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可调的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087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容积可调的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大棚折叠骨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容积可调的大棚。



背景技术:

蔬菜花卉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很大,而温室主要用于冬季抵御严寒,在夏季时,温室几乎成为障碍。由于温室造价成本较高,不会随季节变化而拆除重建。保留骨架的温室不利于机械设备进入室内作业。另外,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由于天气因素和昼夜温差因素,短时间内会出现反复高温和低温现象,目前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通风降温和密封保温的方式。有时候这种通风的程度不足造成生长问题。

有一些温室为保持室内温度的方式是增加薄膜层数,单纯增加层数会带来放风通风困难铺设固定困难。有关于双层或三层塑料大棚的记载,通过在塑料大棚内部增设内层薄膜的方式来保持棚内温度。多层塑料薄膜存在问题是通风操作困难,需要同时对内层和外层薄膜都开口放风,操作非常麻烦,很难操作到位。

另一些温室通过在塑料薄膜外侧覆盖草毡等来抵抗严寒,草毡自重大,需要许多个并列设置才能覆盖整个塑料大棚表面,夜晚抵抗严寒之后,白天需要及时收起以利于阳光照射,操作非常麻烦,而且草毡遇雨水后重力增加很多,需要增加大棚骨架的承载程度,成本较高,人力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温室不能随季节变化而展开和折叠问题,以及普遍存在通风和保温不能同优的矛盾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方便控制功能层厚和通风的容积可调的大棚。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容积可调的大棚,包括立柱、纵梁和拱形杆,塑料薄膜和固定绳及地固桩,由中立柱、边立柱和中纵梁、边纵梁组成内支撑框架,内支撑框架通过支架连杆固定为一体形成稳定结构并固定于地面;同时设置有与各纵梁平行的地纵杆固定于内支撑框架两侧地面上;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分别包括上杆和下杆的双平行杆,上杆和下杆的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组合为一体;在每根拱形杆的中部及两端分别固定有滑套,多根拱形杆并列分布于中纵梁和边纵梁上侧,并且各拱形杆上设置的滑套分别套装于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上杆,能够滑动,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下杆通过连杆固定为一体;所述地纵杆的两侧设置多个向外延伸的固定座,每个固定座设置固定孔;塑料薄膜固定于拱形杆上侧,固定绳覆盖于塑料薄膜外侧,其两端连接地固桩,各地固桩安装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内。

在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对接端安装有连接套,连接套包括圆柱段和连接板,圆柱段的上侧设置开口,连接板设置于开口两侧,连接板之间的宽度小于圆柱段的内径;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上设置对应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滑套通过拱支柱固定连接于拱形杆下方。设置有对滑套定位的锁紧机构。各拱形杆分别设置有绳套,所有各拱形杆的绳套内穿入约束绳,约束绳用于约束并保持相邻两拱形杆之间最大距离,最外侧拱形杆固定于地表或支撑框架上。

所述滑套为管状,或为下端开口的半圆弧形滑片,滑片能够卡装于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上。所述中纵梁、边纵梁或地纵杆的下方固定有辅助梁,在辅助梁底部设置立柱或固定锚杆。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温室能够迅速折叠及展开,展开后成为正常温室使用,折叠后体积很小,能够释放大量室内空间,从而利于大型机械设备进入田地作业。本实用新型的温室可以在同一季节根据气温骤变情况来实时展开和折叠操作,达到充分通风降温作用,从而该温室可以设计较厚的多层薄膜结构而不用考虑通风操作困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图1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标号,1为中立柱,2为边立柱,3为中纵梁,31为纵梁上杆,32为纵梁下杆,33为连接板,4为边纵梁,5为拱形杆,6为拱支柱,7为滑套,8为地纵杆,81为地杆上杆,82为地杆下杆,83为连接板,9为地横杆,10为支架连杆,11为薄膜翻边,12为弹性收口,13为固定绳,14为地固桩,15为塑料薄膜,16为固定座,17为固定孔,18为卡槽,19为连接套,20为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容积可调的大棚,包括立柱、纵梁和拱形杆5,塑料薄膜15和固定绳13及地固桩14等。其中,由中立柱1和中纵梁3对接固定组成中部支撑框架,边立柱2和边纵梁4对接固定组成边部支撑框架。中部支撑框架和边部支撑框架的两端或中部又通过支架连杆10固定称为一整体,其底部被牢固地约束于地面。

同时,还设置有于各纵梁平行的地纵杆8固定于内支撑框架两侧地面上。地纵杆8的两端连接地横杆9,地横杆9与所述中立柱1和侧立柱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分别包括上杆和下杆的双平行杆,上杆和下杆的之间通过连接板固定组合为一体。各拱形杆上设置的滑套分别套装于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上杆,能够滑动,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下杆通过连杆固定为一体。

如图2所示,地纵杆的两侧设置多个向外延伸的固定座,每个固定座设置固定孔;塑料薄膜固定于拱形杆上侧,固定绳覆盖于塑料薄膜外侧,其两端连接地固桩,各地固桩安装于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内。

塑料薄膜固定于拱形杆上侧,并且塑料薄膜用于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薄膜翻边11,翻边边缘设置有弹性收口12。

如图3所示,在所述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的对接端安装有连接套,连接套包括圆柱段和连接板,圆柱段的上侧设置开口,连接板设置于开口两侧,连接板之间的宽度小于圆柱段的内径;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中纵梁、边纵梁和地纵杆上设置对应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活动部件设位于各支撑框架上侧的多根并列的拱形杆5。参见图1,在每根拱形杆5的中部及两端分别固定有滑套7,滑套7通过拱支柱6固定连接于拱形杆5下方。多根拱形杆5并列分布于中纵梁3和边纵梁4上侧,并且各拱形杆5上设置的滑套7分别套装于所述中纵梁3、边纵梁4和地纵杆8上,能够滑动。

滑套7为管状,可以再设置对滑套7定位的锁紧机构。例如通过在滑套7上安装锁紧螺栓的方式,或者在中纵梁3、边纵梁4和地纵杆8任意相应位置设置螺纹孔并安装锁紧螺栓。

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有别于锁紧机构的是,在各拱形杆5分别设置有绳套,所有各拱形杆5的绳套内穿入约束绳,约束绳用于约束并保持相邻两拱形杆5之间最大距离。需要展开时,拉起最端部的拱形杆5向外移动即可逐渐带动所有拱形杆5平移,受约束绳牵引,各拱形杆5最终并列等间距分布,只需将最外侧拱形杆5固定于地表或支撑框架上。

实施例3:在实施例1基础上,可以将所述滑套7的下端开口形成半圆弧形滑片,滑片能够卡装于中纵梁3、边纵梁4和地纵杆8上。所述中纵梁3、边纵梁4或地纵杆8的下方固定有辅助梁,在辅助梁底部设置立柱或固定锚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