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56614发布日期:2018-06-22 22:38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日本传入我国。小龙虾具有打洞穴居的生活习性而破坏大坝,且威胁鱼苗的生存,对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均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早期人们一直将其作为敌害生物加以消灭。近年来,小龙虾因肉质鲜美,受到追捧,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小龙虾人工养殖少,人们大量捕获野生小龙虾,使其自然种群数量愈来愈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急剧攀升。近年来,人工养殖小龙虾越来越多,大多都是建造专门的养殖池进行养殖,而在农村,大面积的稻田水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显得较为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预处理;

S2、插秧: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插秧,行距为24-27cm,株距为15-18cm;

S3、消毒:在投放虾苗前清理掉杂鱼和腐草,每亩施用700千克生石灰消毒;

S4、苗种放养:待水稻长至分蘖期,每亩投放3-4cm长的虾苗3000-3200尾;

S5、饲料投喂:放养虾苗后5天内,向放养后的池塘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在5-30天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厘米时,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植物性饲料;

S6、水质管理:每周加水16-18厘米深,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8厘米深以上,日常管理每天巡田检查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数量不足要及时补放,虾蜕壳时不要冲水,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

S7、成虾捕捞。

优选的,稻田预处理包括:播种前一周进行土地翻耕,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亩,耕匀翻入泥土。

优选的,稻田建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四周和底部铺上水泥板,铺好后池底再铺上22-24cm厚的泥沙覆盖物,池深1.5m,注入水,水深1m。

优选的,稻田旁边建有注水口、排水口,池内以每亩1台的密度安装600W的增氧机,四周设有竹片和网纱围起的防逃墙,池底投放石块、瓦片和竹制笼子作为遮蔽物,以供龙虾隐避栖息。

优选的,成虾捕捞包括:10月前后,当气温下降至18℃时,加大小龙虾的起捕力度,如水稻还没有成熟,则采用放水、冲水的方法起捕,通常选择白天的上午张好网具,然后放水,让待绝大部分小龙虾随水自然进入网内。

优选的,虾苗投放后1个月对稻田进行追肥,每亩追加50-100kg农家肥。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水稻与龙虾混养共存,合理利用稻田资源,减少了养殖龙虾的空间,另外利用龙虾的代谢物作为水稻的肥料,绿色环保,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预处理;

S2、插秧: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插秧,行距为24cm,株距为15cm;

S3、消毒:在投放虾苗前清理掉杂鱼和腐草,每亩施用700千克生石灰消毒;

S4、苗种放养:待水稻长至分蘖期,在晴天的傍晚投放虾苗,每亩投放3-4cm长的虾苗3000尾;

S5、饲料投喂:放养虾苗后5天内,向放养后的池塘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在5-30天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厘米时,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植物性饲料;

S6、水质管理:每周加水16厘米深,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8厘米深以上,日常管理每天巡田检查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数量不足要及时补放,虾蜕壳时不要冲水,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

S7、成虾捕捞。

稻田预处理包括:播种前一周进行土地翻耕,施腐熟农家肥1500kg/亩,耕匀翻入泥土。

稻田建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四周和底部铺上水泥板,铺好后池底再铺上22cm厚的泥沙覆盖物,池深1.5m,注入水,水深1m。

稻田旁边建有注水口、排水口,池内以每亩1台的密度安装600W的增氧机,四周设有竹片和网纱围起的防逃墙,池底投放石块、瓦片和竹制笼子作为遮蔽物,以供龙虾隐避栖息。

成虾捕捞包括:10月前后,当气温下降至18℃时,加大小龙虾的起捕力度,如水稻还没有成熟,则采用放水、冲水的方法起捕,通常选择白天的上午张好网具,然后放水,让待绝大部分小龙虾随水自然进入网内。

虾苗投放后1个月对稻田进行追肥,每亩追加50kg农家肥。

实施例2

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预处理;

S2、插秧: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插秧,行距为25cm,株距为16cm;

S3、消毒:在投放虾苗前清理掉杂鱼和腐草,每亩施用700千克生石灰消毒;

S4、苗种放养:待水稻长至分蘖期,在晴天的傍晚投放虾苗,每亩投放3-4cm长的虾苗3050尾;

S5、饲料投喂:放养虾苗后5天内,向放养后的池塘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在5-30天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厘米时,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植物性饲料;

