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958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又称鳅、鳅鱼,属鱼纲、鲤形目、鲤亚目、鳅科、鳅亚科、泥鳅属。泥鳅是温水性鱼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

泥鳅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自然界中捕捉,很少进行人工养殖。但由于它具有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快、饵料杂且易得的优势,因此从养殖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产的鱼类。

泥鳅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这些年由于过度捕捞,特别是电捕泥鳅的泛滥,加上农田中大量施用对泥鳅有害的农药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天然水域和水田中的泥鳅资源逐年锐减,人工养殖泥鳅随之出现。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被国内外多家水产科研单位和水产工作者不断改进,目前最主要的方法是采用小泥鳅育苗池集中饲养,待鳅苗长至一定长度后,投入成鳅池饲养,但此方法培育的鳅苗,存活率只有5%-10%,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而且泥鳅只能在春季繁殖,在秋季不能自然繁殖,限制了泥鳅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而且鱼类养殖过程中,人们长期使用各种化学制剂。这些化学试剂容易使水体污染,干扰鱼类的正常生长,鱼体上还会有化学残留,人类食用后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解决泥鳅存活率低,避免泥鳅体内存在化学残留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养殖池:养殖池深1.5-2m,面积为300-400㎡,养殖池底挖泥沟,泥沟深30-50cm,泥沟间的间距为30-40cm,光线充足,四周敞亮;

b、选择泥鳅苗:选择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长为5-8cm的泥鳅苗;

c、放泥鳅苗:按照45-55尾/㎡投放;

d、每天分别再8点、12点、16点投喂饲料;

e、根据温度调节水位:温度在30℃以上,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3-1.7m;温度在7℃以下,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0.5-0.8m;温度在8-29℃,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1.5m;

f、泥鳅体长16cm以上时,进行捕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养殖的泥鳅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且泥鳅健康,泥鳅体内无化学残留,提高了泥鳅的产量和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步骤a包括:将养殖池的水抽出部分,保持养殖池中的水位为10-20cm,在养殖池中撒生石灰;一个月后再挖泥沟,并向养殖池中注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对养殖池的消毒,使得泥鳅生长健康,无病害。

进一步,每平方米撒一斤的生石灰。

进一步,养殖期间每隔六天换水0.1-0.3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水质量。

进一步,投喂饲料包括鱼虾、麸皮、青饲料、鱼粉和蚌肉。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泥鳅生长,使得泥鳅长得肥美。

进一步,养殖池壁四周设有纱网。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止泥鳅跑出养殖池,避免产量的减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养殖池:养殖池深1.5-2m,面积为300-400㎡,养殖池底挖泥沟,泥沟深30-50cm,泥沟间的间距为30-40cm,光线充足,四周敞亮;

b、选择泥鳅苗:选择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长为5-8cm的泥鳅苗;

c、放泥鳅苗:按照45-55尾/㎡投放;

d、每天分别再8点、12点、16点投喂饲料;

e、根据温度调节水位:温度在30℃以上,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3-1.7m;温度在7℃以下,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0.5-0.8m;温度在8-29℃,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1.5m;

f、泥鳅体长16cm以上时,进行捕捞。

在步骤c后的养殖期间每隔六天换水0.1-0.3m。

实施例二:

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养殖池:养殖池深1.5m,面积为300㎡,养殖池底挖泥沟,泥沟深30cm,泥沟间的间距为30cm,光线充足,四周敞亮;

b、选择泥鳅苗:选择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长为5cm的泥鳅苗;

c、放泥鳅苗:按照45尾/㎡投放;

d、每天分别再8点、12点、16点投喂饲料;

e、根据温度调节水位:温度在30℃以上,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3m;温度在7℃以下,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0.5m;温度在8-29℃,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m;

f、泥鳅体长16cm以上时,进行捕捞。

实施例三:

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养殖池:养殖池深2m,面积为400㎡,将养殖池的水抽出部分,保持养殖池中的水位为10-20cm,在养殖池中撒生石灰,每平方米撒一斤的生石灰;一个月后再挖泥沟,泥沟深50cm,泥沟间的间距为40cm,并向养殖池中注水,所选养殖池的地方光线充足,四周敞亮,无较大建筑物;养殖池壁四周设有纱网;防止泥鳅跑出养殖池,避免产量的减少;

b、选择泥鳅苗:选择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长为7cm的泥鳅苗;

c、放泥鳅苗:按照55尾/㎡投放;

d、每天分别再8点、12点、16点投喂饲料,投喂饲料包括鱼虾、麸皮、青饲料、鱼粉和蚌肉;有利于泥鳅生长,使得泥鳅长得肥美;

e、根据温度调节水位:温度在30℃以上,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3-1.7m;温度在7℃以下,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0.5-0.8m;温度在8-29℃,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1.5m;

f、泥鳅体长16cm以上时,进行捕捞。

在步骤c后的养殖期间每隔六天换水0.3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养殖的泥鳅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经过8-10个月的饲养,可以达到亩产值为800-1000斤,且泥鳅健康,泥鳅体内无化学残留,提高了泥鳅的产量和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养殖池:养殖池深1.5‑2m,面积为300‑400㎡,养殖池底挖泥沟,泥沟深30‑50cm,泥沟间的间距为30‑40cm;B、选择泥鳅苗:选择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体长为5‑8cm的泥鳅苗;C、放泥鳅苗:按照45‑55尾/㎡投放;D、每天分别再8点、12点、16点投喂饲料;E、根据温度调节水位:温度在30℃以上,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3‑1.7m;温度在7℃以下,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0.5‑0.8m;温度在8‑29℃,将养殖池的水位调至1‑1.5m;F、泥鳅体长16cm以上时,进行捕捞;本发明养殖的泥鳅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且泥鳅健康,泥鳅体内无化学残留,提高了泥鳅的产量和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蒋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桂林市味美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27
技术公布日:2018.0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