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式旱地栽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897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走式旱地栽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走式旱地栽植机。



背景技术:

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农业的耕作效率和农作物的收成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农业的主要动力机械是拖拉机,拖拉机悬挂农机具体方式有前悬挂、后悬挂和侧悬挂,除收获机械的割台采用前悬挂外,大多数农机具均采用后悬挂方式,对于栽植机械,若采用拖拉机后悬挂牵引并驱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后悬挂机具整机较长,导致拖拉机最小转弯半径较大,从而留地头较长;其次是驾驶员无法及时观察栽植情况,并根据栽植的情况及时调整栽植深度,导致栽植的埋苗率和露苗率较高;再次拖拉机上无法安装大容量水箱,难以满足栽植浇水量大的农艺要求。造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拖拉机整机布局不适应中央悬挂栽植机的要求。

因此,如何改变动力机械的整体布局,进而提供一种整机长度短,结构合理的自走式旱地栽植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满足旱地栽植装置中央悬挂的自走式旱地栽植机,大大缩短了整机长度,便于缩小转弯半径,通过合理的整体结构布局,能够及时查看栽植的效果,并满足栽植浇水量大的农艺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走式旱地栽植机,包括车架、转向系统、液压悬挂系统、栽植装置、驱动系统以及水箱;

所述转向系统设置于所述车架前端底部;

所述液压悬挂系统通过一体固定于所述车架前端的支撑架连接所述栽植装置;

所述栽植装置位于所述车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驱动系统设置于所述车架末端;

所述水箱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驱动系统顶部;所述水箱内部底端具有空腔。

本实用新型采用轮式行走方式,并且将栽植装置安装在整机的中央。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与传统的动力机械相比其整机长度缩短,同时便于缩小转弯半径以及携带大容量水箱,提高了单株浇水量和秧苗栽植成活率。

优选的,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桥和转向轮;其中,所述转向桥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转向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向桥两端。

优选的,所述液压悬挂系统包括悬挂装置、升降装置和液压油缸;

其中,所述悬挂装置由上拉杆和下拉杆构成;

所述上拉杆和所述下拉杆均通过转轴将所述栽植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下拉杆平行位于所述上拉杆的底部;

所述升降装置位于所述悬挂装置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内提升杆、提升轴、提升臂和提升拉杆;所述内提升杆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缸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横向固定所述提升轴;所述提升轴的两端均垂直设置有所述提升臂;所述提升臂与所述提升拉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提升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下拉杆上。

通过所述液压悬挂系统的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悬挂装置,进而调整所述栽植装置的作业位置,实现栽植深度的有效控制,防止因栽植过深发生埋苗及因栽植深度过浅而发生露苗的现象,确保旱地栽植机的栽植质量。

优选的,所述驱动系统包括万向传动轴、取力器、驱动桥以及驱动轮;其中,所述万向传动轴位于所述栽植装置末端,并且所述万向传动轴一端与所述栽植装置联动,另一端通过取力器与所述驱动桥传动连接;设置于所述驱动桥两端的所述驱动轮。

所述液压悬挂系统以悬挂方式与所述栽植装置连接,并且,驱动系统输出的动力通过万向传动轴进行动力传递,牵引并驱动自走式旱地栽植机进行挖坑、浇水、移栽及覆土作业。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偏置于所述栽植装置一侧的驾驶员座椅,驾驶员座椅偏置在中部偏前的侧边处,作业时驾驶员在移栽机的旁边,以便驾驶员能及时查看栽植的效果,及时调整旱地栽植机的作业姿态。

优选的,所述车架为中空的边梁式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桥与转向桥通过中空的边梁式车架连成一体,既保证了整机结构的稳定性,又大大节省了结构布局空间。

优选的,若干所述悬挂臂在空间内处于相互平行的位置,有利于保证所述栽植装置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方便所述升降手柄对所述栽植装置高度的灵活调节。

优选的,所述上拉杆与所述栽植装置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栽植装置前端面的顶部,且设置有1根。

优选的,所述下拉杆与所述栽植装置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栽植装置前端面的底部,且设置有2根。

