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种植用定时浇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7482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苗圃种植用定时浇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苗圃种植领域,具体是指苗圃种植用定时浇灌装置。



背景技术:

种植花草树木是进行绿化、土壤沙漠化治理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城市中种植花草的主要成本之一来自于后期的苗圃维护,而浇水施肥是这一主要成本中的主要方面之一。且下雨天苗圃吸取足量的雨水后,多余的雨水则被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在之后的短时间内,苗圃往往是不需要进行浇水管理的。而连续的无雨天气则经常导致苗圃干旱,这就需要人工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一般是用大型洒水车对苗圃进行洒水操作的,由于洒水车的水量有限,一般不能够使苗圃完全吸足水分,这样的话,过几天又需要进行浇水。周而复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漫灌的方式不但效果差,关键是浪费了大量水资源,特别是当苗圃面积较大时,这种情况更严重。节约用水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观念。在中东一些缺水的国家,已经开始用滴灌来代替传统的“漫灌”方式,不但节省水,而且能持续保持土壤的湿润。滴灌的浇水方式在我国尚没有形成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态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苗圃种植用定时浇灌装置,保证对苗圃及时浇灌的同时,同时实现对水源的充分利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苗圃种植用定时浇灌装置,包括水箱以及多个通过进水管与水箱连通的与雨水斗,在所述水箱底部设有主管,所述主管预埋在土壤层内且通过电磁阀与水箱底部连通,在所述主管上设有多个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端突出于土壤层且向外延伸,在出水管的延伸端上安装有喷头,还包括与电磁阀电连接的plc控制箱,在土壤层内预埋有多个湿度传感器,且多个所述湿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plc控制箱电连接;所述雨水斗包括由防水帆布制成的锥形本体以及多个固定在防水帆布内壁上作为骨架的卡环,在锥形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底板,在底板上开有多个与进水管连通的出水孔,底板的中部设置有气缸,防水罩将所述气缸完全包裹,气缸的输出端活动贯穿防水罩的顶部,且在气缸的输出端上安装有顶杆,且所述顶杆的上端通过两个铁丝与位于最顶层的卡环连接。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对苗圃进行浇灌时的水资源浪费过大的问题,申请人设计出一种自动化浇水装置,不仅能够对苗圃内部的土壤进行定期定量的灌溉,还能收集雨天的雨水作为储备,以方便在干旱天气时对苗圃进行补水处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苗圃灌溉用水的耗费量,缩减苗圃的运行成本;

具体使用时,在降雨量较小的情况下,人工向水箱内补充灌溉用水,而预埋在土壤内部的湿度传感器能对苗圃土壤内的湿度以及水分进行检测,当检测值低于苗圃正常运行的标准值时,湿度传感器将检测结果传送至plc控制箱,plc控制箱对电磁阀下发指令,电磁阀打开,水箱中的灌溉用水在水泵的泵送下分别沿主管传动至各出水管中,而位于出水管上端部的喷头则开始对苗圃进行喷淋,直至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标准相同时,再由plc控制箱控制电磁阀关闭,以实现苗圃用水的量化控制;而在降雨量较多的条件下,苗圃内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要高于标准值,即电磁阀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而分布于苗圃各部的雨水斗可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且雨水斗内的水量沿进水管进入至水箱备用,当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低于标准值时,电磁阀、主管、出水管以及喷头的运行原理与降雨量较小的情况时的运行原理相同,其中,雨水斗的形态并非固定,且在使用时,由锥形本体底部的气缸带动顶杆上移,而位于锥形本体最上端的卡环通过两个铁丝与顶杆连接,且锥形本体采用防水帆布制成,其本身具备较高的柔性,多个卡环作为防水帆布的支撑骨架,气缸输出端上移,多个卡环带动防水帆布进行同步上移,当气缸输出端上移至其极限位置时,防水帆布则形成完整的锥形本体,以方便雨水的快速收集,且收集的雨水沿出水孔快速流入进水管内,而当雨水斗闲置时,气缸输出端下移,带动顶杆下移,多个卡环在失去铁丝的牵引后自动下移,即锥形本体的形态转变为一个板状,进而缩减对苗圃上部空间的占用,保证在最大化程度上收集雨水的同时,确保苗圃内植物的正常生长。

所述水箱的上端局部突出于土壤层。进一步地,水箱一般采用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而水箱的上端局部突出于土壤层后,园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水箱内的实时水位,方便对水箱内水量的及时补充,以确保自动化喷淋灌溉的正常运行。

所述喷头为螺旋喷头。作为优选,选用螺旋喷头,使得在浇灌时向外喷出的水流呈锥形的雾状,不仅增大浇灌面积,同时还能减小水管的铺设量,防止苗圃内的局部渗水过重而导致培育的植物受淹。

