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552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花生种植机械自动化播种已经广泛应用,传统的花生播种装置是依靠分种盘转动将花生种子从分种口甩出进入农田内再进行人工机械填土覆膜,这样播散种子极为散乱,当花生种子达到的生长温度,在土壤水分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开始出苗,如果温度较高,种苗容易被烫伤,需要再次进行补种,而且种苗一旦露头,需要人工及时进行种苗处的薄膜开孔,整个种植过程费时费力;考虑到改变传统种植方法,先覆膜开孔再填种种植能够有效缩短降低整个种植过程的劳动时间及强度,使得种植过程快速省力,现有专利号为“201420335361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花生自动播种机构”,其打孔管采用直圆柱形,在打孔过程中孔垂直于地面,打出的坑洞都是垂直地面的圆形,并且由于其播料盘圆周上径向设置的也是圆柱形播料管,播料管并不能够很好集中分配种子并按照特定的抛物线轨道抛出,播料管甩出的花生种子无法准确进入坑洞,漏种现象严重;而现有专利号为“2016200679411”的实用新型专利在专利号为“2014203353617”的专利基础上,公开了“一种花生自动播种装置”,虽然此专利将传统的打孔管由圆柱形改为包括直段、弯段,并且限定直段与弯段的角度范围为110°~170°,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漏种现象,特别是弯段的设置导致不能有效的进行薄膜特定范围的开孔以及会产生挑种现象,从而进一步导致种子落在薄膜上无法出苗,由于漏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转动过程中打孔管与播料管形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从根源上来彻底解决花生自动化播种漏种的现象,实现播种过程返工率低,提高产品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其目的在于解决传统花生自动化播种漏种现象严重的情况,实现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花生自动化播种漏种现象,降低播种返工率低,提高产品质量,有效解决播种时土壤墒情与播种期不遇以及出苗后费时费力的破膜放苗问题,防止出现烫苗现象,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包括料筒及料筒两侧对称设置的播种机构,所述播种机构通过中心轴同步转动,料筒通过出料口将种子喂入播种机构,所述播种机构包括播料盘和安装在播料盘外的打孔装置,所述播料盘圆周上沿径向等间距设有若干播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播料盘内部固定设置分料盘,所述分料盘的分料口与播料管对应互通,所述播料管与播料盘连接处呈倒喇叭状,中段呈圆柱状,上段开口呈喇叭状,所述打孔装置包括弧形固定圈及其上设置的打孔管和管状通孔,所述打孔管呈斜圆锥状,且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打孔管在打孔装置作业时的旋转方向与打孔管的斜圆锥低斜边面同向,所述通孔在打孔管的斜圆锥低斜边面一侧。

