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规格砗磲幼贝底播增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9550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繁育增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规格砗磲幼贝底播增殖方法。



背景技术:

砗磲,是一类热带海洋经济贝类,在我国南海主要分布着7种砗磲,分别为库氏砗磲tridacnagigas、无鳞砗磲tridacnaderasa、鳞砗磲tridacnasquamosa、长牡蛎tridacnamaxima、诺瓦砗磲tridacnanova、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及砗蚝hippopushippopus。由于砗磲贝壳可用于制作工艺品,价值较高,市场较好;肉可食用,具有滋阴壮阳之功效。

众所周知是库氏砗磲,又称大砗磲,贝壳可以生长至2米,但是不是每种砗磲均具有硕大贝壳,无鳞砗磲最大个体壳长可达60cm,鳞砗磲最大壳长达40cm,长砗磲和诺瓦砗磲最大壳长达30cm,而番红砗磲最大壳长仅为15cm。其中,最大的库氏砗磲可达500-600kg,而最大的番红砗磲不足0.2kg。那么,如何对各种大小不一的砗磲贝类进行底播增殖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规格砗磲幼贝底播增殖方法,该方法首次将5-10mm的砗磲幼贝底播至海底,大大减小了砗磲底播增殖规格,提高了底播增殖效率,实现了多种砗磲资源共同修复,也为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良性健康发展、造礁护礁等提供了技术保障。本发明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

本发明人在成功培育出80多万砗磲苗种同时,尝试了多种砗磲人工底播增殖模式,最终摸索出一种小规格砗磲贝苗底播增殖方法,有效的实现砗磲增殖的目的,这为我国南海砗磲人工养殖、增殖放流、资源修复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本发明的小规格砗磲幼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底播海域选择:选择离岸型海岛或者岛礁最低潮以下8m以内水深的海浪较小区域,要求位于砗磲适宜生长分布区域;该海域具有活体珊瑚,底质以珊瑚石或者礁石为主,且常年海水盐度在30ppt以上,ph在8.0以上,透明在15m以上;

b、苗种固着:根据砗磲幼贝生物学特征,在砗磲幼贝壳长达到1-2mm时,将其植入在附着基上,经过3-5个月的人工饲养,附着基上幼贝生长至5-10mm,且已经牢牢的固着在附着基上,此时的幼贝完成了附着基固着过程;

c、苗种运输:将附着基连同固着的砗磲贝苗一起转入透明材质塑料箱中,加入海水,单层放置,箱中海水深度为淹没附着基至高于附着基3-5cm为宜;确保砗磲贝苗一直浸泡在海水中,而且白天可以接收到阳光,将一箱箱砗磲贝苗搬运至船上,运输到底播海域的底播增殖区,整个运输时间不超过3d;

d、底播放养:到达底播增殖区域后,先涮涮每个带苗附着基,如果有砗磲贝苗掉下来的,将其回收,进行二次固着,之后潜水将带砗磲贝苗的附着基放置于珊瑚礁中,2-3min后,幼贝打开双壳,伸展出外套膜;水深要求在8m以内,确保砗磲贝苗可以接受到光照;同时用铁丝网罩将带砗磲贝苗的附着基罩住,防止敌害生物对小规格贝苗造成伤害;

e、护养管理:为了确保小规格砗磲贝苗健康成长,每1-2周潜水一次,潜水检查砗磲贝苗生长存活情况,如若发现个别掉下来的苗种,将其回收,如果发现铁丝网罩发生移动或者侧翻,将其重新固定好,确保保护功能,经过一年的护养,幼贝壳长可以到3-12cm,贝壳变得坚硬,且可以很敏感的感应外界刺激和敌害袭击,为了让其自由生长,拆掉铁丝网罩,幼贝继续生长,若干年后,成长为成体。

所述的砗磲适宜生长分布区域为我国北纬18度以南。

所述的砗磲可以为库氏砗磲tridacnagigas、无鳞砗磲tridacnaderasa、鳞砗磲tridacnasquamosa、长牡蛎tridacnamaxima、诺瓦砗磲tridacnanova、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及砗蚝hippopushippopus。

