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高效的荔枝杀梢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2092阅读:53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果树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高效的荔枝杀梢剂。



背景技术:

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为无患子科(spindaceae)常绿乔木,是南亚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常绿果树之一。在荔枝的生产过程中,荔枝成花期的调控是决定荔枝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低温有利于花序的形成,而高温有利于嫩梢的生长。荔枝在春季成花期时由于气温升高,常常伴随着嫩梢的生长,这造成花序的生殖生长与嫩梢营养生长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利于花序形成及后期果实形成,从而对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生产中可以通过人工摘除、栽培方式的改变、茎环割及药剂处理控制嫩梢的产生,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药剂控梢是具体生产操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原理在于梢萌发后通过药物控制或杀除多余的梢,以达到控制梢量、抑制梢的抽发,减少树体营养消耗,保证花、果发育所需养分,从而达到保花保果稳果的目的。区别在于不同植物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药剂和同一药剂不同浓度的药效反应不同。目前,市场上控梢主要以多效唑、烯效唑等延缓型调节剂为主,也有使用三唑类杀菌剂的,最近研究比较多的还有氟节胺、调环酸钙。杀梢的成分比较杂,使用不当比较容易出药害导致伤果。

除草剂(herbicide)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又称除莠剂,用以消灭或抑制植物生长的一类物质。目前,除草剂的种类繁多。在除草剂的分类上,根据使用方法分为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封闭处理剂;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和天生性两类;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分为触杀型除草剂和传导型除草剂;根据化学成分分为磺酰胺类除草剂及苹果酸类除草剂等等。生产上已有乙烯利、mv(商品名为百草枯,methylviologen)、多效唑等多种杀梢剂用于嫩梢控杀。然而,乙烯利与mv在控制冬梢的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它们的推广:乙烯利处理冬梢的效果受新梢发育状态、剂量、天气、树势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差异很大,且容易对成熟叶片造成伤害引起叶片脱落,有伤害树势等缺点;mv是一类毒性很强的一种农药,实际使用中受到严格的管制,且其水剂在2016年7月1日起已在全国禁止生产和销售。此外,不同植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药剂和浓度的药效反应均会存在差异。因此,寻找更有效、安全的适用于荔枝的杀梢剂,能够促进生产上荔枝冬梢的控制和有效保障荔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乙氧氟草醚是1975年由美国罗门哈斯公司开发成功的含氟苯醚类除草剂,为灭生性除草剂,先后在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取得登记,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登记,登记作物为水稻。乙氧氟草醚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除草剂,可用于棉花、大豆、水稻、玉米、果园、蔬菜等的杂草移除。其除草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胞的透性,促进乙烯的释放,从而使细胞的生理功能紊乱,衰老加速,叶片发生萎蔫,最终脱落死亡。

由于早期对乙氧氟草醚认识度较低、应用研究范围较窄、使用成本较高、使用技术不当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较少等因素,致使其仅在水稻、森林苗圃、甘蔗、大蒜、花生、棉花、姜、马铃薯等作物中作为除草剂使用。且在推广初期,由于对使用技术宣传不足,农民生产操作不当,采用喷雾法施药,造成稻苗枯焦“烧苗”,严重减产,使“果尔”(乙氧氟草醚的商品名称)与作物安全性相关的“事件”层出不穷,以致乙氧氟草醚在人们心目中和产业上属于“问题”除草剂。

目前,尚未有将荔枝嫩梢作为靶标作物,运用乙氧氟草醚来进行控杀的研究,此外,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的使用条件、使用浓度的控制和使用方法也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荔枝杀梢剂及其使用浓度和使用方法。其除梢效率高,干净彻底,只对嫩梢产生杀灭效果,对花、果实无不良影响,在喷杀的时候,很好的保护老叶、花、果实。成分毒性低,安全性高,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危害小。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荔枝杀梢剂,荔枝杀梢剂的有效成分为乙氧氟草醚。

