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94402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林下造林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竹柏(podocarpusnagi),别名桫杉、山杉、竹叶柏等,为罗汉松科竹柏属常绿乔木树种。竹柏的根、茎、叶及种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竹柏的种子油可通过甲酯化或乙酯化转化为生物柴油,种子所含的淀粉是优良的生物乙醇(生物汽油)的生产原料,种子的综合燃料油(生物柴油、生物汽油)利用程度可达到6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燃料油树种,经济价值高。竹柏寿命长,百年老树依然种实累累,一次种植,连年受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竹柏喜温暖环境,不耐湿亦不耐寒,为中性偏阴树种,散生于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林冠蔽下能正常生长,结实较多,种子发芽力强,林下天然下种的苗木生长旺盛。

经检索竹柏相关专利及栽培研究文献,目前,中国专利201510084138.9公布了“一种竹柏种子快速成苗的方法”,201510605459.9公布了“一种竹柏茶控温控湿智能初制方法”,201510084127.0公布了“竹柏种子组织培养无菌体系快速建立的方法”,201610089376.3公布了“具有降血脂活性的竹柏內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4项发明专利。相关文献仅在《华东森林经理》2009年第23卷第l期第12-16页报道了“乌桕与竹柏等树种混交效果评价”,介绍了竹柏与乌桕、黄山栾混交造林技术及生长效果评价;在《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31卷第2期第68-70页报道了“马尾松林下种植竹柏技术研究”,介绍了不同郁闭度的马尾松林下种植竹柏的造林密度及生长效果。综上所述,未见有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的相关专利及栽培研究文献报道。木麻黄作为沿海基干林带的主要造林树种,在木麻黄林下种植竹柏,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解决现有技术的竹柏种植方法林地空间利用率低、收益率低,同一片林地生物太单一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林地选择:选择以沙质微酸性土壤为主,地势平缓,坡度﹤15°,坡向半阳坡,林龄25年以上且位于沿海基干林带后沿的木麻黄近熟林分;

2)林地清理及整地:于10~12月,对木麻黄林分内的杂草、病腐木进行全面清理,按株行距2.5m×2.5m(100~110株/亩)的密度挖穴整地,穴规格为穴面50cm×穴深40cm×穴底30cm,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表土与心土充分拌匀,回填至高出地10cm,待稍沉降后栽植;结合整地,每穴施入钙镁磷肥或土杂肥等作为基肥;

3)苗木选择:选择2年生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无性系合格苗造林,苗木规格:苗高≥40cm,地径≥0.7cm,雌雄苗木作好标记,分别放置;栽植前对苗木进行修根、修枝、剪叶,并用加入1%钙镁磷肥的黄泥浆蘸根;

4)栽植技术:于1~2月完成造林,定植时,按根的垂直深度和宽度,把侧根分层舒展开,舒展一层压紧一层土壤,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根原土印以上,成圆形土盘,定植后,插立支棍扶直苗干,并在根际土壤表面盖一层稻草或杂草等覆盖物,雄株在造林地的对角线上配置;

5)施肥:第1年至第4年,每年5~6月结合松土除草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50~100g/株;结果期前施肥量每年递增20~30%;进入结果期后,每年2~3月、8~9月结合松土除草扩穴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依树势和结实量逐年加大;所述复合肥的养分含量为:氮≥16%,磷≥16%,钾≥16%

6)除草扩穴:定植当年起,每年结合施肥进行除草、扩穴;扩穴培蔸方法是在树冠外围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开挖半月形环形沟进行扩穴并培蔸;

7)整形修剪:在竹柏休眠期采用短截、疏枝等方法,在生长季节采用摘心、抹芽等方法,每年沿树干从低至高逐年疏除低层侧枝,直至树高长至3.0m左右时,把1.8~2.0m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此部位以上生长的侧根,按每轮上下间距40~60cm为标准,把间距内过于密集的侧枝全部剪除;逐年培养成“塔形”丰产树形;

8)花果管理:依树势和结实量进行调控,采用疏花疏果、喷施营养液肥等技术措施;

9)病虫害防治:对炭疽病、白粉病、锈藻病、煤污病及蚜虫、潜叶蛾、蚧类等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10)果实采收与贮藏:于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果皮为暗褐色或黑色光润时即成熟采收;果实清水浸泡1~2天后加粗沙搓捣脱粒淘洗,取出种子,摊在铺垫物或干燥地板上阴干;留作播种用的种子进行消毒和普通沙藏,作为工业油料用的种子晒干或烘干,用编织袋分装放置于通风干燥室内进行短期贮藏。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步骤2)中结合整地,每穴施入钙镁磷肥300~500g作为基肥。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步骤3)中竹柏栽植的雌雄苗木按10~20:1比例配置。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步骤4)中竹柏苗木的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根原土印以上7~10cm。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步骤10)中竹柏种子摊在铺垫物或干燥地板上阴干3~4天。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造林成活率提高;木麻黄近熟林内的空气湿度大,土壤疏松、湿润,保水透气性好;竹柏造林后,苗木不易脱水,比全光自然条件下造林提前7~10天长出新根,栽植成活率提高10~15%;

