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5181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蜂养殖箱及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蜂又称中华蜜蜂,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蜂种,具有抗病、抗螨,易于定地饲养等优点;特别是对山区气候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利用山区大宗蜜源及零星蜜源上有着西蜂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蜂已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7000万年,早在殷商时期,中蜂开始被古人驯服、养殖。1896年开始,随着意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和养殖,逐渐取代了中蜂的经济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较早驯化蜜蜂的国家之一,由于意蜂的养殖使得中蜂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中蜂功不可没。中蜂善采百花蜜,不挑剔,很多野生植物都要靠中蜂来授粉繁殖。中蜂诞生7000万年以来,为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前些年中蜂减少,已破坏了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物种多样性减少。

除了生态方面的原因,保护中蜂也有其经济效益。随着消费者消费品质的提高,中蜂产出的百花蜜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百花蜜由于酿蜜周期长,所含的水量也更小,而且还有着中草药价值,近年来百花蜜的价格开始超过意蜂产出的蜜。“百花蜜没有大规模的用饲料养殖,也不用担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发展中蜂养殖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而要养好中蜂就要研究开发出更利于中蜂养殖的蜂箱,正所谓“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目前,中国饲养中蜂主要用高窄式蜂箱、从化式蜂箱、中蜂10框蜂箱、gn式蜂箱、格子式蜂箱,还有不少群众使用一些较原始的养蜂工具即传统土蜂箱进行中蜂的养殖。上述传统蜂箱各有优点和缺点,如格子蜂箱的优点是繁蜂快,缺点是分蜂困难,难取到规整的巢蜜,在夏衰冬衰时,旧脾不易取出利用。其它传统蜂箱也都有各自优缺点,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总的来说,目前还没有一种蜂箱能完全适应中蜂的养殖,普遍表现为:群势不容易壮大、维持强群难、分蜂困难、易飞逃、分蜂后群势变小恢复期长、过箱困难、产蜜量小、取蜜困难、蜂箱利用价值低、管理复杂麻烦、管理工作量大、不宜于观察蜂群养殖情况、饲喂麻烦易打扰蜂群、蜂箱变化单一、占地面积大、农户养殖技术掌握困难、不利于在广大农村散养推广、不美观等问题。如何克服上面的为问题并把各种蜂箱的优点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并研究发明一种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以及一套与蜂箱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中蜂养殖技术方法是目前养蜂市场所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及养殖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包括蜂箱底座、底板、箱体侧板、巢门、巢门盖、巣框、隔板、竖式隔王板、横式隔王板、巢门锁定条、长舌饲喂器、分层横隔板座、快捷饲喂盖、盒式饲喂器、副盖、饲喂箱、箱盖和扣式连接件,横向的所述蜂箱底座上设有底板槽和位于所述底板槽上方的巢门槽,横向的所述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槽上,多个竖向的所述箱体侧板相互合围连接形成箱体,多个横向的所述分层横隔板座竖向间隔安装于所述箱体上并横向穿过所述箱体使所述箱体形成竖向的多层,每一层的所述箱体上均设有一个或多个观察孔,所述饲喂箱安装于最上层的所述箱体的上方且横向的所述副盖安装于所述饲喂箱与最上层的所述箱体之间,横向的所述箱盖安装于所述饲喂箱的上方,相邻的两层所述箱体之间、所述饲喂箱与最上层的所述箱体之间、所述蜂箱底座与最下层的所述箱体之间分别通过所述扣式连接件连接,所述蜂箱底座的所述底板槽上和所述分层横隔板座上分别安装有横向的所述巢门且所述巢门横向穿过所述箱体,所述巢门通过置于所述箱体外侧的所述巢门锁定条锁定,所述竖式隔王板分别安装于一层或多层所述箱体的所述底板上和所述分层横隔板座上并用于隔离蜂王横向通过且不影响工蜂横向通过,所述横式隔王板安装于一组或多组的相邻两层所述箱体之间并用于隔离蜂王竖向通过且不影响工蜂竖向通过,所述巢门盖安装于所述巢门的上方,每一层的所述箱体内安装有多个所述巢框,所述巣框上设有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所述巢框之间蜂路距离的蜂路固定耳,所述隔板安装于所述巢框的旁边并用于调整所述箱体内部空间大小,多个所述长舌饲喂器分别安装于所述底板上和所述分层横隔板座上,一个或多个所述快捷饲喂盖安装于所述分层横隔板座或所述底板上,多个所述盒式饲喂器分别安装于所述快捷饲喂盖和所述饲喂箱内。