优选的,荔枝杀梢剂中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60-100μm。

优选的,荔枝杀梢剂中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70-90μm。

优选的,荔枝杀梢剂中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80μm。

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的应用,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60-100μm。

优选的,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70-90μm。

优选的,乙氧氟草醚的使用浓度为80μm。

一种荔枝树的药剂控梢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于荔枝新梢萌发期对着荔枝的树梢喷洒浓度为60-100μm的乙氧氟草醚水溶液,喷至树梢开始滴水为度。

优选的,荔枝新梢萌发期一般为7-9月、11月-次年2月份,所述方法于荔枝新梢萌发期且气温为20~30℃的晴天傍晚实施(日温低于20℃,土温低于15℃时不能用药),待药剂被嫩梢吸收后,第二天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充分发挥乙氧氟草醚的杀梢药性。切不可将药剂覆于土下。

本发明将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其除梢效率高,干净彻底,只对嫩梢产生杀灭效果,对花、果实无不良影响,在喷杀的时候,很好的保护老叶、花、果实,不伤害树势。可以很好地克服现有技术如乙烯利容易对成熟叶片造成伤害,引起叶片脱落,有伤害树势等缺点。

本发明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与乙氧氟草醚作为除草剂的使用浓度和方法等均不同。乙氧氟草醚作为除草剂的浓度一般为:建议30%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大蒜田间杂草,用药450~900a.i.g/hm2,(单位为每公顷的用药量,不同成分原液不同浓度每亩用量不同)于大蒜播种后发芽前一次性土壤喷雾。推荐如单剂使用24%乙氧氟草醚乳油,750ml/hm2效果好,在水稻插秧前5~7d毒土法施用,保持水层3~5cm,但混配效果要好于单剂使用。14%草酮·乙氧氟草醚乳油防除棉花田杂草适宜的施药时期为:棉花播种后出苗前,杂草尚未出土之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推荐用量为336~504a.i.g/hm2

由于不同成分原液不同浓度每亩用量不同,在具体生产中,会依据不同药剂不同浓度进行换算。乙氧氟草醚作为除草剂时单位是按照每公顷的用药量计算。与本发明将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没有可比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首次公开了利用乙氧氟草醚作为荔枝杀梢剂的应用,并摸索了其使用条件、使用浓度和使用方法。所述荔枝杀梢剂有效,安全,能够有效保障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其除梢效率高,干净彻底,只对嫩梢产生杀灭效果,对花、果实无不良影响,在喷杀的时候,很好地保护老叶、花、果实,不伤害树势,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上荔枝冬梢的控制和有效保障荔枝产业的发展。本发明荔枝杀梢剂成分毒性低,安全性高,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危害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杀梢剂处理荔枝嫩梢及成熟叶片;其中a:ck对照、50μm百草枯和80μm乙氧氟草醚处理离体嫩梢20h和36h的表型;b:台盼蓝染色处理20h后的嫩梢;c:ck对照、50μm百草枯和80μm乙氧氟草醚处理成熟叶片72h后的表型观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乙氧氟草醚为市售24%的乳油,使用时将其稀释成所需要的浓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时间:2014年11月25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2~25℃;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后分别得到60、70、80、90、10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6:30施药,具体操作: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以喷至树梢开始滴水为度。

由于乙氧氟草醚是需光性除草剂,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发挥除草活性。在晴天傍晚施药,待药剂被嫩梢吸收后,第二天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充分发挥药效。

提示性建议:切不可将药剂覆于土下。药剂在气温20~30℃之间防出效果最好,日温低于20℃,土温低于15℃时不能用药。

结果是:6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成熟叶片未发生药害情况,花穗不受影响,但冲梢率达16%,成花率为84%;7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成熟叶片未发生药害情况,花穗几乎不受影响,冲梢率为11%,成花率为90%;8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而对成熟叶片以及有损伤的成熟叶片组织都没有任何影响,花穗轻微受伤,但冲梢率仅为2%,成花率可达92%;9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花穗受伤较严重,冲梢率为13%,成花率85%;10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花穗受伤严重,部分枝条无法长出花穗,冲梢率为18%,成花率82%。

