三氟苯嘧啶,4-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6%果胶、4-5%乙二醇、0.4-0.5%聚二甲基硅氧烷、1-2%水性玫红、1-2%丙烯酸钠,1-2%山梨酸,余量为水。
所述的应用方法为:作为种衣剂,以有效剂量的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处理水稻种子,当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时,对于每4kg水稻种子,水稻种子处理剂的用量为30g-70g。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拓展了一种氯氟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应用范围,将两者合理复配后可以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飞虱,同时兼治稻蓟马。
2、本发明根据各种药剂的不同机理,将其完美结合,用于种子处理,并进一步辅以合适的助剂和载体,寻求最合适的配比以合适的用量对水稻种子处理后用于防治水稻中、前期主要钻蛀性及刺吸性虫害,与单剂相比对二化螟和稻飞虱持效期明显延长,一次种子处理,至水稻破口期,二化螟及稻飞虱基本不用防治,同时对苗期稻蓟马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可以替代部分中高毒杀虫剂,使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用药次数减少了3-4次,明显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有效节约田间劳动力成本。
3、本发明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对作物、害虫的天敌以及环境和人类安全可靠;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事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20g氯氟氰虫酰胺,2g三氟苯嘧啶,4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2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20g氯氟氰虫酰胺,4g三氟苯嘧啶,4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3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18g氯氟氰虫酰胺,6g三氟苯嘧啶,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4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10g氯氟氰虫酰胺,10g三氟苯嘧啶,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果胶、5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1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5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6g氯氟氰虫酰胺,18g三氟苯嘧啶,4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6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4g氯氟氰虫酰胺,20g三氟苯嘧啶,4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施例7
水稻种子处理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具体配方为:2g氯氟氰虫酰胺,20g三氟苯嘧啶,4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g果胶、4g乙二醇、0.5g聚二甲基硅氧烷、2g水性玫红、2g丙烯酸钠,1g山梨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径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
实验例1
选择实施例1、2、3、4、5、6、7的水稻悬浮种衣剂研究不同用量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选择为秀水123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2、3、4、5、6、7中悬浮种衣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各个处理各取100粒种子放在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放置35℃1d,之后温度为25℃待其发芽,每个处理3次重复;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
试验结果如下(表1):
表1
注: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40、50、60g每4公斤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
实验例2
选择实施例1、2、3、4、5、6、7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研究不同用量对苗期稻蓟马的控制效果。选择为秀水123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2、3、4、5、6、7中悬浮种衣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氯氟氰虫酰胺单剂每亩有效药量为4g、三氟苯嘧啶每亩有效药量为4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待秧苗长至20天后调查稻蓟马虫量。具体调查方法为,以盘拍法对每个浓度处理随机调查0.25m2并记录,每个调查重复三次。
实验结果如下(表2)。
表2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40g、50g、60g每4公斤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苗期稻蓟吗均具有较好防效。
实验例3
选择实施例1、2、3、4、5、6、7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研究不同用量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室内)。选择为秀水123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2、3、4、5、6、7中悬浮种衣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氯氟氰虫酰胺单剂每亩有效药量为4g、三氟苯嘧啶每亩有效药量为4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盆缸内种植,每盆移植水稻5穴,每个盆缸接虫40头(成虫),接虫后3天调查各处理残留存活率,每个处理3次重复,计算控制效果。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
实验结果如下(表3):
表3
注: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40、50、60g每4公斤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移栽后55天以内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实验例4
选择实施例1、2、3、4、5、6、7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研究不同用量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大田)。选择为秀水123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2、3、4、5、6、7中悬浮种衣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氯氟氰虫酰胺单剂每亩有效药量为4g、三氟苯嘧啶每亩有效药量为4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分别在播种后40天、55天、65天以及70天调查稻飞虱田间虫量。具体调查方法为,以盘拍法对每个浓度处理随机调查20株虫量并记录,每个调查重复三次,最后转化为百丛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4):
表4
注: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40、50、60g每4公斤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田间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后70天以内防治效果较好。
实验例5
选择实施例1、2、3、4、5、6、7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研究不同用量对二化螟的控制效果(大田)。选择为秀水123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2、3、4、5、6、7中悬浮种衣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氯氟氰虫酰胺单剂每亩有效药量为4g、三氟苯嘧啶每亩有效药量为4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分别在播种后60天和90天全区普查枯心株数,记录各个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枯心率(%)=(枯心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枯心率-防治区枯心率)/对照区枯心率]×100
实验结果如下(表5):
表5
注: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40g、50g、60g每4公斤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防效,且持效期长。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氯氟氰虫酰胺与三氟苯嘧啶配比成的水稻种子处理剂,通过该种衣剂处理水稻种子,能有效防治水稻苗期稻蓟马以及水稻中、前期二化螟及稻飞虱危害,在水稻移栽后55天内不需要任何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在播种后90天内亦不需要任何药剂防治二化螟,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目前,水稻稻上主要虫害——稻飞虱及二化螟的防治还是以叶面喷雾为主,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虫害危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本发明水稻悬浮种衣剂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