(2)木麻黄林分环境有利于竹柏生长;竹柏为中性偏阴树种,选择的木麻黄近熟林,林分郁闭度0.5~0.7,林下散射光充足,非常有利于竹柏生长;连年生长量比全光自然条件下造林提高15~20%;

(3)管理成本较低。与全光自然条件下比较,木麻黄近熟林内的杂草较少,抚育管理中,只清除部分影响竹柏生长的少量杂草,保留大部分的地表绿色植被;比普通造林方法减少30~50%的用工量;

(4)提高了林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了林地收益率;木麻黄林下种植竹柏后,形成了复层林分,立体空间利用率提高30~50%,林地利用率提高40~50%,种植林分的单位面积收益率提高25~40%,而且,林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病虫害少,木麻黄、竹柏复合林分的生态系统更加趋于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采用的试剂和产品也均为可商业获得的。所用试剂的来源、商品名以及有必要列出其组成成分者,均在首次出现时标明。

实施例一

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其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林地选择:选择以沙质微酸性土壤为主,地势平缓,坡度﹤15°,坡向半阳坡,林龄25年以上且位于沿海基干林带后沿的木麻黄近熟林,林分郁闭度0.6;

2)林地清理及整地:于10月,对木麻黄林分内的杂草按种植点进行局部清理,病腐木全部清除,种植穴与木麻黄树木的间距保持1.5m,林地利用率42%,按株行距2.5m×2.5m(45株/亩)的密度挖穴,穴规格为50cm×40cm×30cm(穴面×穴深×穴底),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表土与心土充分拌匀,回填至高出地10cm,待稍沉降后栽植;结合整地,每穴施入钙镁磷肥300g;

3)苗木选择:选择2年生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无性系合格苗造林,苗木规格:苗高≥40cm,地径≥0.7cm,雌雄苗木作好标记,按15:1比例分别放置,栽植前对苗木进行修根、修枝、剪叶,并用加入1%钙镁磷肥的黄泥浆蘸根;

4)栽植技术:于1月完成造林,定植时,按根的垂直深度和宽度,把侧根分层舒展开,舒展一层压紧一层土壤,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根原土印以上10cm,成圆形土盘;定植后,插立支棍扶直苗干,并在根际土壤表面盖一层杂草,雄株在造林地的对角线上配置;

5)施肥:第1年至第4年,每年5月结合松土除草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50g/株;结果期前施肥量每年递增30%;进入结果期后,每年2月、8月结合松土除草扩穴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依树势和结实量逐年加大;所述复合肥的养分含量为:氮≥16%,磷≥16%,钾≥16%;

6)除草扩穴:定植当年起,每年结合施肥进行除草、扩穴;扩穴方法是在树冠外围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开挖半月形环形沟进行扩穴并培蔸;

7)整形修剪:在竹柏休眠期采用短截、疏枝方法,在生长季节采用摘心、抹芽方法,每年沿树干从低至高逐年疏除低层侧枝,直至树高长至3.0m左右时,把2.0m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此部位以上生长的侧根,按每轮上下间距40cm为标准,把间距内过于密集的侧枝全部剪除;逐年培养成“塔形”丰产树形。

8)花果管理:依树势和结实量进行调控,采用疏花疏果、喷施营养液肥技术措施;

9)病虫害防治:主要对炭疽病、白粉病、锈藻病、煤污病及蚜虫、潜叶蛾、蚧类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10)果实采收与贮藏:于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果皮为暗褐色时即成熟采收,果实清水浸泡1天后加粗沙搓捣脱粒淘洗,取出种子,摊在铺垫物或干燥地板上阴干3天。留作播种用的种子进行消毒和普通沙藏,作为工业油料用的种子晒干,用编织袋分装放置于通风干燥室内进行短期贮藏。

实施例二

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其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林地选择:选择以沙质微酸性土壤为主,地势平缓,坡度﹤15°,坡向半阳坡,林龄25年以上且位于沿海基干林带后沿的木麻黄近熟林,林分郁闭度0.5;

2)林地清理及整地:于11月,对木麻黄林分内的杂草按种植点进行局部清理,病腐木全部清除。种植穴与木麻黄树木的间距保持1.8m,林地利用率46%,按株行距2.5m×2.5m(49株/亩)的密度挖穴,穴规格为50cm×40cm×30cm(穴面×穴深×穴底),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表土与心土充分拌匀,回填至高出地10cm,待稍沉降后栽植,结合整地,每穴施入钙土杂肥作为基肥;