实施例2

时间:2014年12月8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2~25℃;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后分别得到60、70、80、90、10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6:30施药,具体操作: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以喷至树梢开始滴水为度。

结果是:6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成熟叶片未发生药害情况,花穗不受影响,但冲梢率达16%,成花率为83%;7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成熟叶片未发生药害情况,花穗几乎不受影响,冲梢率为11%,成花率为91%;8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而对成熟叶片以及有损伤的成熟叶片组织都没有任何影响,花穗轻微受伤,但冲梢率仅2%,成花率可达93.5%;9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花穗受伤较严重,冲梢率为12%,成花率84%;10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喷洒嫩梢后,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花穗受伤严重,部分枝条无法长出花穗,冲梢率为18%,成花率83%。

实施例3

时间:2015年1月15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2~25℃;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8000倍,得到8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7:30施药,具体操作: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以喷至树梢开始滴水为度。

喷施80μm乙氧氟草醚水溶液后对杀除荔枝花穗小叶有很好的效果,能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而对成熟叶片以及有损伤的成熟叶片组织都没有任何影响。

实施例4

时间:2015年8月21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5~30℃;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后得到9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7:30施药,具体操作是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以喷至树梢开始滴水为度。喷施90μm乙氧氟草醚水溶液后对杀除荔枝花穗小叶有很好的效果,能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

实施例5

时间:2015年9月13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5~30℃;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后得到7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7:30施药,具体操作是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喷施70μm乙氧氟草醚水溶液后对杀除荔枝花穗小叶有很好的效果,能在3d内使小叶枯萎,随后脱落。

对比例1

时间:2015年9月13日,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气温:25~30℃;使用触杀型除草剂“百草枯”,得到“百草枯”的80μm的水溶液。

当日天气晴朗,于傍晚17:30施药,具体操作是将药物直接喷洒到嫩梢部位。

相比较而言,利用百草枯(甲基紫晶)处理时会对有损伤的成熟叶片组织造成伤害。因为百草枯是一类会对动物和人体产生很强毒害作用的一种药物,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严格的控制,其中水剂百草枯已于2016年被我国列入禁止生产及使用目录,因此从安全性角度来说,百草枯不适合于荔枝嫩梢的控制。此外,由于其对于荔枝有损伤的成熟叶片组织造成伤害,所以从效果来说,也不如本技术的荔枝杀梢剂乙氧氟草醚。

安全性实验

时间:2014年12月-2015年2月,地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荔枝实验园取样处理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离体实验;气温:23~27℃。使用24%的乙氧氟草醚稀释8000倍,得到80μm的乙氧氟草醚的水溶液。并使用50μm的百草枯和清水作为对照。

当日天气晴朗,早晨6:00,用锋利刀片从植株切下5cm~8cm的荔枝嫩梢,立即用水喷洒保湿,带回实验室中进行药物处理。嫩梢切下1h后,吸去离体嫩梢上的水珠,嫩梢叶片倒扣浸入杀梢药物中2-3次,取出嫩梢并保持悬空至粘附药物不再下滴,正置放入烧杯中,保持嫩梢基部接触到烧杯底部的蒸馏水,同时保持嫩梢竖直避免叶片接触到烧杯底部的蒸馏水。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处理温度为20℃,连续光照条件,光照强度为4000lux。处理时间为72h。荔枝嫩梢处理后用台盼蓝进行染色,体视镜及显微镜下照相,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斑。

使用终浓度为80μm的乙氧氟草醚对荔枝离体嫩梢进行控制实验,可以发现,在乙氧氟草醚处理嫩梢20h后,嫩梢部分组织开始出现褐化,处理36h后完全褐化坏死;50μm百草枯百草枯处理也能正常诱导嫩梢的死亡,而清水处理(ck)的嫩梢一直保持绿色,这表明乙氧氟草醚和百草枯都是有效的荔枝杀梢剂(图1a)。

