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你型蚂蚁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0862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迷你型蚂蚁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蚂蚁饲养设备,特别涉及到一种迷你型蚂蚁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乐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蚂蚁,而且试验中也需要饲养蚂蚁进行观察。现有的人工蚂蚁巢为全封闭巢体,无法观察到蚂蚁的生长情况,并且无法控制人工蚁巢的湿度湿气,使得蚁巢内部分地方或过于干燥或湿气过重;由于蚁巢狭小,现有人工蚁巢内部螨虫与真菌等病原生物难以得到有效清除;还有一些现有的人工蚂蚁巢使用凝胶作为蚂蚁的生存挖掘环境,蚂蚁误食会导致蚂蚁死亡,不利于蚂蚁生长。此外,人工蚁巢还存在供水困难的问题,并且蚂蚁在饲养过程中有可能破坏供水系统逃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下在蚂蚁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观察蚂蚁生长状况、并且能够调节蚁巢内湿度、方便用户清理蚁巢的蚂蚁饲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迷你型蚂蚁饲养装置,包括活动室、巢体和给水机构,所述巢体设于活动室侧边,所述给水机构连通巢体用以为巢体内保持湿度,所述活动室为多块侧板活动连接拼接成的带有敞口的立方体,所述巢体设于敞口内,巢体与活动室间设有与敞口相适应的隔离板,用于隔离巢体与活动室,所述巢体包括护板、清理板、通风板和两块巢板,所述护板、清理板和巢板顺序安装成型,给水机构穿过巢板用以保持巢体湿度,通风板插接在清理板边部用以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活动室由侧板拼接构成,巢体连接活动室的敞口形成整个蚂蚁饲养装置,巢体由护板、清理板、通风板、和巢板构成,各块板构成巢体使巢体相应具有防护功能、清理功能和通风功能,设于巢体上的给水机构能够保持巢体内保持良好的湿度,避免巢体内部过于干燥和潮湿。

进一步,所述两块巢板自上而下设有并列的培养槽,两巢板间的培养槽相通构成环形的培养室,所述巢板边部还设有给水槽,其中一个给水槽的边部上方设有梳齿型的散湿口。

这样,两块巢板的培养槽构成相通的培养室,培养室模拟了蚂蚁天然巢室的结构,在有限的范围内,为蚂蚁提供了更大的栖息面积,避免了细支空间等死角区域,给水槽能够为巢体提供水储存的空间,并且给水槽不直接与培养槽相通,通过散失口保证培养槽内的湿度,梳齿型的散湿口结构,既保证了培养槽内的湿度供应,亦避免了蚁群直接与给水槽接触,可将蚁群破坏供水系统并逃逸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进一步,所述清理板表面设有连通各个培养槽的清理口,用以清理各个培养槽,所述清理板一侧边部设有并列的槽口,用于插接通风板。

这样,培养室内的各个培养槽能够从清理板的清理口进行清理,使巢体内的培养槽内部的螨虫与真菌等病原生物能够得到有效清除,通风板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槽口上,使培养室得到良好地通风。

进一步,所述通风板包括插接于槽口的双层夹板,所述双层夹板内卡接有与巢板相适应大小的金属网,用以阻隔培养室,双层夹板上还并列设有多个通风口I,所述通风口I与培养室相通。

这样,通风板插接在清理板上,通风口I与培养室相通,使培养室的通风效果良好,通风口I在起到通风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巢体扩容口使用,在通风口I上可以插接蚂蚁巢体、糖水喂食器、蚂蚁粮食储藏器等扩容器,能够最大程度的方便蚂蚁的养殖和观察,同时,金属网能够为培养室和清理板的清理口提供隔离,防止蚂蚁逃逸,在清理时只需要取出通风板使清理口与培养室相通,就能够方便用户利用清理工具从清理口中对培养室进行清理。

进一步,所述护板表面设有连通通风口I的通风口II。

这样,护板的通风口II能够通过通风口I与培养室连通,使巢板的培养室得到良好的通风。

进一步,所述给水机构包括给水管、挡板、底板和一对固定板,所述两固定板并列设于底板两侧,所述底板和固定板依次穿过护板清理板连接至巢板的给水槽,所述给水管设于两固定板间的空腔内。

这样,给水机构能够为给水槽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培养室内的湿度,水管通过外接水源接入底板,由于给水管的管径大小合适,给水管内的水分子由于氢键的作用,给水管倒置时水不会流出,轻轻敲击后水即可顺畅流出,因此需要供水时敲击给水管,直接的降低换水的难度。

