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是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使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再收获一季的水稻种植模式,该栽培模式在挖掘温光资源潜能、确保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效果显著,是提高传统单季稻区和“双改单”稻区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再生稻还具有米质优、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也是一种省工省肥、高产高效的资源节约型种植模式。在我国南方5000万亩单季稻种植区,推广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节本增产的再生稻栽培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稻鸭共作是指在种有优质稻的水田中,把适量的鸭子围养在稻田区,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共同生长,鸭子的杂食性和野生性可以起到中耕除草、防虫肥田以及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从而达到绿色有机稻、鸭产品目的的生态种养复合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技术在我们南方地区已有广泛的运用。
由此可见,再生稻栽培及稻鸭共作的方式均是在南方稻作区重要的栽培模式,若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构建适合南方稻作区的再生稻与鸭子共作的栽培模式,
对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以及生态农业的构建都有积极意义。但在推广示范实践中发现,再生稻的稻鸭共作的关键技术尚需要进一步创新。例如头季稻栽培过程中需要两次烤田,才能使头季水稻根系健壮,活力高,为再生季腋芽快速萌发奠定基础,但在烤田过程中如何协调鸭子田间活动对水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稻田整地及鸭子放养的时间上有所创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针对再生稻栽培及稻鸭共作的特性,建立健全适合于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栽培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的方法。具体做法:水稻移栽后7天,在大田中投放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第一批雏鸭,在头季稻齐穗期时安排首批鸭子上田,当头季水稻收割后5天在稻田中投放第二批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第二批雏鸭,第二批鸭子于再生季水稻成熟收割之前15~20天上田。通过两批鸭子的放养,保证了水稻头季及再生季种植过程均有鸭子在田间活动,实现了水稻头季及再生季种植全过程对田间病虫草害的持续防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再生稻地区选择;
(2)再生稻品种选择;
(3)整地
在大田四周和田中开工作沟,四周工作沟要求沟宽30cm,沟深20~25cm,田中每3m开一条工作沟,沟宽30cm,沟深15~20cm,开好工作沟后,耙平厢面;
(4)育秧移栽
在旬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2℃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期内播种,秧龄25~30天,秧苗移栽规格为株行距29.7cm×13.2cm,每667m2插1.7万蔸(丛)~2.0万蔸(丛);
(5)围网及鸭棚搭建;
(6)头季第一批鸭子管理
水稻移栽后7天,将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第一批雏鸭放入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20只,在头季稻齐穗后即安排第一批鸭子上田;
(7)头季肥料管理
秧苗移栽前每亩施用有机肥200kg作基肥,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每亩施纯氮9~11kg,钾6~8kg作促芽肥;
(8)头季田间水分管理
秧苗栽插后第二天早上灌浅水3cm,并保持浅水层7天,头季第一批鸭子下田后,逐渐增加水层深度,但应保持在10cm以内;在苗数达到穗数的80%时开始搁田,但应保证田中工作沟蓄满水;在齐穗至齐穗后15天间歇灌溉、干湿交替,齐穗后15~20天灌浅水层3cm,施促芽肥,施后水层自然落干,搁田直至收割;
(9)留桩收割
头季稻严格掌握十黄晴天收割;在海拔300~500m中稻区留高桩,掌握“留2芽,保3芽,争4、5芽,倒节位:稻株自上而下”的原则,割桩位置在倒2节位芽上方10cm;在海拔300m以下留中高桩,掌握“留3芽,保4芽,争5、6芽”的原则,割桩位置在倒3节位芽上方8~10cm,收割时齐割、平割,不踩稻桩,不伤稻桩;
(10)再生季第二批鸭子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7天,将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第二批雏鸭放入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20只,于再生季水稻收获前15~20天安排第二批鸭子上田;
(11)再生季田间水分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2~3天保持3cm浅水层,第二批鸭子下田后保持水深10cm,第二批鸭子上田后水层自然落干,搁田,直至再生季收割。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的适宜蓄留再生稻地区主要是指我国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和“双改单”稻区;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再生稻品种选用通过审定,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的鸭子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的鸭子。
与传统的再生稻栽培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再生稻栽培过程中引入稻鸭共作的技术,通过鸭子的田间活动和刺激作用,明显提高了头季稻根系的活力,有效的促进了再生季腋芽萌发,与传统再生稻栽培相比,再生季的产量明显提高。
2、本发明在再生稻栽培的头季及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与传统再生稻栽培以及头季单季套作一批鸭子相比,实现了对再生稻的头季及再生季种植全过程的病虫草害的持续生态防控,节省了田间化学农药及除草剂的成本,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3、本发明在再生稻栽培的头季及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鸭子在田间活动期间排泄的鸭粪能够肥田,与传统再生稻栽培相比较,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节约了肥料成本。