优选的,所述提升臂与所述提升轴相互垂直,所述提升臂和所述提升拉杆均设置有2根。

优选的,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通过传动带与所述驱动桥传动连接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于所述水箱内部底端的空腔内,极大地节省了空间,缩短了机身长度,降低了整机重心位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垂直固定于所述车架前端。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自走式旱地栽植机,采用轮式行走方式,将栽植装置通过三点悬挂固定在所述车架中部,解决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解决了移栽机后悬挂导致整机较长,从而作业时最小转弯半径较大,留地头较长的问题;

驾驶员无法及时观察移栽情况,导致无法及时进行移栽深度的调整,使其埋苗率和露苗率较高的问题;

在拖拉机上无法安装大容量水箱,难以满足农艺要求的大水量浇水移栽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作业活动轻巧方便,转弯灵活,可对旱地进行全面的栽植和充分的灌溉,满足了移栽浇水量大的农艺要求,并且有效降低了栽植的埋苗率与露苗率,提高了农作物移栽的成活率,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满足旱地栽植装置中央悬挂的自走式旱地栽植机,大大缩短了整机长度,便于缩小转弯半径,通过合理的整体结构布局,能够及时查看栽植的效果,并满足栽植浇水量大的农艺要求。

实施例一

请参照相关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走式旱地栽植机,包括车架1、转向系统2、液压悬挂系统3、栽植装置4、驱动系统5以及水箱6;转向系统2设置于车架1前端底部;液压悬挂系统3通过一体固定于车架1前端的支撑架11连接栽植装置4;栽植装置4位于车架1的中间位置;驱动系统5设置 于车架1末端;水箱6安装在车架1上且位于驱动系统5顶部;水箱6内部底端具有空腔;

转向系统2包括转向桥21和转向轮22;其中,转向轮22转动设置在转向桥21两端;

驱动系统5包括万向传动轴51、取力器52、驱动桥53以及驱动轮54;其中,万向传动轴51位于栽植装置4末端,且一端与栽植装置4联动,另一端通过取力器52与驱动桥53传动连接;转动设置于驱动桥53两端的驱动轮54。通过两端驱动轮54驱动整机前行。

需要说明的是,水箱6所载水量满足移栽浇水的需要,在整机的左右方向上,整机重心位置基本居中,在整机的前后方向上,水箱6加满水时重心稍靠后,这种布置方案使整机长度较短,重心位置较低。

本实用新型进行栽植作业时,发动机55输出的动力经离合器、变速箱后,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驱动桥53驱动两驱动轮54转动,一路由取力器从驱动桥53的一侧取出部分动力,经万向传动轴51向前传递动力,实现自走式旱地栽植机的驱动操作,同时满足对栽植装置4栽植动作的交替运行。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液压悬挂系统3包括悬挂装置31、升降装置32和液压油缸33;

其中,悬挂装置31由上拉杆311和下拉杆312构成;

上拉杆311和下拉杆312均通过转轴将栽植装置4固定在支撑架11上;下拉杆312平行位于上拉杆311的底部;

升降装置32位于悬挂装置31的中间位置;并且升降装置32包括内提升杆321、提升轴322、提升臂323和提升拉杆324;内提升杆321的一端与液压油缸33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横向固定提升轴322;提升轴322的两端均垂直设置有提升臂323;提升臂323与提升拉杆324的一端活动连接;提升拉杆324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下拉杆312上。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车架1为中空的边梁式结构,驱动桥53与转向桥21通过中空的边梁式车架1连成一体。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上拉杆311与栽植装置4连接的一端位于栽植装置4前端面的顶部,且设置有1根。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下拉杆312与所述栽植装置4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所述栽植装置4前端面的底部,且设置有2根。

液压悬挂系统3的升降装置32通过对提升拉杆324位置的提升与降低控制,带动悬挂装置31产生相对运动,实现对栽植装置4作业位置的准确调整,进而控制农作物栽植的深度。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控制栽植装置4的提升过程中,液压油缸33通过内提升杆321带动所述提升轴322向上转动,从而使得提升臂323获得向上抬起的升力,带动提升拉杆324向上发生位移,此时,下拉杆312在提升拉杆324的牵引下与支撑架11的水平夹角逐渐增大,上拉杆311随之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以维持栽植装置4的稳定,完成栽植装置4的提升过程;

