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66910发布日期:2018-07-20 07:11阅读:15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黑木耳,真菌的一种。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养丰富。被现代营养学家盛赞为“素中之荤”。黑木耳不但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很多药用功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

目前,人工培植黑木耳主要是从段木培植黑木耳逐步发展到以小袋料栽培。

总之,不论是采用那种方法,传统的黑木耳生产方法既毁掉了大量森林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产量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全新的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具体包括:选择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以麸皮、玉米粉、黄豆粉为辅料制备栽培基质,将原料基质装袋后进行灭菌、接种、培菌而得出耳菌袋。在栽培场地制作若干条15厘米宽、15~20厘米高、长与场地相符的栽培埂,接着将划口后的菌袋平放于栽培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依次摆放6~8层;最后按照常规方法管理至出耳。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技术方案中包括如下步骤:

1、场地选择:选择临近水源、通风好、远离污染源的场地作为栽培场地。

2、场地整理:在栽培场地制作若干条15厘米宽、15~20厘米高、长与场地相符的栽培埂,栽培埂之间间距80厘米,如在硬化的地面,可按上述距离铺一层砖即可。

3、原料组成及配比:玉米芯76%、麸皮12%、玉米粉6%、黄豆粉3%、生石灰粉2%、石膏粉1%。

4、拌料: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而得混合物料,然后再拌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料的水分含量调整到55~60%。

5、装袋:选择22×38×o.04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筒作为栽培黑木耳的菌袋,然后将混合物料分装于菌袋中,装料时要装满、装紧、装实。

6、灭菌:按照常规方法将菌袋进行消毒灭菌。

7、接种:在无菌环境下将木耳菌种分别接入菌袋的两头。

8、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到干净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培养过程中药保持室内温度在25~28℃,空气湿度在70%以下,经过40~50天的培养,菌丝发满袋后可转入出耳管理。

9、菌袋开口: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将菌袋表面进行檫拭,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在两端分别划开4~6个“v”形口,口的上部直径为2厘米。

10、菌袋摆放:划口后将菌袋平放于栽培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硬化地面可不填土,而填土的要在袋的上部也加上2~3厘米厚的土层,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不填土的要在第一层袋上摆上2根直径2~3厘米的小竹杆,然后放第二层菌袋;按此方法依次摆放6~8层。

11、出耳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至出耳乃至整个出耳过程结束。

本发明既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提出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其构思新颖,工艺方法措施独特,容易实施。

2、通过实施本发明,所应用的主要原料——玉米芯,其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原料容易组织,使用成本低。

3、传统的黑木耳生产方法既毁掉了大量森林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产量低、成本高,而且生物转化率低。通过实施本发明,选择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以麸皮、玉米粉、黄豆粉为辅料制备栽培基质,而没有应用到一点木材,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非常重大。而且本发明组料时,其配比科学合理,营养丰富,生物转化率高。

4、传统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方法都是应用小袋作为菌袋,在装料、灭菌、接种环节中工序十分繁琐、劳动强度大等弊端。通过实施本发明,应用大规格聚乙烯筒作为栽培黑木耳的菌袋,所以在装料、灭菌、接种环节中省工、省时。

5、通过实施本发明,菌袋培菌时比传统发菌缩短10~15天,黑木耳袋料栽培的投入产出比例达到1∶2~1∶5的高效益,黑木耳从接种到采收结束只需要3个月。

6、实施本发明,非常适合黑木耳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值得大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说明。

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场地选择:选择临近水源、通风好、远离污染源的场地作为栽培场地。

2、场地整理:在栽培场地制作若干条15厘米宽、15~20厘米高、长与场地相符的栽培埂,栽培埂之间间距80厘米,如在硬化的地面,可按上述距离铺一层砖即可。

3、原料组成及配比:玉米芯76%、麸皮12%、玉米粉6%、黄豆粉3%、生石灰粉2%、石膏粉1%。

4、拌料: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而得混合物料,然后再拌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料的水分含量调整到55~60%。

5、装袋:选择22×38×o.04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筒作为栽培黑木耳的菌袋,然后将混合物料分装于菌袋中,装料时要装满、装紧、装实。

6、灭菌:按照常规方法将菌袋进行消毒灭菌。

7、接种:在无菌环境下将木耳菌种分别接入菌袋的两头。

8、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到干净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培养过程中药保持室内温度在25~28℃,空气湿度在70%以下,经过40~50天的培养,菌丝发满袋后可转入出耳管理。

9、菌袋开口: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将菌袋表面进行檫拭,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在两端分别划开4~6个“v”形口,口的上部直径为2厘米。

10、菌袋摆放:划口后将菌袋平放于栽培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硬化地面可不填土,而填土的要在袋的上部也加上2~3厘米厚的土层,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不填土的要在第一层袋上摆上2根直径2~3厘米的小竹杆,然后放第二层菌袋;按此方法依次摆放6~8层。

11、出耳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至出耳乃至整个出耳过程结束。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方法。是选择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以麸皮、玉米粉等为辅料制备栽培基质,将基质装袋后进行灭菌、接种、培菌而得出耳菌袋。在栽培场地制作若干条15厘米宽、15~20厘米高、长与场地相符的栽培埂,接着将划口后的菌袋平放于栽培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依次摆放6~8层;最后按照常规方法管理至出耳。传统的黑木耳生产方法既毁掉了大量森林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生物转化率低。通过实施本发明,抛开木材原料而选择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制备栽培基质,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非常重大,同时组料配比科学合理,营养丰富,生物转化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何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何翔
技术研发日:2017.10.24
技术公布日:2018.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