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物喂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135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物喂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饲养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动物喂食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当宠物主人不能带着宠物一同外出时,就必须要解决宠物需要喂食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各种自动喂食器(诸如专利号为201620333788.2或201620699425.0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动物自动喂食器),这些自动喂食器主要是用于宠物在人类不能现场监控的条件下(如外出、出差,旅游时),通过喂食器中预设程序来定时定量的给宠物提供食物;借此,宠物可按时获取适当数量的食物,保证健康。

然而,这些的喂食器仍然存在如下缺陷:1、无法根据用户所饲养的动物的个体需求,对喂食器所供应的食物量进行适应性调节,若过多的食物被输送至喂食盆内且动物无法一次性食用干净,残留于喂食盆内的食物很容易因受潮等而出现变质或者对饲养环境造成污染;2、喂食器以器具本身的外壳作为储粮罐,且喂食器的各种电气控制元件大多数都是装设于喂食器的外壳上的,在喂食器长期使用后,人们无法对喂食器的储粮部位进行方便快捷且有效的清理;3、实用功能单一,如当喂食器内所存储的食物不足或者断粮时,无法及时提醒用户进行对喂食器进行食物补充,又如当食物在自动供给过程中出现堵塞或卡滞时,用户无法及时获知此情况,也就无法对喂食器进行及时修复;4、结构相对复杂、在使用、操作以及后期的拆装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物喂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物喂食器,它包括储粮罐、通过储粮罐的底端口与储粮罐套装为一体的导粮座、装设于导粮座的底部前方侧且与储粮罐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喂食盆、盖合于储粮罐的顶端口上的防护顶盖以及装设于储粮罐上的控制器;

所述导粮座包括通过储粮罐的底端口与储粮罐套装为一体的基座壳、封装于基座壳内并受控于控制器的驱动器、叠置于基座壳的顶面上并位于储粮罐内的导粮盆、置于导粮盆内的导粮叶轮、置于导粮盆上方并装设于储粮罐上的导粮梳齿以及贯穿导粮叶轮分布的导粮轴杆,所述驱动器的顶部开设有嵌位轴孔,所述嵌位轴孔的内壁上且沿嵌位轴孔的轴向方向环周地设置有若干条第一卡位销,所述导粮轴杆的下端部顺序贯穿导粮盆的底面和基座壳的顶面后插套于嵌位轴孔内,且所述导粮轴杆的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卡合于相邻的两条第一卡位销之间的第二卡位销,所述导粮盆的底面上且位于导粮梳齿的前方侧开设有一泄粮口,喂食盆通过泄粮口与储粮罐的内部空间相通,所述驱动器通过导粮轴杆带动导粮叶轮在导粮盆内作旋转运动。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基座壳上且位于泄粮口的下方形成有一坡面导粮槽,所述坡面导粮槽的外端位于喂食盆的轮廓范围内。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坡面导粮槽的外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红外感应器。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储粮罐的外壁上还装设有一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摄像头。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驱动器包括座设基座壳的底面上的齿盘、与齿盘相啮合的蜗杆、套装于蜗杆的端部的从动带轮、通过第一传动带与从动带轮相连的主动带轮以及通过第二传动带与主动带轮相连并受控于控制器的驱动马达,所述齿盘的中心区域沿齿盘的轴向方向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固定柱,所述嵌位轴孔开设于固定柱上。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防护顶盖的一端与储粮罐的顶端口的边缘轴转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一吊环,所述储粮罐的顶端部且与吊环相对应的位置装设有一锁具,所述锁具包括一装设于储粮罐的顶端部的内壁上的锁盒、贯穿于储粮罐的侧壁分布且内端置于锁盒内的按钮、形成于按钮的内端且顶端与吊环扣合连接的倒钩以及一夹持于按钮的内端面与锁盒的侧壁之间的压簧。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储粮罐包括通过底端口与基座壳套装为一体的外护壳和置于外护壳内且具有上下两个端口的储粮桶,所述储粮桶的下端口与导粮盆相对接,且所述储粮桶的下端部内且位于泄粮口的上方设置有一坡面导粮板,所述坡面导粮板与储粮桶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位于泄粮口相对侧的导粮口,所述导粮梳齿装设于坡面导粮板的底面上并位于导粮口与坡面导粮板相临界的位置,所述防护顶盖盖合外护壳的上端口。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基座壳的底面的前端部向上凹陷后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嵌位槽,所述喂食盆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对位嵌合于嵌位槽内的导向轨。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控制器包括装设于外护壳的上端部的内壁上的外壳体、封装于外壳体内的控制驱动板、嵌装于外壳体的表面上并与控制驱动板电连接的显示屏以及若干个嵌装于外壳体的表面上并与控制驱动板电连接的功能键,所述驱动器与驱动控制板电连接。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基座壳的底面上还嵌装有受控于驱动控制板的电源组件。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卡位销和第二卡位销之间的对位卡合关系实现导粮轴杆与驱动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用户可根据其所饲养的动物的食量更换不同尺寸的导粮叶轮和导粮盆,实现食物输出量的调整,避免过多的食物因残留于喂食盆内后而容易发生变质的问题;其结构简单紧凑、食物输出量可调、实用功能丰富、放置稳定牢固、清洗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粮桶的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粮座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粮座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器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储粮罐;a1、导粮口;b、导粮座;b1、泄粮口;c、喂食盆;d、防护顶盖;e、控制器;f、摄像头;