说明:上述各部件名称(即蜂箱底座、底板、箱体侧板、巢门、巢门盖、巣框、隔板、竖式隔王板、横式隔王板、巢门锁定条、长舌饲喂器、分层横隔板座、快捷饲喂盖、盒式饲喂器、副盖、饲喂箱、箱盖和扣式连接件)对应的结构都是现有技术可以轻易实现的结构,名称中有功能限定定语,以对该部件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定,在养蜂产业中,上述部件名称都是较为常用的。

具体地,多个竖向的所述箱体侧板之间通过榫卯机构连接且以插销锁死;所述底板上设有凸条且通过该凸条与所述箱体侧板和所述竖式隔王板连接;所述观察孔内安装有10目不锈钢纱网,所述观察孔的外侧安装有可以开关的窗门;所述副盖的中间留有用于蜜蜂上下进出所述饲喂箱的蜂路;所述饲喂箱的中间留有用于蜜蜂上下进出所述箱体的蜂路;所述巢门的内侧安装有用于防止蜂王出逃和外蜂侵袭且不影响工蜂通过的巢门防跑片;所述盒式饲喂器内有设有泡沫使其可随液面自由上下浮动。

一种上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采用的养殖方法,包括分蜂饲养、双王同群饲养和多王同群饲养;

其中,所述分蜂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1.1)每年分蜂季节观察蜂群有没有产生王台并封盖,将封盖王台所在的巣框和封盖子脾较多的巣框选出来;

(1.2)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加入空巢脾的巣框,或将继箱中的空闲蜜脾巣框调入下方巢箱中方便老蜂王产卵,根据繁殖季节调节巣框数量满足蜂王产子需要一般控制在8至10框为度,调节巣框和隔板位置使蜂群处于底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3)在底箱上安装分层横隔板座和横式隔王板,使得蜂王不得进入上面继箱之中;

(1.4)在分层横隔板座上安装继箱,并将将封盖王台所在的巣框和封盖子脾较多的巣框调入继箱,保持与底箱巣框数一致或始终多一框;调节巣框和隔板位置使蜂群处于继箱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5)在继箱上安装上副盖,在副盖上安装饲喂箱,在饲喂箱上安装箱盖;

(1.6)在分层横隔板座上安装巢门,方向与底箱相反,打开一边巢门,开启一半位置,取走巢门防跑片,安装上巢门盖;

(1.7)在分层横隔板座上安装巢门锁定条,从后面用长舌饲喂器喂水;

(1.8)取下底部巢门后方安装的巢门锁定条,放上盒式饲喂器用1:1的糖浆进行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产卵,安装上快捷饲喂盖;

(1.9)20日后打开上层蜂群箱体观察口,检查新蜂王是否开始产卵,确认交配成功已经产卵后,在巣门处加上巢门防跑片。

(1.10)10至20日后观察上面新蜂王产子情况,根据需要添加巣框和继箱,当群势达到40框蜂时可以进行分蜂;

(1.11)分蜂:先准备一个新的蜂箱底座并安装上底板,将分层横隔板座上面的箱体搬下安装在蜂箱底座上,再安装上巢门、巢门防跑片、巢门盖、巢门锁定条,将新分出的蜂群搬到理想的位置后打开巢门,自此分蜂完成;

所述双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2.1)组织双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2.2)在底层箱体中间放上一张竖式隔王板,在竖式隔王板的左右分别一张有巢础的巢框后再各放4框蜂,将带有蜂王的巢框放于竖式隔王板两边,使得蜂王不能相遇,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

