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1677阅读:10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



背景技术:

流水养鱼在有水流交换的鱼池内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方式。一般以水库、湖泊、河道、山溪、泉水等作为水源,借助水位差、引流或截流设施及水泵等,使水不断地流经鱼池,或将排出水净化后再注入鱼池。由于水流起着输入溶解氧和排除鱼类排泄物的作用,池水能保持良好水质,为鱼类高密度精养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方式,更加的先进、能耗低、更加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传统养殖方式比较落后,不够环保,能耗较高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包括水池本体,所述水池本体底部安装有多根支架,所述水池本体底部连通有第一排污管,所述水池本体底部还连通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顶部位于水池本体中部偏上位置,所述溢流管底部连通有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圆管,所述圆管与第二排污管相匹配,所述圆管内设有两块法兰,两块所述法兰外侧均安装有滤网,两层所述滤网之间填充有滤棉,所述圆管位于阀门与循环管之间,所述圆管与密封塞之间连接有多根连杆,所述第二排污管远离溢流管的一端安装有密封塞,所述第二排污管中部安装有阀门,位于所述第二排污管上阀门与密封塞之间连通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中部安装有循环泵,所述循环管顶部连通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的一端插设于水池本体内,所述喷淋管的端部安装有喷淋嘴,所述喷淋嘴高于溢流管顶部设置。

优选的,所述水池本体内安装有增压泵。

优选的,所述水池本体内底部安装有多块底板,所述底板顶面为坡面,且坡面的最低点延伸至第一排污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污管和溢流管均通过密封圈与水池本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滤网与法兰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水池内的水在循环管泵的作用下持续循环,同时喷淋嘴喷出的水使得空气中的氧气更易于融入到水池内,溢流管也能够有效的避免鱼类的排泄物进入到循环管内,同时增加过滤装置过滤水中的细小杂物,整体能耗低,更加的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水池本体1、增压泵11、底板12、第一排污管2、支架3、溢流管4、第二排污管5、阀门51、密封塞52、循环管6、循环泵61、喷淋管7、喷淋嘴 71、连杆8、圆管91、法兰92、滤网93、滤棉9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集约化高效流水养殖鱼池,包括水池本体1,水池本体1 内安装有增压泵11,水池本体1底部安装有多根支架3,水池本体1底部连通有第一排污管2,水池本体1内底部安装有多块底板12,底板12顶面为坡面,且坡面的最低点延伸至第一排污管2,第一排污管2底部安装有端盖,底板12 顶面的坡面设计有利于水池内的杂物及鱼类的排泄物流至第一排污管2,避免杂质存留在水池内地面,不利于清理。

水池本体1底部还连通有溢流管4,第一排污管2和溢流管4均通过密封圈与水池本体1密封连接,避免出现漏水的情况发生,溢流管4顶部位于水池本体1中部偏上位置,水池注水的时候,水池内的水面保持高于溢流管4的顶部,高于水面的水流入溢流管4进入循环。

溢流管4底部连通有第二排污管5,第二排污管5内安装有过滤装置9,过滤装置9包括圆管91,圆管91与第二排污管5相匹配,圆管91内设有两块法兰92,两块法兰92外侧均安装有滤网93,滤网93与法兰9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两层滤网93之间填充有滤棉94,圆管9位于阀门51与循环管6之间,圆管91与密封塞52之间连接有多根连杆8,第二排污管5中设置的过滤装置9的作用是过滤掉可能进入循环管6内的杂质,避免影响后段循环泵61的工作,同时过滤装置9与密封塞52连接,便于拆装及更换内部的滤棉94。

第二排污管5远离溢流管4的一端安装有密封塞52,第二排污管5中部安装有阀门51,需要对滤棉94进行更换时,关闭阀门51,打开密封塞52,取出过滤装置9即可。

位于第二排污管5上阀门51与密封塞52之间连通有循环管6,循环管6中部安装有循环泵61,循环管6顶部连通有喷淋管7,喷淋管7的一端插设于水池本体1内,喷淋管7的端部安装有喷淋嘴71,喷淋嘴71高于溢流管4顶部设置,循环水在循环泵61的作用下经过喷淋管7,最后由喷淋嘴71喷出产生循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