所述锥形本体的外径沿所述顶杆的轴向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作为优选,锥形本体的外径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使得雨水斗的收集口面积增大,在单位时间内收集的水量足够多,以补充水箱内灌溉用水的储备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不仅能够对苗圃内部的土壤进行定期定量的灌溉,还能收集雨天的雨水作为储备,以方便在干旱天气时对苗圃进行补水处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苗圃灌溉用水的耗费量,缩减苗圃的运行成本;

2、本发明的当雨水斗闲置时,气缸输出端下移,带动顶杆下移,多个卡环在失去铁丝的牵引后自动下移,即锥形本体的形态转变为一个板状,进而缩减对苗圃上部空间的占用,保证在最大化程度上收集雨水的同时,确保苗圃内植物的正常生长;

3、本发明中的水箱一般采用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而水箱的上端局部突出于土壤层后,园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水箱内的实时水位,方便对水箱内水量的及时补充,以确保自动化喷淋灌溉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雨水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水箱、2-雨水斗、3-电磁阀、4-进水管、5-主管、6-湿度传感器、7-出水管、8-防水帆布、9-卡环、10-防水罩、11-顶杆、12-气缸、13-底板、14-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水箱1以及多个通过进水管4与水箱1连通的与雨水斗2,在所述水箱1底部设有主管5,所述主管5预埋在土壤层内且通过电磁阀3与水箱1底部连通,在所述主管5上设有多个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上端突出于土壤层且向外延伸,在出水管7的延伸端上安装有喷头,还包括与电磁阀3电连接的plc控制箱,在土壤层内预埋有多个湿度传感器6,且多个所述湿度传感器6通过导线与plc控制箱电连接;所述雨水斗2包括由防水帆布8制成的锥形本体以及多个固定在防水帆布8内壁上作为骨架的卡环9,在锥形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底板13,在底板13上开有多个与进水管4连通的出水孔14,底板13的中部设置有气缸12,防水罩10将所述气缸12完全包裹,气缸12的输出端活动贯穿防水罩10的顶部,且在气缸12的输出端上安装有顶杆11,且所述顶杆11的上端通过两个铁丝与位于最顶层的卡环9连接。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对苗圃进行浇灌时的水资源浪费过大的问题,申请人设计出一种自动化浇水装置,不仅能够对苗圃内部的土壤进行定期定量的灌溉,还能收集雨天的雨水作为储备,以方便在干旱天气时对苗圃进行补水处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苗圃灌溉用水的耗费量,缩减苗圃的运行成本;

具体使用时,在降雨量较小的情况下,人工向水箱1内补充灌溉用水,而预埋在土壤内部的湿度传感器6能对苗圃土壤内的湿度以及水分进行检测,当检测值低于苗圃正常运行的标准值时,湿度传感器6将检测结果传送至plc控制箱,plc控制箱对电磁阀3下发指令,电磁阀3打开,水箱1中的灌溉用水在水泵的泵送下分别沿主管5传动至各出水管7中,而位于出水管7上端部的喷头则开始对苗圃进行喷淋,直至湿度传感器6的检测值与标准相同时,再由plc控制箱控制电磁阀3关闭,以实现苗圃用水的量化控制;而在降雨量较多的条件下,苗圃内湿度传感器6的检测值要高于标准值,即电磁阀3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而分布于苗圃各部的雨水斗2可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且雨水斗2内的水量沿进水管4进入至水箱1备用,当湿度传感器6的检测值低于标准值时,电磁阀3、主管5、出水管7以及喷头的运行原理与降雨量较小的情况时的运行原理相同,其中,雨水斗2的形态并非固定,且在使用时,由锥形本体底部的气缸12带动顶杆11上移,而位于锥形本体最上端的卡环9通过两个铁丝与顶杆11连接,且锥形本体采用防水帆布8制成,其本身具备较高的柔性,多个卡环9作为防水帆布8的支撑骨架,气缸12输出端上移,多个卡环9带动防水帆布8进行同步上移,当气缸12输出端上移至其极限位置时,防水帆布8则形成完整的锥形本体,以方便雨水的快速收集,且收集的雨水沿出水孔14快速流入进水管4内,而当雨水斗2闲置时,气缸12输出端下移,带动顶杆11下移,多个卡环9在失去铁丝的牵引后自动下移,即锥形本体的形态转变为一个板状,进而缩减对苗圃上部空间的占用,保证在最大化程度上收集雨水的同时,确保苗圃内植物的正常生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的上端局部突出于土壤层。进一步地,水箱1一般采用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而水箱1的上端局部突出于土壤层后,园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水箱1内的实时水位,方便对水箱1内水量的及时补充,以确保自动化喷淋灌溉的正常运行。

作为优选,选用螺旋喷头,使得在浇灌时向外喷出的水流呈锥形的雾状,不仅增大浇灌面积,同时还能减小水管的铺设量,防止苗圃内的局部渗水过重而导致培育的植物受淹。

作为优选,锥形本体的外径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使得雨水斗2的收集口面积增大,在单位时间内收集的水量足够多,以补充水箱1内灌溉用水的储备粮。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