(2.3)放上第二个箱体,底箱中竖式隔王板的正上方放上一张竖式隔王板并在在竖式隔王板的左右分别放置5框蜂,盖上副盖、饲喂箱和箱盖;

(2.4)将后方的巢门锁定条更换成巣门并加上巢门防跑片,打开一侧巣门同时关掉前方对应巣门,完成操作;

或者,所述双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3.1)组织双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3.2)在底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

(3.3)在底箱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放上第二个箱体,安装巢门、巢门防跑片、巢门盖、巢门锁定条锁定,方向与底箱相反;

(3.4)在上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上下对齐;

(3.5)盖上副盖、饲喂箱和箱盖;

(3.6)将上方的巢门打开,完成操作;

所述多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4.1)组织多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4.2)在底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

(4.3)在底箱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然后放上第二个箱体,安装巢门、巢门防跑片、巢门盖、巢门锁定条锁定,方向与底箱相反;

(4.4)在上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上下对齐;

(4.5)在第二个箱体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放上第三个箱体,安装巢门、巢门防跑片、巢门盖、巢门锁定条锁定,方向与第二箱相反;

(4.6)盖上副盖、饲喂箱和箱盖;

(4.7)分别将各层的巢门打开,完成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将整个箱体进行多层设置,并设置多个功能部件实现相应多个功能,使整个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具有解决中蜂不上继箱、群势容易壮大、易于维持强群、易于分蜂、不易飞逃、不易失王、分蜂后群势强大、易于过箱、产蜜量大、取蜜容易、蜂箱利用价值高、管理简单、管理工作量小、宜于观察蜂群养殖情况、饲喂容易不易打扰蜂群、蜂箱变化多样、占地面积小、农户养殖技术易于掌握、利于在广大农村散养推广、美观的优点;本发明合理利用养殖箱的多部件组合结构,通过分蜂不分群的养殖方法,实现了始终维持强群大群发展的目的,具有发展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管理、学习容易、极大提升蜂农经济效益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的其中一层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内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包括蜂箱底座1、底板2、箱体侧板(图中未标记)、巢门4、巢门盖6、巣框9、隔板10、竖式隔王板11、横式隔王板(图中未示)、巢门锁定条7、长舌饲喂器8、分层横隔板座13、快捷饲喂盖14、盒式饲喂器(图中未示)、副盖16、饲喂箱17、箱盖18和扣式连接件19,横向的蜂箱底座1上设有底板槽(图中未示)和位于所述底板槽上方的巢门槽(图中未示),横向的底板2安装于所述底板槽上,多个竖向的所述箱体侧板相互合围连接形成箱体3,多个横向的分层横隔板座13竖向间隔安装于箱体3上并横向穿过箱体3使箱体3形成竖向的多层,每一层的箱体3上均设有一个或多个观察孔(图中未标记),饲喂箱17安装于最上层的箱体3的上方且横向的副盖16安装于饲喂箱17与最上层的箱体3之间,横向的箱盖18安装于饲喂箱17的上方,相邻的两层箱体3之间、饲喂箱17与最上层的箱体3之间、蜂箱底座1与最下层的箱体3之间分别通过扣式连接件19连接,蜂箱底座1的所述底板槽上和分层横隔板座13上分别安装有横向的巢门4且巢门4横向穿过箱体3,巢门4通过置于箱体3外侧的巢门锁定条7锁定,多个竖式隔王板11分别安装于一层或多层(具体根据需要而定)箱体3的底板2上和分层横隔板座13上并用于隔离蜂王横向通过且不影响工蜂横向通过,所述横式隔王板安装于一组或多组(具体根据需要而定)的相邻两层箱体3之间并用于隔离蜂王竖向通过且不影响工蜂竖向通过,巢门盖6安装于巢门4的上方,每一层的箱体3内安装有多个巢框9,巣框9上设有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巢框9之间蜂路距离的蜂路固定耳,隔板10安装于巢框9的旁边并用于调整箱体3内部空间大小,多个长舌饲喂器8分别安装于底板2上和分层横隔板座13上,多个快捷饲喂盖14安装于分层横隔板座13或底板2上,多个所述盒式饲喂器分别安装于快捷饲喂盖14和饲喂箱17内。