本发明不同于对比文件cn103238542a(李育培、卢传安,一种砗磲贝的底播增殖方法),本发明与对比文件存在主要差别如下:①发明目的不同:对比文件主要针对的野生成体砗磲进行底播增殖,最小个体要求0.25kg以上,而本发明的人工砗磲贝苗仅仅为5-10mm,单个个体鲜重在5-10g,仅为对比文件重量的1/50~1/25;②使用原理不同:对比文件利用成体砗磲自身重量沉于海底,让其在底播区重新分泌足丝,重新固着在底质上,而本发明根据砗磲幼贝生物学特征,在其很小的时候将其自发的固着在附着基上,不需要在底播区重新固着,减少死亡率;③使用方法不同:对比文件直接将成体砗磲放置于海底,没有任何防护,任其自生自灭;而本发明利用铁丝网罩进行幼贝防护,防御敌害生物,提高了砗磲贝苗存活率;④放养对象不同:对比文件只能放养0.25kg以上的个体,那么个体最小的番红砗磲不在放养范围内;而本发明可以放养任何一种砗磲,包括番红砗磲;⑤预期效果不同:对比文件底播增殖的成体砗磲,几年时间就会看到显著增效效果;而本发明底播增殖的是小规格砗磲幼贝,需要若干年后达到显著增殖效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规格砗磲幼贝底播增殖方法。它是根据砗磲幼贝生物学特征,发现其在较小的时就具有很强分泌足丝固着自身的能力,通过海域选择、苗种固着、苗种运输、底播放养、护养管理等技术手段,开创了小规格砗磲幼贝的底播养殖方法。本发明首次将5-10mm的砗磲幼贝底播至海底,大大减小了砗磲底播增殖规格,提高了底播增殖效率,实现了多种砗磲资源共同修复,也为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良性健康发展、造礁护礁等提供了技术保障。本发明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a、底播海域选择:选择海南省东部万宁市的离岸型小岛加井岛的背面坡作为底播点,该位置最低潮以下8m以内水深的海浪较小,水质清澈,透明在15m以上,有大量活体珊瑚,底质珊瑚石,且常年海水盐度在30ppt以上,ph在8.0以上;

b、苗种固着:2016年7月初,将壳长为1-2mm的鳞砗磲幼贝放置于事先铺好珊瑚石附着基的养殖缸内,采用微流水+充气模式饲养,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附着基上幼贝生长至6-10mm,且已经牢牢的固着在附着基上;此时的幼贝形态与成体砗磲几乎一模一样,外套膜开始出现花纹,此时的幼贝完成了附着基固着过程;

c、苗种运输:选择30块珊瑚石(步骤b的附有幼贝的珊瑚石),每块珊瑚石上有15-20个幼贝,共计540个幼贝,将其放置于10个透明材质塑料整理箱中,单层放置,之后加海水,淹没附着基并高于附着基最高点5cm,确保苗种完全浸泡在海水中;同时,保证整理箱白天可以接受到阳光,确保幼贝有较高存活率;利用货车运送至加井岛码头,之后搬上快艇,将其运输到加井岛增殖区,整个运输过程不超过5h;

d、底播放养:到达底播增殖区域后,先用海水涮涮30块带苗珊瑚石,有3块珊瑚石共掉下6个苗,其它的27块没有一个幼贝掉下来,将掉下来6个苗回收至养殖区,进行二次固着;之后潜水将30块珊瑚石(带苗)放置于珊瑚礁中,2-3min后,幼贝打开双壳,伸展出外套膜;放养水深控制在6-8m,阳光充足,确保砗磲贝苗可以接受到光照;同时用铁丝网罩罩住带苗的珊瑚石,防止敌害生物对小规格贝苗造成伤害;

e、护养管理:为了确保鳞砗磲贝苗健康成长,每周潜水一次,检查砗磲贝苗生长存活情况;共计发现36个别掉下来的苗种,死亡了21个,将活着的15个个体回收,进行二次固着;发现2块珊瑚石的铁丝网罩发生移动,将其重新固定好,确保保护功能;经过一年的护养,共计获得了356个壳长为5-12cm的鳞砗磲幼贝,累计存活率65.9%,该贝贝壳变得坚硬,外套膜对外界刺激和敌害袭击非常敏感;为了让其自由生长,拆掉铁丝网罩,幼贝继续生长,若干年后,成长为成体。

