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8180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嘧菌酯领域,特别是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药工业近多年来获得迅速发展,新农药品种不断开发,对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药的毒性、残留及环保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药原药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形成一定形态的制剂才能够应用,剂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农药的效果和应用。与研究和开发新的农药原药相比,农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成本较低且更加行之有效,能显著降低农药用量,减少污染。剂型加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药用效果,使农药活性成分到达并作用于祀标。传统剂型一方面存在难以充分发挥农药分子活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对施药者有毒性、使用溶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及对哺乳动物产生不良影响等诸多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去幵发新的替代剂型。微胶囊剂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提高制剂的稳定性,遮蔽农药异味,缓释延长制剂有效期。微胶囊悬浮剂是缓释剂的一种,微胶囊悬浮剂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农药新剂型,虽然目前在农药制剂市场中微胶囊悬浮剂所占份额较小而且不是农药主要剂型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极具潜力的优点和功能,己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未来农药制剂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澳大利亚、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先正达、陶氏益农和孟山都的一些微胶囊产品己有一定的应用。中国微胶囊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起步较晚,对制剂方法、生产方法、质量检测和释放机理等还处于不成熟研究阶段,还不能够深刻的了解缓释剂的各项技术和应用。特别是大量生产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去解决,还无法做到全面推广应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一种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对于农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包括该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成分配比(质量百分比)为:

所述该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按以下方法进行合成制造:

步骤1、将定量的嘧菌酯和氰霜唑原药和溶剂加入油相釜,搅拌30分钟,撹拌分散成澄清透明液体,形成油相,得到物质一号;

步骤2、将定量的去离子水、乳化剂,分散剂加入到水相调制釜,同时边加边开始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30分钟,形成水相,得到溶液一号;

步骤3、将定量的脲醛树脂、黄原胶和其它助剂和适量去离子水加入高速均质釜,边加边开始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30分钟,得到物质二号;

步骤4、将物质一号经过电子称量选取适当的重量,倾入到步骤3内的髙速均质釜中,同时启动高速均质釜使其运转,得到混合物一号;

步骤5、将溶液一号添加到步骤4内的高速均质釜与混合物一号进行混合,当溶液一号全部流入到高速均质釜之后,保持继续髙速均质,如此同时开启管线式高速均质机,保持高速均质机和管线式高速均质机同时运行60分钟,达到均匀为止得到混合物二号;

步骤6、将步骤5中的高速均质釜内以一定的速度缓慢滴加催化剂,继续搅拌,打开高速均质釜上的热循环水阀门,通热循环水以保证温度稳定到一定值,保温并搅拌,保温反应1小时后去加热冷却,加增稠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消泡剂和防冻剂等并补加去离子水搅拌分散均匀,调ph值为6-7,得到成品一号,取样分析。

所述嘧菌酯原药(96%)的质量百分比为19.4%,所述氰霜唑原药(95%)的质量百分比为7.8%,所述脲醛树脂(固含量50%)的质量百分比为8%,所述黄原胶(食品级)的质量百分比为5%,所述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5%,所述乳化剂(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的质量百分比为5%,所述分散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的质量百分比为4%,所述防冻剂(乙二醇)的质量百分比为4.5%,所述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2%,所述去离子水的质量百分比为31.1%。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一药治多病,减少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抗病性,提高抗逆力,延缓衰老,持效期长,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包括该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成分配比(质量百分比)为:

所述该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按以下方法进行合成制造:

步骤1、将定量的嘧菌酯和氰霜唑原药和溶剂加入油相釜,搅拌30分钟,撹拌分散成澄清透明液体,形成油相,得到物质一号;

步骤2、将定量的去离子水、乳化剂,分散剂加入到水相调制釜,同时边加边开始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30分钟,形成水相,得到溶液一号;

步骤3、将定量的脲醛树脂、黄原胶和其它助剂和适量去离子水加入高速均质釜,边加边开始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30分钟,得到物质二号;

步骤4、将物质一号经过电子称量选取适当的重量,倾入到步骤3内的髙速均质釜中,同时启动高速均质釜使其运转,得到混合物一号;

步骤5、将溶液一号添加到步骤4内的高速均质釜与混合物一号进行混合,当溶液一号全部流入到高速均质釜之后,保持继续髙速均质,如此同时开启管线式高速均质机,保持高速均质机和管线式高速均质机同时运行60分钟,达到均匀为止得到混合物二号;