更具体地,多个竖向的所述箱体侧板之间通过榫卯机构连接且以插销锁死;底板2上设有凸条且通过该凸条与所述箱体侧板和竖式隔王板11连接;所述观察孔内安装有10目不锈钢纱网,所述观察孔的外侧安装有可以开关的窗门;副盖16的中间留有用于蜜蜂上下进出饲喂箱17的蜂路;饲喂箱17的中间留有用于蜜蜂上下进出箱体3的蜂路;巢门4的内侧安装有用于防止蜂王出逃和外蜂侵袭且不影响工蜂通过的巢门防跑片;所述盒式饲喂器内有设有泡沫使其可随液面自由上下浮动。

结合图1,为了更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的最具体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蜂箱底座1由左右两根侧梁和前后两根横梁通过传统的榫卯机构连接且以插销锁死构成,蜂箱底座1的左右侧梁以所述箱体前后宽度尺寸从中点向前后平分后的位置设方形穿孔,蜂箱底座1的左右侧梁的上面设有相对应的放置底板2的底板槽和放置巢门的巢门槽,所述底板槽和两个巢门槽的深度为所述底板2的厚度加20mm,蜂箱底座1的左右侧梁的两个巢门槽间距为箱体3的前后宽度加2mm,蜂箱底座1的左右侧梁的两侧居中安装扣式连接件19,蜂箱底座1的左右侧梁的底部根据需要可设有万向轮以方便小距离移动,蜂箱底座1的前后横梁两头出榫头尺寸与所述侧梁上的方形穿孔一致,蜂箱底座1的前后横梁两头出榫头设有放置插销的穿孔以便于锁死榫头,蜂箱底座1具有组装方便、便于更换、便于挪动、便于分箱、使用便捷、坚固耐用等特点;底板2上以箱体3的前后箱体侧板对应位置在底板2的中间设有向上凸出且以前后箱体侧板的长度三分之一为长并以前后箱体侧板的厚度为宽的凸条,底板2上的凸条高度为18mm,底板2上的凸条起到与所述竖式隔王板紧密接合使得所述竖式隔王板具备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实现锁死底板2使之不会移动的作用,底板2分为夏版和标准版两种类型,夏版的底板2的中央位置设置通风口用于夏季降温以利于中蜂安全度夏、防止夏衰,夏版的底板2的通风口内侧安装10目不锈钢纱网起到防护作用且箱外安装12伏特电脑机箱风扇配合箱盖18上安装的12伏特太阳能发电板使用,也可直接使用12v电源,底板2具有更换方便、便于打扫、清洁卫生通风透气等特点;箱体3由前后箱体侧板和左右箱体侧板通过传统的燕尾榫卯机构连接且以钢钉锁死构成,箱体3的前后箱体侧板上设有相对应的放置巣框9的巣框槽同时可放置隔板和竖式隔王板11,箱体的前后箱体侧板都设有观察孔且在观察孔内部安装10目不锈钢纱网起到防护作用,所述观察孔外侧安装窗门,可根据气候打开或关闭以调节箱内温度,箱体3具有添加继箱方便、无巢箱继箱之分、更换方便、检查方便、可配合电子内窥镜和手机进行不用开箱观察、由下方添加继箱更适合中蜂自然习性等特点;巢门4的下部设有左右两个活动巢门可根据需要开启巢门4的大小,巢门4的内侧即靠近箱体3的一面设有相对应的放置巢门防跑片的凹槽,可根据需要放置巢门防跑片;所述巢门防跑片是根据中蜂工蜂尺寸设计制作的塑料配件有防止蜂王出逃和意蜂等外蜂天敌的侵袭且不影响工蜂的通过;巢门盖6的左右支撑板在箱体3的一侧下方各设有巢门凹槽以便放置在巢门6的上方,巢门盖6起到保护蜜蜂和防雨作用;巢门锁定条7的下方设有放置长舌饲喂器8的凹槽且尺寸与长舌饲喂器8的饲喂舌一致以防止蜜蜂进出,巢门锁定条7可根据需要进行上下翻转以起到密封锁定和饲喂锁定的作用;巣框9在前后左右设有蜂路固定耳以固定巣框9之间蜂路距离为8