实施例2:

a、底播海域选择:选择海南省东部万宁市的离岸型小岛加井岛的背面坡作为底播点,该位置最低潮以下8m以内水深的海浪风浪较小,水质清澈,透明在15m以上,有大量活体珊瑚,底质珊瑚石,且常年海水盐度在30ppt以上,ph在8.0以上;

b、苗种固着:2016年7月初,将壳长为1-2mm的长砗磲幼贝放置于事先铺好珊瑚石附着基的养殖缸内,采用微流水+充气模式饲养,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附着基上幼贝生长至6-9mm,且已经牢牢的固着在附着基上;此时的幼贝形态与成体砗磲几乎一模一样,外套膜开始出现花纹,此时的幼贝完成了附着基固着过程;

c、苗种运输:选择20块步骤b附着有幼贝的珊瑚石,每块珊瑚石上有18-20个幼贝,共计380个幼贝,将其放置于5个透明材质塑料整理箱中,单层放置,之后加海水,淹没附着基4cm,确保苗种完全浸泡在海水中;同时,保证整理箱白天可以接受到阳光,确保幼贝有较高存活率;利用货车运送至加井岛码头,之后,搬上快艇,将其运输到加井岛增殖区,整个运输过程不超过5h;

d、底播放养:到达底播增殖区域后,先用海水涮涮20块带苗珊瑚石,有1块珊瑚石掉下1个苗,其它的19块没有一个幼贝掉下来,将掉下来1个苗回收至养殖区,进行二次固着;之后潜水将20块珊瑚石(带苗)放置于珊瑚礁中,2-3min后,幼贝打开双壳,伸展出外套膜;放养水深控制在5-6m,阳光充足,确保砗磲贝苗可以接受到光照;同时用铁丝网罩罩住带苗的珊瑚石,防止敌害生物对小规格贝苗造成伤害;

e、护养管理:为了确保鳞砗磲贝苗健康成长,每周潜水一次,检查砗磲贝苗生长存活情况;共计发现24个别掉下来的苗种,死亡了15个,将活着的9个个体回收,进行二次固着;发现1块珊瑚石的铁丝网罩发生移动,将其重新固定好,确保保护功能;经过一年的护养,共计获得了275个壳长为3-5cm的长砗磲幼贝,累计存活率72.4%,该贝贝壳变得坚硬,外套膜对外界刺激和敌害袭击非常敏感;为了让其自由生长,拆掉铁丝网罩,幼贝继续生长,若干年后,成长为成体。

实施例3:

a、底播海域选择:选择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赤瓜礁作为底播点,其礁中泻湖最低潮以下8m以内水深的海浪较小,水质清澈,透明在15m以上,有大量活体珊瑚,底质珊瑚石,且常年海水盐度在32ppt以上,ph在8.1以上;

b、苗种固着:2016年7月初,将壳长为1-2mm的番红砗磲幼贝放置于事先铺好珊瑚石附着基的养殖缸内,采用微流水+充气模式饲养,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附着基上幼贝生长至5-6mm,且已经牢牢的固着在附着基上;此时的幼贝形态与成体砗磲几乎一模一样,外套膜开始出现花纹,此时的幼贝完成了附着基固着过程;

c、苗种运输:选择30块步骤b的附着有幼贝的珊瑚石,每块珊瑚石上有20-30个幼贝,共计750个幼贝,将其放置于10个透明材质塑料整理箱中,单层放置,之后加海水,淹没附着基3cm,确保苗种完全浸泡在海水中;同时,保证整理箱白天可以接受到阳光,确保幼贝有较高存活率;利用货车运送至潭门港码头,之后,搬上科考船,将其运输到赤瓜礁增殖区,整个运输过程不超过7d;

d、底播放养:到达底播增殖区域后,先用海水涮涮30块带苗珊瑚石,有1块珊瑚石共掉下1个苗,其它的29块没有一个幼贝掉下来,将掉下来1个苗回收至养殖区,进行二次固着;之后潜水将30块珊瑚石(带苗)放置于珊瑚礁中,2-3min后,幼贝打开双壳,伸展出外套膜;放养水深控制在3-5m,阳光充足,确保砗磲贝苗可以接受到光照;同时用铁丝网罩罩住带苗的珊瑚石,防止敌害生物对小规格贝苗造成伤害;

e、护养管理:为了确保番红砗磲贝苗健康成长,每两周潜水一次,检查砗磲贝苗生长存活情况;共计发现18个别掉下来的苗种,死亡了10个,将活着的8个个体回收,进行二次固着;发现3块珊瑚石的铁丝网罩发生移动,将其重新固定好,确保保护功能;经过一年的护养,共计获得了537个壳长为3-5cm的长砗磲幼贝,累计存活率71.6%,该贝贝壳变得坚硬,外套膜对外界刺激和敌害袭击非常敏感;为了让其自由生长,拆掉铁丝网罩,幼贝继续生长,若干年后,成长为成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