3)苗木选择:选择2年生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无性系合格苗造林,苗木规格:苗高≥40cm,地径≥0.7cm,雌雄苗木作好标记,按20:1比例分别放置,栽植前对苗木进行修根、修枝、剪叶,并用加入1%钙镁磷肥的黄泥浆蘸根;

4)栽植技术:于2月完成造林,定植时,按根的垂直深度和宽度,把侧根分层舒展开,舒展一层压紧一层土壤,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根原土印以上9cm,成圆形土盘,定植后,插立支棍扶直苗干,并在根际土壤表面盖一层杂草,雄株在造林地的对角线上配置;

5)施肥:第1年至第4年,每年6月结合松土除草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80g/株;结果期前施肥量每年递增25%;进入结果期后,每年3月、9月结合松土除草扩穴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依树势和结实量逐年加大;所述复合肥的养分含量为:氮≥16%,磷≥16%,钾≥16%;

6)除草扩穴:定植当年起,每年结合施肥进行除草、扩穴;扩穴方法是在树冠外围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开挖半月形环形沟进行扩穴并培蔸;

7)整形修剪:在竹柏休眠期采用短截、疏枝等方法,在生长季节采用摘心、抹芽方法,每年沿树干从低至高逐年疏除低层侧枝,直至树高长至3.0m左右时,把1.8m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此部位以上生长的侧根,按每轮上下间距50cm为标准,把间距内过于密集的侧枝全部剪除;逐年培养成“塔形”丰产树形;

8)花果管理:依树势和结实量进行调控,采用疏花疏果、喷施营养液肥技术措施;

9)病虫害防治:主要对炭疽病、白粉病、锈藻病、煤污病及蚜虫、潜叶蛾、蚧类等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10)果实采收与贮藏:于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果皮为黑色光润时即成熟采收,果实清水浸泡2天后加粗沙搓捣脱粒淘洗,取出种子,摊在干燥地板上阴干4天,留作播种用的种子进行消毒和普通沙藏,作为工业油料用的种子烘干,用编织袋分装放置于通风干燥室内进行短期贮藏。

实施例三

一种竹柏木麻黄林下造林方法,其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林地选择:选择以沙质微酸性土壤为主,地势平缓,坡度﹤15°,坡向半阳坡,林龄25年以上且位于沿海基干林带后沿的木麻黄近熟林,林分郁闭度0.7;

2)林地清理及整地:于12月,对木麻黄林分内的杂草按种植点进行局部清理,病腐木全部清除,种植穴与木麻黄树木的间距保持2.0m,林地利用率50%,按株行距2.5m×2.5m(53株/亩)的密度挖穴,穴规格为50cm×40cm×30cm(穴面×穴深×穴底),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表土与心土充分拌匀,回填至高出地10cm,待稍沉降后栽植,结合整地,每穴施入钙镁磷肥400g或土杂肥等作为基肥;

3)苗木选择:选择2年生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无性系合格苗造林,苗木规格:苗高≥40cm,地径≥0.7cm,雌雄苗木作好标记,按10:1比例分别放置,栽植前对苗木进行修根、修枝、剪叶,并用加入1%钙镁磷肥的黄泥浆蘸根;

4)栽植技术:于2月完成造林,定植时,按根的垂直深度和宽度,把侧根分层舒展开,舒展一层压紧一层土壤,栽植深度以培土到苗根原土印以上7cm,成圆形土盘,定植后,插立支棍扶直苗干,并在根际土壤表面盖一层杂草,雄株在造林地的对角线上配置;

5)施肥:第1年至第4年,每年6月结合松土除草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100g/株;结果期前施肥量每年递增20%;进入结果期后,每年3月、9月结合松土除草扩穴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依树势和结实量逐年加大;所述复合肥的养分含量为:氮≥16%,磷≥16%,钾≥16%;

6)除草扩穴:定植当年起,每年结合施肥进行除草、扩穴;扩穴方法是在树冠外围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开挖半月形环形沟进行扩穴并培蔸;

7)整形修剪:在竹柏休眠期采用短截、疏枝等方法,在生长季节采用摘心、抹芽等方法,每年沿树干从低至高逐年疏除低层侧枝,直至树高长至3.0m左右时,把2.0m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此部位以上生长的侧根,按每轮上下间距60cm为标准,把间距内过于密集的侧枝全部剪除;逐年培养成“塔形”丰产树形;

8)花果管理:依树势和结实量进行调控,采用疏花疏果、喷施营养液肥等技术措施;

9)病虫害防治:主要对炭疽病、白粉病、锈藻病、煤污病及蚜虫、潜叶蛾、蚧类等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10)果实采收与贮藏:于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果皮为黑色光润时即成熟采收,果实清水浸泡2天后加粗沙搓捣脱粒淘洗,取出种子,摊在铺垫物,留作播种用的种子进行消毒和普通沙藏,作为工业油料用的种子晒干,用编织袋分装放置于通风干燥室内进行短期贮藏。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