mm;隔板10的作用是根据需要调整箱体3的内部使用空间大小安装于巣框9旁;竖式隔王板11主要用于控制蜂王左右活动空间和可培育左右双王同群且防止两个蜂王相遇;竖式隔王板11的中间有根据中蜂工蜂尺寸设计制作的塑料配件且不影响工蜂的通过;所述横式隔王板是根据中蜂工蜂尺寸设计制作的塑料配件主要用于控制蜂王上下活动空间和可培育上下多王同群且防止两个蜂王相遇且不影响工蜂的通过;分层横隔板座13由左右侧梁和前后横板通过传统的榫卯机构连接构成,所述左右侧梁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前后横板对应的燕尾槽,所述左右侧梁的上面设有相对应的放置巢门4的两个巢门槽,所述左右侧梁的两个巢门槽间距为箱体3的前后宽度加2mm,所述前后横板的左后两侧设有与所述左右侧梁对应的燕尾榫头,所述前后横板上方以箱体3的前后箱体侧板对应位置在底板2的中间位置设有向上凸出且以前后箱体侧板长度的三分之一为长并以前后箱体侧板的厚度为宽的凸条且该凸条高度为10mm;快捷饲喂盖14主要用于夏季奖励饲喂,由左右侧板和前侧板及防雨盖板构成,快捷饲喂盖14的左右侧板两侧下后方设有与分层横隔板座13的巢门槽相对应的巢门榫头凸起,快捷饲喂盖14的前侧板中央设有观察孔且在观察孔内部安装10目不锈钢纱网起到防护作用;所述盒式饲喂器由塑料注塑而成,内有用eva泡沫冲压而成的防溺格,可随液面上下自由浮动;副盖16由左右两根侧木和前后四根横木用传统的榫卯机构连接构成,副盖16的前后四根横木的中间两根间距离设有8mm空隙(蜂路),副盖16除中间8mm空隙外的两个空白部分均安装10目不锈钢纱网起到防护作用,副盖16的两侧框内安装有10目不锈钢纱网,副盖16的中间留有蜂路供蜜蜂上下进出饲喂箱17;饲喂箱17由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通过传统的燕尾榫卯机构连接且以钢钉锁死以及中间隔板和两根中间横梁构成,饲喂箱17的两根中间横梁两头设置突出的燕尾榫头且两根燕尾榫头之间的距离为8mm,用作蜂路,饲喂箱17的左右箱板内侧设有与所述两根中间横梁对应的两个燕尾榫槽,饲喂箱17的左右箱板下面燕尾榫槽两侧居中设置通风口且内部安装10目不锈钢纱网起到防护作用,饲喂箱17的通风口根据尺寸用eva泡沫制作风口门以适应通风需求,饲喂箱17的中间隔板中央设有与饲喂箱17的两根中间横梁对应的8mm空隙(蜂路),饲喂箱17的四周由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内侧设有与饲喂箱17的中间隔板对应的安装凹槽,饲喂箱17的中间留有蜂路供蜜蜂上下进出箱体3,饲喂箱17的蜂路与副盖16中间的蜂路相连接且上下对应一致使蜜蜂只能上下出入;箱盖18由前后箱板左右箱板通过传统的燕尾榫卯机构连接且以钢钉锁死和两张防雨板一根顶梁构成,箱盖18的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底部设有与饲喂箱17对应的箱槽,箱盖18的前后箱板中间设有向上的山墙便于安装防雨板,箱盖18的两张防雨板分左右安装于箱盖18的前后箱板上,箱盖18的顶梁安装于两张防雨板人字顶部;扣式连接件19为标准可调节长度的成品连接件。

说明:上述前后左右为假设的四个水平方向;上述结构中,外面看不见的内部结构未在图中示出,但结合图1可以理解。

结合图1,本发明所述多功能模块化集约式中蜂养殖箱采用的优选养殖方法,包括分蜂饲养、双王同群饲养和多王同群饲养;