所述播料盘一侧封闭,相对侧设有挡料板,挡料板设有喂料口。

所述打孔装置通过弧形固定圈上的固定件组合固定安装在播料盘外侧,弧形固定圈上的通孔位置、尺寸与播料管上段呈喇叭状开口相匹配。

所述打孔装置的弧形固定圈组成的圆形形状与播料盘为同心圆设置。

所述打孔管与通孔的数量按照1:1设置。

所述料筒底部出料口之间的中心位置设有凸出的锥形分料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方便,通过在播料盘内部固定增设分料盘便于有效均分出种量,播料管与播料盘连接处呈倒喇叭状,中段呈圆柱状,上段开口呈喇叭状,保证在出料过程中先集中再抛出,缩小抛出种粒的误差,打孔管呈斜圆锥状,且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斜圆锥状开出的坑洞边口呈扩大状,能够便于种粒进入,更重要的是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能够有效避免挑种现象的产生,防止种粒抛出进坑洞后又被打孔管带出到薄膜上的漏种现象,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了花生自动化播种漏种的现象,实现播种过程返工率低,提高了产品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播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播料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打孔装置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打孔装置双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 料筒、2 播种机构、3 中心轴、4 出料口、5 播料盘、6 打孔装置、7 播料管、8 分料盘、9 分料口、10 弧形固定圈、11 打孔管、12 通孔、13 挡料板、14 喂料口、15 固定件、16 分料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包括料筒1及料筒1两侧对称设置的播种机构2,播种机构2通过中心轴3同步转动,料筒1通过出料口4将种子喂入播种机构2,播种机构2包括播料盘5和安装在播料盘5外的打孔装置6,播料盘5圆周上沿径向等间距设有若干播料管7,播料盘5内部固定设置分料盘8,分料盘8的分料口9与播料管7对应互通,播料管7与播料盘5连接处呈倒喇叭状,中段呈圆柱状,上段开口呈喇叭状,打孔装置6包括弧形固定圈10及其上设置的打孔管11和管状通孔12,打孔管11呈斜圆锥状,且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打孔管11在打孔装置作业时的旋转方向与打孔管11的斜圆锥低斜边面同向,通孔12在打孔管11的斜圆锥低斜边面一侧,播料盘5一侧封闭,相对侧设有挡料板13,挡料板13设有喂料口14,打孔装置6通过弧形固定圈10上的固定件15组合固定安装在播料盘5外侧,弧形固定圈10上的通孔位置、尺寸与播料管7上段呈喇叭状开口相匹配,打孔装置6的弧形固定圈10组成的圆形形状与播料盘5为同心圆设置,打孔管11与通孔12的数量按照1:1设置,料筒1底部出料口4之间的中心位置设有凸出的锥形分料台16。

具体使用方式:采用一种新型花生自动打孔播种机构与不同拖拽动力设备进行连接使用,在农用田地铺设好塑料薄膜后开始打孔、播种作业,花生种子首先装入料筒1内,由料筒1底端中心位置设有凸出的锥形分料台16将种子送入位于料筒1两侧的播种机构4内,播种机构2通过中心轴3同步转动,播种机构2包括播料盘5和安装在播料盘5外的打孔装置6,播料盘5圆周上沿径向等间距设有若干播料管7,播料盘5内部固定设置分料盘8,分料盘8的分料口9与播料管7对应互通,分料盘3能够进一步通过分料口装料筛选均分种子,防止种子数量差距较大;播料管7与播料盘5连接处呈倒喇叭状,中段呈圆柱状,上段开口呈喇叭状,播料管7在出料过程中首先在与播料盘5呈倒喇叭状的连接处集中种粒,然后通过呈圆柱状的中段排出,保证抛物线的一致性,上段开口呈喇叭状是为了更好的与弧形固定圈10上的通孔12连接;打孔装置6包括弧形固定圈10及其上设置的打孔管11和通孔12,打孔管11呈斜圆锥状,且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打孔管11在打孔装置作业时的旋转方向与打孔管11的斜圆锥低斜边面同向,打孔装置6的弧形固定圈10组成的圆形形状与播料盘5为同心圆设置,打孔管11与通孔12的数量按照1:1设置,打孔装置6转动与地面形成传动进行打孔播种,打孔管11呈斜圆锥状,斜圆锥状开出的坑洞边口呈扩大状,避免产生竖直坑洞,能够便于种粒进入,更重要的是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能够保证薄膜开孔到位,有效避免挑种现象的产生,防止种粒抛出进坑洞后又被打孔管11带出到薄膜上的漏种现象;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方便,通过在播料盘5内部固定增设分料盘8便于有效均分出种量,播料管7与播料盘5连接处呈倒喇叭状,中段呈圆柱状,上段开口呈喇叭状,保证在出料过程中先集中再抛出,缩小抛出种粒的误差,打孔管11呈斜圆锥状,且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斜圆锥状开出的坑洞边口呈扩大状,能够便于种粒进入,更重要的是斜圆锥的斜面为凸起的椭圆弧面,能够有效避免挑种现象的产生,防止种粒抛出进坑洞后又被打孔管带出到薄膜上的漏种现象,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了花生自动化播种漏种的现象,实现播种过程返工率低,提高了产品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任何根据本申请技术方案内技术特征所做的修改都应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