步骤6、将步骤5中的高速均质釜内以一定的速度缓慢滴加催化剂,继续搅拌,打开高速均质釜上的热循环水阀门,通热循环水以保证温度稳定到一定值,保温并搅拌,保温反应1小时后去加热冷却,加增稠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消泡剂和防冻剂等并补加去离子水搅拌分散均匀,调ph值为6-7,得到成品一号,取样分析。

所述嘧菌酯原药(96%)的质量百分比为19.4%,所述氰霜唑原药(95%)的质量百分比为7.8%,所述脲醛树脂(固含量50%)的质量百分比为8%,所述黄原胶(食品级)的质量百分比为5%,所述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5%,所述乳化剂(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的质量百分比为5%,所述分散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的质量百分比为4%,所述防冻剂(乙二醇)的质量百分比为4.5%,所述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2%,所述去离子水的质量百分比为31.1%。

在本实施方案中,农药微胶囊缓释剂近几年来是绿色农药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农药剂型。微胶囊剂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提高制剂的稳定性,遮蔽农药异味,缓释延长制剂有效期。微胶囊悬浮剂是缓释剂的一种,微胶囊悬浮剂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且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农药新剂型,虽然目前在农药制剂市场中微胶囊悬浮剂所占份额较小而且不是农药主要剂型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极具潜力的优点和功能,己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未来农药制剂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常传统剂型相比,微胶囊剂有以下优点:①可以使活性物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髙利用率,减少施用量,提高了作用效果;②减少活性物质的挥发、降解等损失,进而减少对环境或生物体的污染和毒性;③提高了活性物质的物化稳定性,易于保存和运输。目前微胶囊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主要是微囊悬浮剂(或称为微胶囊悬浮剂)的形式。农药微胶囊悬浮剂是指利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形成壳结构的微小容器,将农药包覆其中,并悬浮在水中的农药剂型。微胶囊悬浮剂是以水作为基质的非均相体系,活性成分包含在分散的油相之中。微胶囊剂(mc)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法将作为囊心的固体、液体活性物质包裹在其中,形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囊膜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在连续相的水中,微胶囊剂可均匀的分散在其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微胶囊悬浮剂由连续相水、助剂和非连续相微胶囊两部分组成。微胶囊包括囊壳和囊芯两部分,囊芯是农药有效成分及溶剂,被包裹在囊壳中,囊壳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其外形呈球形、橄榄球形、谷粒或其他形状。在农药领域,农药微胶囊剂己成为农药新剂型的一个发展方向。

下面对两个原药组分做一下介绍:

嘧菌酯

化学名称:(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英文名称:azoxystrobin

cas号:131860-33-8

分子式:c22h17n3o5

分子量:403.4

物化性质:

相对密度:1.34g/cm3

溶解性:6mg/lat20℃

蒸汽压:1.1×10-7mpa(20℃)

纯品为浅棕色结晶固体

可溶性:微溶于己烷、正辛醇,溶于甲醇、甲苯、丙酮,易溶于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

沸点:581.3℃

毒性:嘧菌酯为低毒农药,对人、畜及非靶生物安全、无害、无残留,大鼠急性经口:>5000mg/kg;急性经皮:>4000mg/kg。在土壤、水、空气中通过光和微生物能迅速降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对环境无污染。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由捷利康公司的科研人员于1992年发现,1996年以amistar商品名在欧洲首先开发。目前,该产品已在世界85个国家的80多种作物上登记。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层移和内吸作用。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且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是当前最优秀的杀菌剂之一。