其中,所述分蜂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1.1)每年分蜂季节观察蜂群有没有产生王台并封盖,将封盖王台所在的巣框9和封盖子脾较多的巣框9选出来;

(1.2)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加入空巢脾的巣框9,或将继箱中的空闲蜜脾巣框9调入下方巢箱中方便老蜂王产卵,根据繁殖季节调节巣框数量满足蜂王产子需要一般控制在8至10框为度,调节巣框9和隔板10的位置使蜂群处于底箱(即最下层的箱体3)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3)在底箱上安装分层横隔板座13和横式隔王板,使得蜂王不得进入上面继箱之中;

(1.4)在分层横隔板座13上安装继箱,并将将封盖王台所在的巣框9和封盖子脾较多的巣框9调入继箱,保持与底箱巣框数一致或始终多一框;调节巣框9和隔板10的位置使蜂群处于继箱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5)在继箱上安装上副盖16,在副盖16上安装饲喂箱17,在饲喂箱17上安装箱盖18;

(1.6)在分层横隔板座13上安装巢门4,方向与底箱相反,打开一边巢门4,开启一半位置,取走巢门防跑片,安装上巢门盖6;

(1.7)在分层横隔板座13上安装巢门锁定条7,从后面用长舌饲喂器8喂水;

(1.8)取下底部巢门4后方安装的巢门锁定条7,放上盒式饲喂器用1:1的糖浆进行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产卵,安装上快捷饲喂盖14;

(1.9)20日后打开上层蜂群箱体3的观察口,检查新蜂王是否开始产卵,确认交配成功已经产卵后,在巣门4处加上巢门防跑片。

(1.10)10至20日后观察上面新蜂王产子情况,根据需要添加巣框9和继箱,当群势达到40框蜂时可以进行分蜂;

(1.11)分蜂:先准备一个新的蜂箱底座1并安装上底板2,将分层横隔板座13上面的箱体3搬下安装在蜂箱底座1上,再安装上巢门4、巢门防跑片、巢门盖6、巢门锁定条7,将新分出的蜂群搬到理想的位置后打开巢门4,自此分蜂完成;

所述双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2.1)组织双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2.2)在底层箱体3中间放上一张竖式隔王板11,在竖式隔王板11的左右分别一张有巢础的巢框后再各放4框蜂,将带有蜂王的巢框放于竖式隔王板11的两边,使得蜂王不能相遇,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10;

(2.3)放上第二个箱体,底箱(即最下层的箱体3)中竖式隔王板11的正上方放上一张竖式隔王板11并在在竖式隔王板11的左右分别放置5框蜂,盖上副盖16、饲喂箱17和箱盖18;

(2.4)将后方的巢门锁定条7更换成巣门4并加上巢门防跑片,打开一侧巣门4同时关掉前方对应巣门4,完成操作;

或者,所述双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3.1)组织双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3.2)在底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9,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10;

(3.3)在底箱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13,放上第二个箱体,安装巢门4、巢门防跑片、巢门盖6、巢门锁定条7锁定,方向与底箱相反;

(3.4)在上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9,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10,上下对齐;

(3.5)盖上副盖16、饲喂箱17和箱盖18;

(3.6)将上方的巢门打开,完成操作;

所述多王同群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4.1)组织多王同群时用同群分蜂而来的蜂群组织;

(4.2)在底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9,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10;

(4.3)在底箱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13,然后放上第二个箱体3,安装巢门4、巢门防跑片、巢门盖6、巢门锁定条7锁定,方向与底箱相反;

(4.4)在上层箱体中间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两侧各放上一张有巢础的巢框9,最后在两边分别放上隔板10,上下对齐;

(4.5)在第二个箱体3上放上横式隔王板后安装分层横隔板座13,放上第三个箱体3,安装巢门4、巢门防跑片、巢门盖6、巢门锁定条7锁定,方向与第二箱相反;

(4.6)盖上副盖16、饲喂箱17和箱盖18;

(4.7)分别将各层的巢门4打开,完成操作。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