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浇花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4143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浇花花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种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浇花花盆。



背景技术:

花盆,种花用的一种器皿,为口大底端小的倒圆台或倒棱台形态。种植花卉的花盆形式多样,大小不一。花卉生产者或养花人士可以根据花卉的特性和需要以及花盆的特点选用花盆,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

如公布号为“CN103782823A”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花盆,在上述专利所公开的结构中在,主要包括三部分:花盆、微孔和水箱,水箱连接在花盆外侧,之间通过微孔连接;水箱中的水分能通过微孔补充进花盆中,从而实现对花盆中的植物自动补充水分的效果;这种花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浇灌,但是由于水箱只是设置在花盆的一端,所以浇灌时,水只能从一端补充进花盆中,导致花盆中湿、干度不同,不利于花盆中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浇花花盆,其可对花盆中的植物均匀的自动浇灌。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动浇花花盆,包括花盆本体,所述花盆本体内部设置有内花盆,所述内花盆与花盆本体内腔之间形成缝隙,所述内花盆与花盆本体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体,所述内花盆在第一弹性体的作用下产生上、下移动的运动趋势,所述缝隙中部设置有容水腔,所述内花盆周壁上与容水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微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植物种植内花盆中,之后将内花盆套设在花盆本体之间,花盆本体中部设置有容水腔,并在内花盆上设置有微孔,容水腔中的水能从微孔中进入到内花盆中;当内花盆中的植物以及土壤中水分流失,在第一弹性体的弹性作用下,内花盆向上移动,微孔与容水腔配合,容水腔中的水分从微孔中进入到内花盆中;随着容水腔中的水分补充进内花盆中后,内花盆向下压动第一弹性体,微孔随内花盆一齐下移,容水腔中的水分无法继续补充进内花盆中。

作为优选,所述内花盆与容水腔之间设置有密封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条能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避免容水腔中的水顺着与内花盆接触的面向下渗流后堆积在花盆本体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花盆本体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花盆本体底部设置有将缝隙与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一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容水腔中的水渗流至花盆本体底部之后,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可能会导致水流堆积在其中造成细菌滋生,同时可能会损坏第一弹性体的结构;所以在花盆本体底部设置第一通孔,花盆本体底部的水能从第一通孔中向外流动至第一凹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吸水海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吸水海绵填充在第一凹槽,当花盆本体底部的水从第一通孔中流进第一凹槽中后,吸附在第一凹槽中的吸水海绵中,避免水从第一凹槽中再次倒流进花盆本体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内花盆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容水腔中设置有吸水块,所述第二延伸部从第二延伸部中伸入插接在吸水块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吸水块填充在容水腔中后,容水腔中的水全部吸附在吸水块中,吸水块可采用海绵等;当内花盆中的水分流失,在第一弹性体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设置在内花盆上的第二延伸部从向上抬动,挤压吸水块中的水分,之后这部分水分从微孔中补充进内花盆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体包括外套管、套设在外套管中的内套管、设置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的弹簧,所述外套管和内套管上设置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套管的一端连接在花盆底部,并在内套管套设在外套管中,并在其中设置有弹簧;既可实现花盆本体与内花盆之间的弹性连接,同时外套管和内套管可对其中的弹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容水腔中的水向下渗漏后,弹簧与水反应后氧化,整体结构强度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花盆本体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二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容水腔中的水使用完毕之后,能通过第二通孔向容水腔中继续灌装水分,也可通过第二通孔向其中加入营养物质,从而对种植在内花盆中的植物施加肥料。

作为优选,所述内花盆底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内套管螺纹连接在螺纹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花盆与第一弹性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孔中,以此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每隔一段时间,可将内花盆从花盆本体中拆卸下来后,对其中进行清理,避免细菌在花盆本体底部滋生;清理完毕后,将内花盆向下压动,螺纹孔与内套管相抵接后旋转,从而完成内花盆与花盆本体之间的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植物种植在内花盆中,内花盆的侧壁上设置有微孔,并在内花盆与花盆本体之间的缝隙中设置容水腔;当内花盆中的土壤中水分流失时,内花盆的整体质量降低,在第一弹性体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微孔上移与容水腔相配合,使容水腔中的水分能够通过微孔补充进内花盆中;随着容水腔中的水分补充进内花盆之后,内花盆下压第一弹性体,微孔与容水腔错开,不能继续向其中补充水分;

