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1678阅读:1033来源:国知局
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卵收集工具,具体为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



背景技术:

稀有鮈鲫成体全长38-85mm,饲养方便,早在199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以将它作为新的实验动物为目的,先后对其分布区与生活习性、形态与分类地位、繁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生长、摄食、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核型与同工酶、饲养方法、繁殖技术、麻醉方法、近交系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稀有鮈鲫属于连续产卵类型的鱼类,同一尾鱼每隔4天左右产卵一次,每次数百粒卵,短期内可获得同一亲本的大量后代。然而稀有鮈鲫在产卵过程中主要在水体表面进行,沉入水底的鱼卵一方面容易被种鱼吞食,另一方面容易和鱼缸中的饲料、粪便杂糅在一起,实验人员想要得到鱼卵必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量非常大且效率极低。同时,产卵完毕的稀有鮈鲫会影响工作人员收集鱼卵。并且,大量稀有鮈鲫在产卵过程中如不及时为水中补充溶解氧,不利于稀有鮈鲫的存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该系统具有集卵方便、得卵纯净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包括用于容纳稀有鮈鲫且一端开口的柱状容器,还包括:集卵装置,用于收集鱼卵;增氧装置,用于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以使稀有鮈鲫更易存活;移殖装置,用于将产卵结束的稀有鮈鲫转移至鱼缸;集卵装置、增氧装置及移殖装置均位于柱状容器的中空部位;所述集卵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柱状产卵室以及用于收集鱼卵的收集网,所述收集网可拆卸设置于柱状产卵室的下方,所述柱状产卵室两个开口端面之间设有用于防止稀有鮈鲫吞食鱼卵的隔离网罩;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增加水压的泵体以及用于避免稀有鮈鲫游入泵体而损伤的保护罩,保护罩设有用于通排水的通孔,所述泵体位于中空的保护罩内部。

其中,稀有鮈鲫在柱状产卵室中产卵,鱼卵由隔离网罩处落下至收集网中被收集起来,其中鱼卵和饲料等均能通过隔离网罩,而收集网网孔只能供鱼卵通过,因此饲料及鱼类粪便等可沉降至柱状容器底部,收集网中即为纯净的鱼卵,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鱼卵的收集。上述隔离网罩的孔径为2~4mm,可供鱼卵及鱼饲料通过,收集网网孔为0.5~1.0mm,可方便鱼饲料通过,但是鱼卵不能通过。

并且,泵体位于保护罩内部,可抽取柱状容器中的水,同时水通过保护罩上的通孔排出,增加了柱状容器中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柱状容器中的溶解氧,更加有利于稀有鮈鲫的存活。

作为优选,所述隔离网罩位于收集网与柱状产卵室的连接处,且隔离网罩可拆卸设置有模拟自然水草以促进稀有鮈鲫产卵的人工浮萍。人工浮萍由纱布材质制成,可模拟生态环境中的水草,更加有利于稀有鮈鲫的排卵,同时,由于鱼卵具有高粘性,因此在稀有鮈鲫产卵完毕时,只需将人工浮萍上粘连的鱼卵洗下即可,集卵过程更加方便。人工浮萍通过插锁与隔离网罩扣接配合,从而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取卵。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装置外侧设有用于使水流趋于平稳的缓流罩,所述缓流罩呈柱状,且柱状的缓流罩侧壁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水孔。缓流罩的设置可防止柱状容器中的水流过于湍急而使得鱼卵落入集卵装置外部以及影响稀有鮈鲫的产卵。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多根用于固定连接集卵装置及缓流罩的连接杆,相应地,所述集卵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集卵装置通过连接杆圆周固定于缓流罩的侧壁。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固定设置于缓流罩底端的固定转盘,相应地,所述增氧装置固定设置于固定转盘与缓流罩围合形成的容腔中,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固定转盘相固定。

作为优选,移殖装置包括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相应地,所述柱状容器分别设有与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相接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还包括控制向柱状容器内部进水的进水启闭门、控制从柱状容器内部排水的出水启闭门以及控制进水启闭门、出水启闭门启闭的启闭控制机构。当稀有鮈鲫产卵完毕时,驱动电机驱动固定转盘转动,使得集卵装置依次通过出水口,从而将产卵完毕的稀有鮈鲫由产卵集卵系统转移至养殖装置。出水通道设有过滤水中饲料及鱼类粪便的过滤网。

作为优选,启闭控制机构包括气缸以及用于固定气缸的固定支架,所述气缸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气缸的输出端分别与出水启闭门、进水启闭门上端相固定。通过气缸控制出水启闭门及进水启闭门的启闭,以实现对柱状容器内部的充水和排水,同时可在稀有鮈鲫产卵结束时,将稀有鮈鲫由产卵系统转移至养殖装置中,以方便对鱼卵的收集。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支架设有可转动的操作圆盘所述操作圆盘上设有卤素灯。