在控制栽植装置4的下降过程中,液压油缸33通过内提升杆321带动所述提升轴322向下转动,从而使得提升臂323获得向下回落的压力,带动提升拉杆324向下发生位移,此时,下拉杆312在提升拉杆324的牵引下与支撑架11的水平夹角逐渐减小,上拉杆311随之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完成制栽植装置4的下降过程。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安装在车架1上,且偏置于栽植装置4一侧的驾驶员座椅7。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系统5还包括,通过传动带与驱动桥53传动连接的发动机55,发动机55安装于水箱6内部底端的空腔内。

实施例二

请参照相关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走式旱地栽植机,请参照相关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走式旱地栽植机,包括车架1、转向系统2、液压悬挂系统3、栽植装置4、驱动系统5以及水箱6;转向系统2设置于车架1前端底部;液压悬挂系统3通过一体固定于车架1前端的支撑架11连接栽植装置4;栽植装置4位于车架1的中间位置;驱动系统5设置于车架1末端;水箱6安装在车架1上且位于驱动系统5顶部;水箱6内部底端具有空腔;

转向系统2包括转向桥21和转向轮22;其中,转向轮22转动设置在转向桥21两端;

驱动系统5包括万向传动轴51、取力器52、驱动桥53以及驱动轮54;其中,万向传动轴51位于栽植装置4末端,且一端与栽植装置4联动,另一端通过取力器52与驱动桥53传动连接;转动设置于驱动桥53两端的驱动轮54。通过两端驱动轮54驱动整机前行。

液压悬挂系统3包括悬挂装置31、升降装置32和液压油缸33;其中,悬挂装置31由上拉杆311和下拉杆312构成;上拉杆311和下拉杆312均通过转轴将栽植装置4固定在支撑架11上;下拉杆312平行位于上拉杆311的底部;升降装置32位于悬挂装置31的中间位置;并且升降装置32包括内提升杆321、提升轴322、提升臂323和提升拉杆324;内提升杆321的一端与液压油缸33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横向固定提升轴322;提升轴322的两端均垂直设置有提升臂323;提升臂323与提升拉杆324的一端活动连接;提升拉杆324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下拉杆312上。

需要说明的是,水箱6所载水量满足移栽浇水的需要,在整机的左右方向上,整机重心位置基本居中,在整机的前后方向上,水箱6加满水时重心稍靠后,这种布置方案使整机长度较短,重心位置较低。

本实用新型进行栽植作业时,发动机55输出的动力经离合器、变速箱后,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驱动桥53驱动两驱动轮54转动,一路由取力器从驱动桥53的一侧取出部分动力,经万向传动轴51向前传递动力,实现自走式旱地栽植机的驱动操作,同时满足对栽植装置4栽植动作的交替运行。

液压悬挂系统3的升降装置32通过对提升拉杆324位置的提升与降低控制,带动悬挂装置31产生相对运动,实现对栽植装置4作业位置的准确调整,进而控制农作物栽植的深度。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控制栽植装置4的提升过程中,液压油缸33通过内提升杆321带动所述提升轴322向上转动,从而使得提升臂323获得向上抬起的升力,带动提升拉杆324向上发生位移,此时,下拉杆312在提升拉杆324的牵引下与支撑架11的水平夹角逐渐增大,上拉杆311随之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以维持栽植装置4的稳定,完成栽植装置4的提升过程;

在控制栽植装置4的下降过程中,液压油缸33通过内提升杆321带动所述提升轴322向下转动,从而使得提升臂323获得向下回落的压力,带动提升拉杆324向下发生位移,此时,下拉杆312在提升拉杆324的牵引下与支 撑架11的水平夹角逐渐减小,上拉杆311随之发生相应的角度变化,完成制栽植装置4的下降过程。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车架1为中空的边梁式结构,驱动桥53与转向桥21通过中空的边梁式车架1连成一体。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上拉杆311与栽植装置4连接的一端位于栽植装置4前端面的顶部,且设置有1根。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下拉杆312与所述栽植装置4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所述栽植装置4前端面的底部,且设置有2根。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安装在车架1上,且偏置于栽植装置4一侧的驾驶员座椅7。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系统5还包括,通过传动带与驱动桥53传动连接的发动机55,发动机55安装于水箱6内部底端的空腔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