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87972发布日期:2019-04-23 20:08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石蛙又叫石鸡,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是一种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质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试验表明,石蛙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含量较高,脯氨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故石蛙被告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石蛙池的修建:养殖场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建在室内或室外均可,但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每个蛙池能单独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蛙池分为四种类型,各类蛙池池形均为长方形,池底倾斜角度为5~7度,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物台,池上口设网盖,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部,靠近网盖的下方;

(2)种蛙的选择:雌蛙选择腿短粗、腹鼓、皮光亮,性成熟的3~4龄蛙,体重为250~350克;雄蛙选择健壮、善跳、皮光腿壮的3~4龄蛙,体重为300~350克;

(3)配种和产卵:石蛙在4月份,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只;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不能搅动;

(4)人工孵化: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的要求;

(5)蝌蚪饲养管理:石蛙卵经人工孵化17~19天即孵出蝌蚪,小蝌蚪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在变态期会变成幼蛙;

(6)幼蛙的饲养管理: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1cm,体重在3~5克;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每日投饵按体重的7~9%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0~25cm,采取活水饲养;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掌握在200~350只/平方米;

(7)成蛙的饲养管理:成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5~17cm,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而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0~25cm,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8)石蛙的安全越冬: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20~25cm,不淹没洞穴,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9)蛙病防治:蝌蚪时期要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预防发生车轮虫病、气泡病、水霉病、出血病;幼蛙及成蛙时期要注意蛙池经常消毒,预防红腿病、胃肠炎病、烂皮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石蛙养殖方法,不仅使石蛙的孵化率达96%以上,而且成品石蛙的腿特别粗壮,肉质鲜美,在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石蛙池的修建:养殖场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建在室内或室外均可,但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每个蛙池能单独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蛙池分为四种类型,各类蛙池池形均为长方形,池底倾斜角度为5度,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物台,池上口设网盖,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部,靠近网盖的下方;

(2)种蛙的选择:雌蛙选择腿短粗、腹鼓、皮光亮,性成熟的3龄蛙,体重为250克;雄蛙选择健壮、善跳、皮光腿壮的3龄蛙,体重为300克;

(3)配种和产卵:石蛙在4月份,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只;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不能搅动;

(4)人工孵化: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的要求;

(5)蝌蚪饲养管理:石蛙卵经人工孵化17天即孵出蝌蚪,小蝌蚪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在变态期会变成幼蛙;

(6)幼蛙的饲养管理: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1cm,体重在3克;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每日投饵按体重的7%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0cm,采取活水饲养;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掌握在200只/平方米;

(7)成蛙的饲养管理:成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5cm,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而定,20℃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0cm,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8)石蛙的安全越冬: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20cm,不淹没洞穴,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9)蛙病防治:蝌蚪时期要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预防发生车轮虫病、气泡病、水霉病、出血病;幼蛙及成蛙时期要注意蛙池经常消毒,预防红腿病、胃肠炎病、烂皮病。

实施例2

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石蛙池的修建:养殖场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建在室内或室外均可,但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每个蛙池能单独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蛙池分为四种类型,各类蛙池池形均为长方形,池底倾斜角度为7度,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物台,池上口设网盖,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部,靠近网盖的下方;

(2)种蛙的选择:雌蛙选择腿短粗、腹鼓、皮光亮,性成熟的4龄蛙,体重为350克;雄蛙选择健壮、善跳、皮光腿壮的4龄蛙,体重为350克;

(3)配种和产卵:石蛙在4月份,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不能搅动;

(4)人工孵化: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8℃,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的要求;

(5)蝌蚪饲养管理:石蛙卵经人工孵化19天即孵出蝌蚪,小蝌蚪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在变态期会变成幼蛙;

(6)幼蛙的饲养管理: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1cm,体重在5克;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每日投饵按体重的9%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5cm,采取活水饲养;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掌握在350只/平方米;

(7)成蛙的饲养管理:成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7cm,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而定,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5cm,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8)石蛙的安全越冬: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25cm,不淹没洞穴,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9)蛙病防治:蝌蚪时期要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预防发生车轮虫病、气泡病、水霉病、出血病;幼蛙及成蛙时期要注意蛙池经常消毒,预防红腿病、胃肠炎病、烂皮病。

实施例3

一种石蛙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石蛙池的修建:养殖场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建在室内或室外均可,但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每个蛙池能单独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蛙池分为四种类型,各类蛙池池形均为长方形,池底倾斜角度为6度,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物台,池上口设网盖,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部,靠近网盖的下方;

(2)种蛙的选择:雌蛙选择腿短粗、腹鼓、皮光亮,性成熟的3龄蛙,体重为300克;雄蛙选择健壮、善跳、皮光腿壮的4龄蛙,体重为330克;

(3)配种和产卵:石蛙在4月份,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只;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不能搅动;

(4)人工孵化: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5℃,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的要求;

(5)蝌蚪饲养管理:石蛙卵经人工孵化18天即孵出蝌蚪,小蝌蚪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在变态期会变成幼蛙;

(6)幼蛙的饲养管理: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1cm,体重在4克;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每日投饵按体重的8%进行投喂;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3℃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3cm,采取活水饲养;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掌握在300只/平方米;

(7)成蛙的饲养管理:成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6cm,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而定,23℃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23cm,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8)石蛙的安全越冬: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23cm,不淹没洞穴,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9)蛙病防治:蝌蚪时期要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预防发生车轮虫病、气泡病、水霉病、出血病;幼蛙及成蛙时期要注意蛙池经常消毒,预防红腿病、胃肠炎病、烂皮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