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0875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增强型大跨度塑料大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



背景技术:

现有塑料大棚顶部的支撑杆包括横向的横支撑杆和纵向的纵支撑杆,横支撑杆和纵支撑杆交错形成连接牢固的支撑部分,这样的塑料大棚必须对每个支撑杆的下方设置立柱,尤其是在拱顶位置必须立柱支撑。多根立柱在塑料大棚内部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造成大棚内部立柱太多,耕种机械无法进入棚内作业,造成必须人工处理土地和种植的问题。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种植。

申请号为 200420021205.X 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高架塑料大棚棚架,包含有棚架立柱和棚顶弧型杆,在棚架立柱顶部固设有一型钢,型钢上等间距斜置向上固设有供棚顶弧型杆插置的桩管。当顶部固设有型钢的立柱固定在基座上后,使棚顶弧型杆以其端头插配入型钢上斜置的桩管中,即构成牢固的棚架弧型顶。这种高架塑料大棚棚架防风性能弱,塑料薄膜覆盖在其上,容易被大风吹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塑料大棚存在结构复杂安装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容易组装和拆卸且强度高的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包括拱形杆、立柱和塑料薄膜,以及地固桩和固定拉绳,所述拱形杆包括外拱杆和内拱杆,各外拱杆并列间隔分布形成外拱层,各内拱杆并列间隔分布形成内拱层,外拱层位于内拱层外侧,两拱层之间形成间隙;各外拱杆和各内拱杆的底端部分别插固于地表,相邻各外拱杆和内拱杆的中部分别通过上层梁和下层梁连接在一起,每组上层梁和下层梁之间通过多根连梁杆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外拱层和内拱层为一整体骨架;在所述上层梁、下层梁及连梁杆上分布有支撑环,多个支撑环组成凹弧形,每组凹弧形的各支撑环内穿入钢绞线,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后,钢绞线的两端固定在凹弧形两端最上端支撑环上。

在外拱层和内拱层至少设置两组上层梁和下层梁。

于所述外拱层中各外拱杆连接的上层梁的数量为三根,该三根上层梁的中部通过分别通过公共连杆连接组成三角形支架,在三角形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立柱。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外拱杆和内拱杆组成双层拱层结构的同时,又在上层梁和下层了之间设置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后,能够增加上层梁和下层了的抗弯曲能力,从而提高组合梁的支撑强度,为实现大跨度大棚骨架提供可能性,减少大棚骨架立柱数量,简化大棚结构,利于大棚内机械作业。外拱杆设置三组梁的同时又通过相邻连接杆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再借助于底部的立柱支撑,进一步增加了棚体骨架的强度和稳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大棚骨架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地固桩,2为塑料薄膜,3为固定拉绳,4为外拱杆,5为内拱杆,6为上层梁,7为下层梁,8为连梁杆,9为土封层,10为钢绞线,11为中部立柱,12为边部立柱,13为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如图1和图2,包括拱形杆、立柱和塑料薄膜2,以及地固桩1和固定拉绳3等。外拱层的外侧通过多根固定拉绳3对塑料薄膜2进行固定,每根固定拉绳3位于相邻外拱杆4间隙内,每根固定拉绳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地固桩1上。塑料薄膜2的两端底部通过土封层9密封。

如图2和图3,拱形杆包括外拱杆4和内拱杆5,各外拱杆4并列间隔分布形成外拱层,各内拱杆5并列间隔分布形成内拱层,外拱层位于内拱层外侧,两拱层之间形成间隙。

各外拱杆4和各内拱杆5的底端部分别插固于地表,相邻各外拱杆4和内拱杆5的中部分别通过上层梁6和下层梁7连接在一起,每组上层梁6和下层梁7之间通过多根连梁杆8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外拱层和内拱层为一整体骨架。

如图4,在上层梁6、下层梁7及连梁杆8上分布有支撑环13,多个支撑环13组成凹弧形,每组凹弧形的各支撑环13内穿入钢绞线10,对钢绞线10施加预应力后,钢绞线10的两端固定在凹弧形两端最上端支撑环13上。

实施例2:另一种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拱杆骨架大棚,在实施例1基础上,于外拱层中各外拱杆4连接的上层梁6的数量为三根,该三根上层梁6的中部通过分别通过公共连杆连接组成三角形支架,在三角形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立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