用台盼蓝对乙氧氟草醚和百草枯处理20h的嫩梢材料进行死亡细胞的染色,如图1b所示,乙氧氟草醚和百草枯处理后嫩梢均能着色,而对照ck不着色。

进行除草剂对离体成熟叶片的处理实验,如图1c所示,可以看到,乙氧氟草醚和百草枯处理成熟叶片72h完整叶片组织(包括叶片边缘)都不被除草剂所影响而保持绿色,而在有切口部位,百草枯能够明显地诱导靠近切口多层细胞的死亡,而乙氧氟草醚处理不能诱导成熟叶片切口附近细胞的凋亡,因此正常使用这两种药物对成熟叶片没有毒害作用,但对有损伤的叶片而言乙氧氟草醚更安全。

残留量实验

乙氧氟草醚是美国罗姆-哈斯公司开发的含氟二苯醚类除草剂,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水旱田兼用、广谱苗前苗后触杀型除草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均规定玉米等谷物中的乙氧氟草醚最大残留限量值(mrl)为0.05mg/kg;日本规定乙氧氟草醚在大蒜中的mrl值为0.05mg/kg,以色列规定乙氧氟草醚在大蒜中的mrl值也为0.05mg/kg。目前,我国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尚未规定乙氧氟草醚在大蒜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8260-2011)》中规定了乙氧氟草醚在糙米、大蒜、蒜薹3种食品的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0.05mg/kg、0.05mg/kg和0.1mg/kg。

毒性研究表明[1]:乙氧氟草醚adi值为0.003mg/l。乙氧氟草醚属低毒除草剂,原药大鼠急性口服致死中量>5000mg/kg,兔急性经皮致死中量>10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高浓度2小时,未见中毒症状。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对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但短期内即可消失。试验推荐剂量内对动物未见三致作用,乙氧氟草醚对鸟类、蜜蜂几乎没有毒害作用,但对水生无脊椎动物、淡水蛤、牡蜘、水生植物、鱼类有剧毒。

近年来,随着乙氧氟草醚的广泛应用,对其残留国内外研究表明:乙氧氟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12天,花生收获时,在花生仁、花生壳中均未检出[2]。在水田,药物施入水层后在24小时内沉降于土表,水溶性极低,移动性较小,施药后很快吸附于0.3厘米表土层中,不易垂直向下移动,3周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在土壤中半衰期为30天左右[3]。乙氧氟草醚在大蒜植株中的残留量很低;在土壤中则消解明显,半衰期为15.4~18.6d,平均半衰期为17.2d[4]。乙氧氟草醚在土中旳降解方式有光解、化学水解和微生物降解。乙氧氟草醚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乙氧氟草醚在高压汞灯下易于降解[5]

荔枝周年均能生长,一年能抽发多次新梢,春梢于4月上中旬,夏梢于5月上旬至7月底,秋梢于8~10月,冬梢因不同品种而异,早熟品种在10月份抽出,中晚熟品种在11月后抽出。荔枝生长周期决定,抽梢期离果实成熟期时间较长,乙氧氟草醚作为杀梢剂应用于荔枝生产中,对荔枝果实不会产生药害或残留。在农业生产中,控梢、杀梢一般只喷1-2次。如果是抽梢较整齐、用药时天气条件较好,只喷一次适量浓度的药剂即可;如果是抽梢不整齐或用药时遇阴雨天,可追喷一次。考虑到生产成本、用工成本等,生产管理中不可能每次抽梢都要喷,只是控制大部分新梢即可。

参考文献:

[1]上官小来等。乙氧氟草醚毒性研究。浙江化工,1998,29(2):17-19.

[2]陆贻通等。乙氧氟草醚在花生上的残留动态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16(1):7-9.

[3]水清。乙氧氟草醚和乙羧氟草醚是两种不同的除草剂。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10月31日第7版。

[4]王峰恩等。乙氧氟草醚在大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119-124.

[5]李丽春。乙氧氟草醚水解和光解特性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