2.由外套管、内套管和弹簧共同组成第一弹性体;将弹簧设置在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能对设置在之间的弹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容水腔中的水分向下渗漏之后,与弹簧发生氧化反应;

3.在花盆外部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并在花盆本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将缝隙与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凹槽连通,容水腔中的水分向下渗漏至缝隙底部时,通过第一通孔流向第一凹槽,避免堆积在缝隙底部,容易造成细菌的繁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1、花盆本体;11、第一延伸部;111、第一凹槽;112、第一通孔;113、吸水海绵;12、第二通孔;111、第一凹槽;112、第一通孔;113、吸水海绵;2、内花盆;21、缝隙;22、第一弹性体;221、外套管;222、内套管;223、弹簧;224、防水层;23、容水腔;231、吸水块;24、微孔;25、密封条;26、第二延伸部;27、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自动浇花花盆,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花盆本体1和套设在花盆本体1内部的内花盆2,花盆本体1和内花盆2之间形成缝隙21,花盆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弹性体22,第一弹性体22包括外套管221、内套管222,内套管222设置在外套管221中,并在内套管222和外套管221中设置有弹簧223,在弹簧223的弹性作用下,内套管222能在外套管221中上、下移动;内套管222上远离弹簧223的一端上设置有螺纹。并在内花盆2底部中心位置处向内凹陷形成螺纹孔27,内套管222螺纹旋紧在螺纹孔27中。

如图2和图4所示,并在外套管221和内套管222表壁上设置有防水层224,防水层224可采用纳米疏水材料均匀涂覆后制成,材料的使用可参考公告号为“CN105111801A”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疏水材料。

如图1所示,在花盆本体1与内花盆2之间形成的缝隙21的中段设置有容水腔23,容水腔23与内花盆2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密封条25,密封条25可由弹性材料制成,如SEBS、硫化橡胶等;内花盆2的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厚度的微孔24;将植物种植在内花盆2中,当花盆中水分减少时,花盆上升,微孔24与容水腔23接触;容水腔23中的水分从微孔24中进入到内花盆2中;当内花盆2中的植物成长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之后,更换内套管222和外套管221之间的弹簧223。

如图1所示,花盆本体1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11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11,并在第一凹槽111中填充吸水海绵113,花盆本体1底部环形阵列有多个贯穿其厚度的第一通孔112,第一通孔112将缝隙21与第一凹槽111连通。

如图1所示,花盆本体1顶部环形阵列有多个贯穿其厚度的第二通孔12,第二通孔12将外界与容水腔23连通;当容水腔23中水浇灌完毕后,可通过第二通孔12重新向容水腔23中补充水分。

使用方法:将绿色植物种植在内花盆2中,并通过第二通孔12箱容水腔23中注入水分或混有营养液的水分,当土壤中的水分散失时,内花盆2的整体质量减轻,在第一弹性体22的弹性作用下向上弹起,内花盆2侧壁上的微孔24与容水腔23发生重叠,容水腔23中的水分从微孔24中进入到内花盆2中,从而对内花盆2中的绿色植物进行水分的补充;当容水腔23中的水顺着内花盆2外壁向下渗流至花盆本体1的底部,并从花盆本体1底部的第一通孔112处向外流动至第一凹槽111中,并吸附在吸水海绵113中,避免其堆积在花盆本体1的底部,之后损坏第一弹性体22的结构。

实施例2: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5所示,内花盆2与容水腔23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延伸部26,第二延伸部26插接在容水腔23中,且第二延伸部26的底部体积较大能与容水腔23的底部相配合,容水腔23中填充有吸水块231,吸水块231可采用海绵,吸水块231的四周粘设在容水腔23的周壁上,即位置固定。

使用方法:实施例2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此实施例中,容水腔23中的水分不会轻易的顺着内花盆2的外壁向下泄流从而堆积在花盆本体1的底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