氰霜唑

中国名称:氰霜唑

英文名称:cyazofamid

分子量:324.79

cas号:120116-88-3

分子式:c13h13cln4o2s

毒性:大鼠经口ld50>5000mg/kg;经皮ld50>5000mg/kg。属低毒农药。

物化性质:浅黄色无味粉状固体

熔点:152.7℃

闪点:255.109℃

蒸气压:<1.33×10-5pa

20℃时在水中溶解度为0.121μg/ml(ph=5),分配系数为3.2(25℃)。

氰霜唑属磺胺咪唑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真菌如疫霉菌、霜霉菌、假霜霉菌、腐霉菌以及根肿菌纲的芸苔根肿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是阻断卵菌纲病菌体内线粒体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电子传递来干扰能量的供应,其结合部位为酶的q1中心,与其他杀菌剂无交叉抗性。其对病原菌的高选择活性可能是由于靶标酶对药剂的敏感程度差异造成的。田间应用对晚疫病和霜霉病有极高的防治效果,使用剂量比其他杀菌剂低2~38倍,如以50~100mg/l的浓度处理马铃薯晚疫病有突出的防治效果,且用药期灵活、持效期长。用同样浓度处理葡萄、黄瓜、甜瓜的霜霉病,也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该药剂能延长作物生长时间,并使增产增收。用于番茄有提高品质的作用。使用次数不超过4次,使用方法为叶面喷雾。在高出实际用量4倍的处理浓度下,未见药害报道。氰霜唑是一种新型低毒杀菌剂,具有很好的保护活性和一定的内吸治疗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使用安全、方便。该药属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病菌代谢过程中细胞色素bcl中的qi,而导致病菌死亡,不同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对卵菌的所有生长阶段均有作用,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或敏感的病菌均有活性。氰霜唑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类病害,如霜霉病、霜疫霉病、疫病、晚疫病等;可适用于马铃薯、番茄、辣椒、黄瓜、甜瓜、白菜、莴苣、洋葱、葡萄、荔枝等多种植物。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由嘧菌酯、氰霜唑复配而成。是高效、广谱、內吸兼具的复合杀菌剂,根据农药合理复配等效原则和不同复配比例进行生物测定结果,选择嘧菌酯和氰霜唑进行复配。嘧菌酯和氰霜唑对菌害的作用机理不同,再加上两者之间的复配具有非常高的增效作用,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杀菌剂二元组合。嘧菌酯和氰霜唑组合成的杀菌剂,达到优势互补,提高药效、降低成本、延缓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作用。我们研制的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功能特点:1、杀菌谱广:一药治多病,减少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2、增加抗病性:少生病,长势旺,早生快发,提早上市;3、提高抗逆力:气候不良也高产;4、延缓衰老:拉长收获期,增加总产量,提高总收益;5、持效期长:特效期30天以上,减少用药次数,蔬菜农业残留;6、高效安全:内吸强渗透效果明显,低毒安全无公害。农药在世界农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世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据相关人员统计分析,世界农作物生产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分别为10%、14%和11%。但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可减少15%一2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每年我国通过使用农药可以挽回农作物损失约200-300亿kg,减少经济损失约600亿元人民币,在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中,由于温室效应世界气候不断恶劣,导致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数量却在持续上升,为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界面临的最重要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农、林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品种主要有杀虫剂100多种、杀菌剂50多种、除草剂80多种、杀线虫剂20多种和30多种其它化合物及其制剂。现在农作物抗性品种不断增加,耕作和栽培管理条件都得到改善,加上物理和生物技术在农林业生产上的有效利用,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在农药的应用和推广中,杀菌剂在世界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优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农药安全性规定的日益严格,进一步促使农药沿着高效超高效、低毒安全、生物合理性的方向发展。无疑也会造成新农药筛选成功率明显下降并致使其研究开发过程更具有周期长、投资巨大、风险高的特点。因此,世界各国在加强新农药研究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农药剂型的研究开发,加强剂型的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新农药筛选、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率,从而可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通过农药新剂型的成功开发,赋予药剂新的功能和新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效力;或者通过剂型改造,弥补药剂本身不足,改善药剂理化稳定性,提高其使用效能,扩大应用范围,节省用药、降低成本、减少劳动强度,也可使高毒农药低毒化,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延长老品种的生命周期。由此可见,农药剂型的研究开发和新制剂的产业化对于促进农药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全世界对植物有害的病原微生物(真菌、强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病毒、藻类等)有8万种以上。植物病害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世界的农作物由此平均每年减少产量约500mt。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因某种植物病害流行而造成严重饥荒,甚至大量人口饿死的灾祸。使用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按中国农药毒性规定,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低毒性农药,对无致病性的微生物和温血动物低毒、安全,属于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使用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不仅作物抗菌害强,而且植株健壮。它不仅控制当时的菌害,对成长期的秧苗菌病病也有帮助。从长远来看,杀菌型微胶囊悬浮剂的研制开发应向非杀生性新化合物及生物型化合物发展,减少动物的毒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解决病害的抗药性问题,朝着高效、广谱、低毒和安全的新型农药方向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新型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具有如下特点:(1)高效:理想的杀菌型微胶囊悬浮剂应该具有活性高、用量低的特点;(2)广谱:对各种类型的害菌都有效;(3)专门性:只对有害菌类具有专门的杀灭作用,而对非靶标生物负面影响很小;(4)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与现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有害菌也不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等。