作为优选,所述卤素灯的数量与集卵装置的数量相对应,卤素灯对应设置于集卵装置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圆盘上端面设有便于工作人员施力的转动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实用新型中,稀有鮈鲫在柱状产卵室中产卵,鱼卵由隔离网罩处落下至收集网中被收集起来,其中鱼卵和饲料等均能通过隔离网罩,而收集网网孔只能供鱼卵通过,因此饲料及鱼类粪便等可沉降至柱状容器底部,收集网中即为纯净的鱼卵,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鱼卵的收集。上述隔离网罩的孔径为2~4mm,可供鱼卵及鱼饲料通过,收集网网孔为0.5~1.0mm,可方便鱼饲料通过,但是鱼卵不能通过。

并且,泵体位于保护罩内部,可抽取柱状容器中的水,同时水通过保护罩上的通孔排出,增加了柱状容器中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柱状容器中的溶解氧,更加有利于稀有鮈鲫的存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C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柱状容器,11、出水启闭门,12、进水启闭门,13、过滤网,14、固定支架,15、气缸,16、转动手柄,17、操作圆盘,170、卤素灯,2、进水通道,3、出水通道,4、缓流罩,410、保护罩,42、固定转盘,5、柱状产卵室,53、隔离网罩,54、收集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如图1~7所示,用于稀有鮈鲫产卵集卵的系统,包括用于容纳稀有鮈鲫且一端开口的柱状容器1,还包括:集卵装置,用于收集鱼卵;增氧装置,用于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以使稀有鮈鲫更易存活;移殖装置,用于将产卵结束的稀有鮈鲫转移至鱼缸;集卵装置、增氧装置及移殖装置均位于柱状容器1的中空部位;集卵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柱状产卵室5以及用于收集鱼卵的收集网54,收集网54可拆卸设置于柱状产卵室5的下方,柱状产卵室5两个开口端面之间设有用于防止稀有鮈鲫吞食鱼卵的隔离网罩53;增氧装置包括增加水压的泵体以及用于避免稀有鮈鲫游入泵体而损伤的保护罩410,保护罩410设有用于通排水的通孔,泵体位于中空的保护罩410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稀有鮈鲫在柱状产卵室5中产卵,鱼卵由隔离网罩53处落下至收集网54中被收集起来,其中鱼卵和饲料等均能通过隔离网罩53,而收集网54网孔只能供鱼卵通过,因此饲料及鱼类粪便等可沉降至柱状容器1底部,收集网54中即为纯净的鱼卵,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鱼卵的收集。上述隔离网罩53的孔径为2~4mm,可供鱼卵及鱼饲料通过,收集网54网孔为0.5~1.0mm,可方便鱼饲料通过,但是鱼卵不能通过。

并且,泵体位于保护罩410内部,可抽取柱状容器1中的水,同时水通过保护罩410上的通孔排出,增加了柱状容器1中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柱状容器1中的溶解氧,更加有利于稀有鮈鲫的存活。

如图4所示,人工浮萍51由纱布材质制成,可模拟生态环境中的水草,更加有利于稀有鮈鲫的排卵,同时,由于鱼卵具有高粘性,因此在稀有鮈鲫产卵完毕时,只需将人工浮萍上粘连的鱼卵洗下即可,集卵过程更加方便。人工浮萍通过插锁与隔离网罩53扣接配合,从而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取卵。

如图3所示,缓流罩4的设置可防止柱状容器1中的水流过于湍急而使得鱼卵落入集卵装置外部以及影响稀有鮈鲫的产卵。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根用于固定连接集卵装置及缓流罩4的连接杆,相应地,集卵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集卵装置通过连接杆圆周固定于缓流罩4的侧壁。

本实施例还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固定设置于缓流罩4底端的固定转盘42,相应地,增氧装置固定设置于固定转盘42与缓流罩4围合形成的容腔中,驱动电机输出端与固定转盘42相固定。

如图1所示,当稀有鮈鲫产卵完毕时,驱动电机驱动固定转盘转动,使得集卵装置依次通过出水口,从而将产卵完毕的稀有鮈鲫由产卵集卵系统转移至养殖装置。出水通道设有过滤水中饲料及鱼类粪便的过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气缸控制出水启闭门及进水启闭门的启闭,以实现对柱状容器内部的充水和排水,同时可在稀有鮈鲫产卵结束时,将稀有鮈鲫由产卵系统转移至养殖装置中,以方便对鱼卵的收集。

如图7所示,固定支架14设有可转动的操作圆盘17操作圆盘17上设有卤素灯170。

在本实施例中,卤素灯170的数量与集卵装置的数量相对应,卤素灯170对应设置于集卵装置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圆盘17上端面设有便于工作人员施力的转动手柄16。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