S6、水质管理:每周加水17厘米深,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8厘米深以上,日常管理每天巡田检查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数量不足要及时补放,虾蜕壳时不要冲水,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

S7、成虾捕捞。

稻田预处理包括:播种前一周进行土地翻耕,施腐熟农家肥1600kg/亩,耕匀翻入泥土。

稻田建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四周和底部铺上水泥板,铺好后池底再铺上23cm厚的泥沙覆盖物,池深1.5m,注入水,水深1m。

稻田旁边建有注水口、排水口,池内以每亩1台的密度安装600W的增氧机,四周设有竹片和网纱围起的防逃墙,池底投放石块、瓦片和竹制笼子作为遮蔽物,以供龙虾隐避栖息。

成虾捕捞包括:10月前后,当气温下降至18℃时,加大小龙虾的起捕力度,如水稻还没有成熟,则采用放水、冲水的方法起捕,通常选择白天的上午张好网具,然后放水,让待绝大部分小龙虾随水自然进入网内。

虾苗投放后1个月对稻田进行追肥,每亩追加60kg农家肥。

实施例3

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预处理;

S2、插秧: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插秧,行距为26cm,株距为17cm;

S3、消毒:在投放虾苗前清理掉杂鱼和腐草,每亩施用700千克生石灰消毒;

S4、苗种放养:待水稻长至分蘖期,在晴天的傍晚投放虾苗,每亩投放3-4cm长的虾苗3100尾;

S5、饲料投喂:放养虾苗后5天内,向放养后的池塘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在5-30天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厘米时,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植物性饲料;

S6、水质管理:每周加水17厘米深,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8厘米深以上,日常管理每天巡田检查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数量不足要及时补放,虾蜕壳时不要冲水,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

S7、成虾捕捞。

稻田预处理包括:播种前一周进行土地翻耕,施腐熟农家肥1800kg/亩,耕匀翻入泥土。

稻田建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四周和底部铺上水泥板,铺好后池底再铺上23cm厚的泥沙覆盖物,池深1.5m,注入水,水深1m。

稻田旁边建有注水口、排水口,池内以每亩1台的密度安装600W的增氧机,四周设有竹片和网纱围起的防逃墙,池底投放石块、瓦片和竹制笼子作为遮蔽物,以供龙虾隐避栖息。

成虾捕捞包括:10月前后,当气温下降至18℃时,加大小龙虾的起捕力度,如水稻还没有成熟,则采用放水、冲水的方法起捕,通常选择白天的上午张好网具,然后放水,让待绝大部分小龙虾随水自然进入网内。

虾苗投放后1个月对稻田进行追肥,每亩追加80kg农家肥。

实施例4

一种水稻龙虾共存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预处理;

S2、插秧: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插秧,行距为27cm,株距为18cm;

S3、消毒:在投放虾苗前清理掉杂鱼和腐草,每亩施用700千克生石灰消毒;

S4、苗种放养:待水稻长至分蘖期,在晴天的傍晚投放虾苗,每亩投放3-4cm长的虾苗3200尾;

S5、饲料投喂:放养虾苗后5天内,向放养后的池塘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在5-30天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厘米时,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植物性饲料;

S6、水质管理:每周加水18厘米深,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8厘米深以上,日常管理每天巡田检查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数量不足要及时补放,虾蜕壳时不要冲水,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

S7、成虾捕捞。

稻田预处理包括:播种前一周进行土地翻耕,施腐熟农家肥2000kg/亩,耕匀翻入泥土。

稻田建在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四周和底部铺上水泥板,铺好后池底再铺上24cm厚的泥沙覆盖物,池深1.5m,注入水,水深1m。

稻田旁边建有注水口、排水口,池内以每亩1台的密度安装600W的增氧机,四周设有竹片和网纱围起的防逃墙,池底投放石块、瓦片和竹制笼子作为遮蔽物,以供龙虾隐避栖息。

成虾捕捞包括:10月前后,当气温下降至18℃时,加大小龙虾的起捕力度,如水稻还没有成熟,则采用放水、冲水的方法起捕,通常选择白天的上午张好网具,然后放水,让待绝大部分小龙虾随水自然进入网内。

虾苗投放后1个月对稻田进行追肥,每亩追加100kg农家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