101、基座壳;102、导粮叶轮;103、导粮盆;104、导粮梳齿;105、导粮轴杆;106、嵌位轴孔;107、第一卡位销;108、第二卡位销;109、坡面导粮槽;110、红外感应器;111、齿盘;112、蜗杆;113、从动带轮;114、第一传动带;115、主动带轮;116、第二传动带;117、驱动马达;118、固定柱;119、嵌位槽;

201、吊环;301、锁盒;302、按钮;303、倒钩;304、外护壳;305、储粮桶;306、坡面导粮板;401、导向轨;501、外壳体;502、控制驱动板;503、显示屏;504、功能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物喂食器,它包括储粮罐a、通过储粮罐a的底端口与储粮罐a套装为一体的导粮座b、装设于导粮座b的底部前方侧且与储粮罐a的内部空间相通的喂食盆c、盖合于储粮罐a的顶端口上的防护顶盖d以及装设于储粮罐a上的控制器e;其中,导粮座b包括通过储粮罐a的底端口与储粮罐a套装为一体的基座壳101、封装于基座壳101内并受控于控制器e的驱动器、叠置于基座壳101的顶面上并位于储粮罐a内的导粮盆102、置于导粮盆102内的导粮叶轮103、置于导粮盆103的上方并装设于储粮罐a上的导粮梳齿104以及贯穿导粮叶轮103分布的导粮轴杆105(可理解为导粮叶轮103是固定于导粮轴杆105上的),驱动器的顶部开设有嵌位轴孔106,在嵌位轴孔106的内壁上且沿嵌位轴孔106的轴向方向环周地设置有若干条第一卡位销107,导粮轴杆105的下端部顺序贯穿导粮盆102的底面和基座壳101的顶面后插套于嵌位轴孔106内,并且在导粮轴杆105的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卡合于相邻的两条第一卡位销107之间的第二卡位销108,在导粮盆102的底面上且位于导粮梳齿104的前方侧开设有一泄粮口b1,喂食盆c通过泄粮口b1与储粮罐a的内部空间相通,而驱动器则在控制器e的调控下通过导粮轴杆105带动导粮叶轮103在导粮盆102内作旋转运动。

以此,本实施例的喂食器通过改变导粮轴杆105与驱动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形式,即:利用嵌位轴孔106为导粮轴杆105提供插装空间,并利用第一卡位销107与第二卡位销108之间的对位卡合关系实现导粮轴杆105与驱动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用户可根据其所饲养的动物的食量对导粮叶轮103、导粮轴杆105和导粮盆102作整体拆装及更换,以变换不同尺寸及叶片密度的导粮叶轮103及与导粮叶轮103相匹配且具有不同容积的导粮盆102,进而实现食物输出量的调整,避免过多的食物因残留于喂食盆c内后而容易发生变质的问题;同时,在存储于储粮罐a内的食物在导粮叶轮103的搅拌作用下并通过泄粮口b1输送至喂食盆c的过程中,通过导粮梳齿104可以将食物尽量倒流至导粮叶轮103的一侧并在导粮叶轮103的转动过程中将食物推送至泄粮口b1的位置,从而有效避免食物出现卡滞。

为保证由泄粮口b1被排出的食物能够顺畅地进入喂食盆c内,在基座壳101上且位于泄粮口b1的下方形成有一坡面导粮槽109(其可采用截面形状呈近似于“U”形的结构),而坡面导粮槽109的外端则位于喂食盆c的轮廓范围内。通过坡面导粮槽109可使由泄粮口b1排出的食物能够沿坡面导粮槽109的倾斜坡面顺畅地滑落到喂食盆c内,以避免因食物在泄粮口b1的下方出现堆积,而对食物的输送通道造成堵塞。

为避免出现断粮或因食物卡滞而无法排出等情况的发生,在坡面导粮槽109的外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控制器e电连接的红外感应器110。由此,利用红外感应器110可实时监测是否有食物排出,当控制器e通过红外感应器110所监测的信号发生报警时,可及时提醒用户对储粮罐a进行食物补充或者检查喂食器是否出现食物堵塞或卡滞等问题。