4、本发明可在水稻头季及再生季的两季种植期内收获两批鸭子,与传统的再生稻栽培相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不同时期再生稻根系活力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
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阐述,并不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种水稻头季及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的栽培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1适宜蓄留再生稻地区选择:
本方法所述的适宜蓄留再生稻地区是指南方稻作区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和部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稻区。总体原则是凡水稻品种(组合)所需的安全生长天数、积温和某一稻作区提供的热量相吻合,该区域就可以蓄留该品种(组合)的再生稻。本案例所选的稻作区是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霞浦县牙城镇。
2再生稻品种选择
再生稻种植应选用通过审定,生育期适中、抗性强、再生力强、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在东南地区可选择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ⅱ优航148、两优航2号、ⅱ优623、ⅱ优673、两优688、宜优673、ⅱ优1273、中泽优8号、ⅱ优516、y两优1号、川香优2号、d奇宝优527、甬优2640等。本案例选用的水稻品种是两优688,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
3整地
冬季稻田种植紫云英、油菜花等绿肥,在育秧期间,移栽前1个月左右,将绿肥粉碎深度翻耕入土,使绿肥腐熟,时间充足则可晒田数日。秧苗移栽前结合基肥再耕一次,并开好工作沟。工作沟开在大田四周和田中,四周工作沟要求沟宽30cm,沟深20~25cm,田中每3m开一条工作沟,沟宽30cm,沟深15~20cm,使沟与沟连通,利于蓄水及排灌,开好工作沟后,耙平厢面。
4育秧移栽
再生稻的播种应通过优化配置生育期,利用前期相对较低的气温,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为建成穗多穗大的群体提供充裕的时间,打好丰产的基础。再生稻的头季应在旬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2℃的适宜播种期内尽量早播(2月下旬至3月上旬),药剂浸种36小时后,清水淘洗干净后摊开晾干至谷粒表面无水层,谷不粘手,直接播于营养土盘中,每盘播70~80克种子,播后在室内堆码暗化处理36~48小时,待根芽出齐后置于秧田。选用菜地或农地做秧床,采取旱育的技术培育壮秧。秧龄25~30天移栽。采用株行距29.7cm×13.2cm的规格进行移栽,一般每亩插1.7万蔸(丛)~2.0万蔸(丛)。本案例中水稻播种的时间为3月10日。
5围网及鸭棚搭建
稻田以1.5~2.5公顷为一个围网放养区域,在每个放养区的四周用尼龙网架设围网进行围拦,每隔3~4m用一根桩固定,网高60cm,防止鸭子外逃。在每个放养区内搭建一简易鸭棚,供鸭子休息和躲避风雨,注意鸭舍通风透气。
6头季第一批鸭子管理
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的鸭子。本实施例中选择当地的麻鸭。在水稻移栽后7天,将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雏鸭放入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20只,每天早晚一次以辅助饲料喂鸭。头季水稻齐穗时安排第一批鸭子上田。
7头季肥料管理
头季每亩约施用有机肥200kg作基肥。再生季腋芽的分化是与头季灌浆同步进行的,为了保证各节位潜伏腋芽的活力,应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施用促芽肥,此时应以施肥效快的化肥为主,每亩施纯氮(n)9~11kg,钾(k2o)6~8kg作促芽肥,本案例中在两优688齐穗后15天施尿素20kg,氯化钾14kg。
8头季田间水分管理
头季秧苗移栽时,要求田面湿润或泥皮水,以水不上泥为宜。栽插后第二天早上灌浅水(3cm),并保持浅水层7天,头季第一批鸭子下田后,可逐渐增加水层深度,但应保持在10cm以内。头季根系的活力对再生季腋芽的萌发至关重要,因此在头季应实行两次搁田,具体做法是在苗数达到穗数的80%时开始搁田,采取多次轻晒,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生长和壮秆健株,但此时应保证田中工作沟蓄满水,以保证鸭子在田间的正常活动。在齐穗至齐穗后15天间歇灌溉、干湿交替。齐穗后15~20天灌浅水层施促芽肥,施后水层自然落干,搁田直至收割,达到以气养根、活根壮芽的目的。
9留桩收割:
头季稻收割的时间对再生季的产量至关重要,头季稻完熟时应尽快收割,过晚收割会导致再生季抽穗及灌浆遭遇低温,影响再生季的产量。头季稻严格掌握十黄晴天收割。在海拔300~500m中稻区留高桩,掌握“留2芽,保3芽,争4、5芽(倒节位:稻株自上而下)”的原则,割桩位置在倒2节位芽上方10cm;在海拔300m以下留中高桩,掌握“留3芽,保4芽,争5、6芽”的原则,割桩位置在倒3节位芽上方8~10cm,收割时齐割、平割,不踩稻桩,不伤稻桩。本案例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留桩高度约45cm。
10再生季第二批鸭子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7天,将10~15日龄经训水锻炼后的第二批雏鸭放入再生季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20只,每天早晚一次以辅助饲料喂鸭。于再生季稻收获前15~20天安排第二批鸭子上田。
11再生季田间水分管理:
头季稻收割后2~3天保持3cm浅水层,第二批鸭子下田后保持水深10cm,第二批鸭子上田后水层自然落干,搁田,直至再生季收割。
本发明在再生稻栽培过程中引入稻鸭共作的技术,通过鸭子的田间活动和刺激作用,明显提高了头季稻根系的活力(图1),有效的促进了再生季腋芽萌发,显著增加了水稻再生季的产量。
本发明在再生稻栽培的头季及再生季套养两批鸭子,实现了对再生稻的头季及再生季种植全过程的病虫草害的持续控制,节省了田间化学农药及除草剂的成本,同时,鸭子在田间活动期间排泄的鸭粪能够肥田,减少了肥料的施用,节约了肥料成本,与传统的再生稻栽培相比,节约种稻成本2775元/hm2。此外,虽然稻鸭共作系统中增加了鸭苗、鸭舍、围网、饲料及鸭子管理的人工费用,但稻鸭工作系统生产的大米价格优质优价,本例中生产的大米按5元/公斤出售,且成鸭可用于出售,本例中鸭子出售共获得11250元/hm2的收入。因此,本案例中的头季-再生季稻鸭共作与传统的再生稻栽培相比,净利润增加19297.5元/hm2,如表1。
表1本发明采用的方法与传统再生稻栽培方法的投入及效益比较分析(元·hm-2·年-1)
注:本例中两优688在稻鸭共作栽培下的头季及再生季的产量为12750公斤/hm2,稻谷优质优价按5元/公斤出售,成鸭按40元/只出售,传统再生稻栽培中两优688的产量为12150公斤/hm2,2.8元/公斤出售。稻谷出米率按75%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