本发明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正是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抢占市场,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新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畜、鱼及环境安全性的关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农药行业加工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新剂型,以解决过去加工剂型存在的各种缺点。农药新剂型正朝着水性、粒状、缓释、多功能、省力化和环境相容的方向发展。微胶囊由于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延长药效、降低成本。释放等优越性,是急待开发的农药新剂型。农药微胶囊剂就是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固体、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囊壁材料中形成微胶囊的囊状制剂。由于微胶囊制剂中农药活性成分被包覆在密闭或半透性的壁膜中,因此微胶囊化的农药制剂与常规农药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降低了农药对人、畜的毒性和刺激性,扩大了农药的使用范围。(2)囊膜具有控制农药有效成分释放的功能,大大延长了相同剂量农药的持效期,节约药剂的消耗量。(3)降低农药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4)提高农药的稳定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如光照、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及其它化学物质)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氧化、降解。国内外各大公司都在致力于农药微胶囊制剂的开发和研制,农药微胶囊制剂将在农药制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对农业生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未来杀菌剂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目前国外杀菌剂发展较快,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外公司看好我国市场,纷纷将产品打入我国市场。2017年3月6日通过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查新,结论为:综上所述,国内未见与该查新项目上述技术特征相符的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剂的文献报道。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产品低毒高效、环保、安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按我国农药分级标准,属低毒农药。动物试验未发现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对人畜安全。原料全部国产化。本产品使用。大幅度减少农药的用量并延长药效,从而节省了农药的费用,保护环境。产品制备过程中,无三废排放,是一条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近几年经过农药制型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微胶囊缓释剂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力推动农药水基化、缓释化、环保化的发展,增加了农药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减少浪费,减少可湿性粉剂、乳油等传统剂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为食品安全做出贡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药污染环境、毒害益虫、残留高等问题更加关注,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是势在必行,开发绿色环保新剂型是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微胶囊缓释剂己经成为目前农药研发的热门课题,也是农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新亮点。1、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中试采取的是我所自行开发的新工艺,进行了很多配方筛选,选取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以嘧菌酯和氰霜唑为囊芯的微胶囊悬浮剂制备。在大量小试的基础上,准备进行中试规模生产工艺试验,进行年产量30吨的中试装备设计、选型。2、进行“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中试水平制备工艺研究、制备中各种物料的配比、各种助剂用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并结合生产和实际需求进行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试生产工艺研究。3、进一步优化制备“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各步工艺操作条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指标: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嘧菌酯含量:18.6%、氰霜唑含量:7.4%、成囊率≥95%、悬浮率:≥95%、ph值:6.0—7.0、低温稳定性合格、热储稳定性合格。热储稳定性试验:将适量的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储存到密闭试管中,54±2℃条件下密封储存14天后,热储分解率小于4%,悬浮率在90%以上。冷储稳定性试验:将适量的26%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储存到密闭试管中,0±2℃条件下密封储存7天后,冷储分解率小于3%,悬浮率在90%以上。有效成分总含量分析测定:称取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0.1克,(精确0.0002克)至的试样,置于100ml锥形瓶中,用三氯甲烷溶解,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破囊。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三氣甲烷稀释至刻度,摇勾。用移液管准确移取5ml该溶液,置于另一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并摇匀,再用有机滤膜过滤,滤液待测。游离含量的测定:称取约含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0.1克,(精确0.0002克)的试样,置于100ml烧杯中,用20ml50%的乙二醇水溶液与样品充分混合,后将混合液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50%的乙二醇水溶液稀释至刻度。用移液管准确移取5ml该溶液,置于另一只容量瓶中,用的50%乙二醇水溶液稀释至刻度并摇匀,迅速用有机滤膜过滤,滤液待测。成囊率是评价农药微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嘧菌酯·氰霜唑微胶囊悬浮剂的特点,建立了成囊率的测定方法。结合囊皮和农药有效成分的特点,选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特殊溶剂。该溶剂既不破坏囊皮,又不影响囊内有效成分,且能溶解游离的有效成分。经玻璃纤维过滤,将微囊完全分离出来,可测出囊内有效成分含量。另外,选用乙酸乙酯作溶剂,经强超声破囊后,可测出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工业化生产质量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