为丰富喂食器的实用功能,在储粮罐a的外壁上还装设有一与控制器e电连接的摄像头f(当然也可同时增设语音模块等等)。利用此硬件结构基础,通过对喂食器的系统功能改进,用户可利用摄像头f等对喂食器所处的场所环境以及所饲养的动物本身进行诸如远程监控、远程互动等。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喂食器的结构,保证喂食器运动部件的顺畅动作,本实施例的驱动器包括座设基座壳101的底面上的齿盘111、与齿盘111相啮合的蜗杆112、套装于蜗杆112的端部的从动带轮113、通过第一传动带114与从动带轮113相连的主动带轮115以及通过第二传动带116与主动带轮115相连并受控于控制器e的驱动马达117,在齿盘111的中心区域沿齿盘111的轴向方向向上延伸后形成有一固定柱118,嵌位轴孔106即开设于固定柱118上。以此,利用固定柱118可为驱动器与导粮轴杆105可拆装连接提供结构条件,驱动马达117在控制器e的控制命令下所产生的驱动力可通过两套传动带和带轮传递给蜗杆112,再通过蜗杆112与齿盘111的啮合关系通过导粮轴杆105带动导粮叶轮103进行转动;由于采用传动带及带轮进行一次传动,可有效减小整个喂食器的噪音及振动效应;而利用蜗杆112与齿盘111进行二次传动,则可有效地保证导粮叶轮103完成精密的转动效果,实现定角度、定转数的转动功能,从而为食物的定量供给提供了结构基础。

为防止用户所饲养的动物自行打开防护顶盖d,从而在喂食器发生倾倒后,出现食物外洒的情况,本实施例的防护顶盖d的一端与储粮罐a的顶端口的边缘轴转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一吊环201,在储粮罐a的顶端部且与吊环201相对应的位置装设有一锁具,锁具包括一装设于储粮罐a的顶端部的内壁上的锁盒301、贯穿于储粮罐a的侧壁分布且内端置于锁盒301内的按钮302、形成于按钮302的内端且顶端与吊环201扣合连接的倒钩303以及一夹持于按钮302的内端面与锁盒301的侧壁之间的压簧(图中未示出)。由此,利用压簧的弹力作用,当用户按压按钮302后,使得倒钩303与吊环201脱离,从而打开防护顶盖d,而当用户松开按钮302后,则按钮302会在压簧的作用下带动倒钩303复位以便于倒钩303扣合在吊环201上,从而实现对防护顶盖d的锁合。

为便于用户对储粮罐a进行清理,本实施例的储粮罐a包括通过底端口与基座壳101套装为一体的外护壳304和置于外护壳304内且具有上下两个端口的储粮桶305,储粮桶305的下端口与导粮盆102相对接,并且在储粮桶305的下端部内且位于泄粮口b1的上方设置有一坡面导粮板306,坡面导粮板306与储粮桶305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一位于泄粮口b1相对侧的导粮口a1,导粮梳齿104装设于坡面导粮板306的底面上并位于导粮口a1与坡面导粮板306相临界的位置,而防护顶盖d则盖合外护壳304的上端口。由此,通过对储粮罐a的结构改进使其具有内外套桶的结构形式,利用外护壳304作为整个喂食器的主体外壳以便于为电气元器件(如摄像头f、控制器e等等)的安装提供足够的位置空间,而利用储粮桶305作为食物的存放载体,从而实现食物与喂食器电子元器件之间的隔离,当用户需要对储粮桶305进行清理或清洗时,只需要将储粮桶305从外护壳304中取出即可;同时,利用坡面导粮板306的斜置结构形式以及导粮口a1与泄粮口b1相错位的结构关系,可使储粮桶305内的食物定量地经由导粮口a1进入导粮盆102的一侧,在利用导粮叶轮103的转动效应被分批次地导入到泄粮口b1的一侧并最终进入喂食盆c内。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在基座壳101的底面的前端部向上凹陷后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嵌位槽119,相应地,在喂食盆c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对位嵌合于嵌位槽119内的导向轨401。由此,可利用导向轨401与嵌位槽119之间的对位嵌合关系可将喂食盆c快速地装配到导粮座b上或者从导粮座g上拆卸下来,当储粮罐a内储存食物后,可利用整个储粮罐a、导粮座b以及食物的自身重力将喂食盆c牢固地压合在导粮座b的下方,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因动物的啃咬扯拽而使喂食盆c与喂食器本体相分离的问题。

为便于对整个喂食器进行操控,本实施例的控制器e包括装设于外护壳304的上端部的内壁上的外壳体501、封装于外壳体501内的控制驱动板502、嵌装于外壳体501的表面上并与控制驱动板502电连接的显示屏503(其可采用普通的液晶屏,也可采用触摸屏)以及若干个嵌装于外壳体501的表面上并与控制驱动板502电连接的功能键504(如:开关控制键、程序设置键等等),驱动器(具体为驱动马达117)与驱动控制板502电连接。

当然,为满足喂食器的电量需求,在基座壳101的底面上还嵌装有受控于驱动控制板502的电源组件(图中未标注,其主要有诸如储能电池、电源控制板、充电接口等等构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