更进一步,所述底板上设有压缩海绵,用以储存水分。

这样,压缩海绵能够有效储存水分,能够使水分缓慢挥发进给水槽内,再通过梳齿型的散湿口将水分挥发进培养室内,使培养室内始终具有适宜蚂蚁生长的湿度。

更进一步,所述隔离板为红色的透光板,所述隔离板设有连通培养槽和活动室的入口。

这样,红色的透光板设有连通活动室与培养室的入口,方便蚂蚁出入,红色的透光板使培养室内只有红色光亮,有效利用了蚂蚁无法看到红光的特点,从而使培养室内形成一种对蚂蚁来说算是“黑暗”的环境,使蚂蚁刚刚入巢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室的同时不影响人眼观察蚂蚁活动。

更进一步,所述活动室顶面的侧板上设有蜂窝状的透气孔。

这样,活动室顶面的透气孔能够保证活动室内有良好的通风,保证蚁群具有良好的活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给水机构缓慢挥发水分有效解决了人工蚂蚁巢内的湿度控制,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泥土湿度给予蚂蚁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防止蚂蚁破坏供水系统并逃逸的问题;

2、巢体能够通过通风口I对各个单一的巢体进行扩展,通过安装扩展器结构,能够更加方便对蚂蚁的饲养和观察;

3、利用蚂蚁对红色光源不敏感的特点制作挡板,使蚂蚁刚刚入巢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室的同时不影响人眼观察蚂蚁活动。避免传统人工蚁巢采用凝胶作为蚂蚁巢对蚂蚁造成误吃死亡的问题;

3、设置清理板能够方便用户利用清理工具从清理口中对培养室进行清理,解决蚁巢内螨虫与真菌等病原生物难以清除的问题;

4、活动室顶面的侧板设置蜂窝状的透气孔结构可以最大化的增加通风区域的表面积,在增加空气流通性的同时又不失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室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巢体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立体图。

附图标记:1-侧板,101-透气孔;2-隔离板,201-入口,3-巢板,301-给水槽,302-散湿口,303-培养槽,4-固定板,5-挡板,6-护板,601-通风口II,7-通风板,701-通风口I,8-清理板,801-清理口,802-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迷你型蚂蚁饲养装置,包括活动室、巢体和给水机构,所述巢体设于活动室侧边,所述给水机构连通巢体用以为巢体内保持湿度,所述活动室为多块侧板1活动连接拼接成的带有敞口的立方体,所述巢体设于敞口内,巢体与活动室间设有与敞口相适应的隔离板2,用于隔离巢体与活动室,所述巢体包括护板6、清理板8、通风板7和两块巢板3,所述护板6、清理板8和巢板3顺序安装成型,给水机构穿过巢板3用以保持巢体湿度,通风板7插接在清理板8边部用以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

如图1至图4所示,活动室由侧板1拼接构成,巢体连接活动室的敞口形成整个蚂蚁饲养装置,巢体由护板6、清理板8、通风板7、和巢板3构成,各块板构成巢体使巢体相应具有防护功能、清理功能和通风功能,设于巢体上的给水机构能够保持巢体内保持良好的湿度,避免巢体内部过于干燥和潮湿。

参见图1至图4,两块巢板3自上而下设有并列的培养槽303,两巢板3间的培养槽303相通构成环形的培养室,巢板3边部还设有给水槽301,其中一个给水槽301的边部上方设有梳齿型的散湿口302。这样,两块巢板3的培养槽303构成相通的培养室,培养室模拟了蚂蚁天然巢室的结构,在有限的范围内,为蚂蚁提供了更大的栖息面积,避免了细支空间等死角区域,给水槽301能够为巢体提供水储存的空间,并且给水槽301不直接与培养槽303相通,通过散失口保证培养槽303内的湿度,梳齿型的散湿口302结构,既保证了培养槽303内的湿度供应,亦避免了蚁群直接与给水槽301接触,可将蚁群破坏供水系统并逃逸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参见图1至图4,清理板8表面设有连通各个培养槽303的清理口801,用以清理各个培养槽303,清理板8一侧边部设有并列的槽口802,用于插接通风板7。这样,培养室内的各个培养槽303能够从清理板8的清理口801进行清理,使巢体内的培养槽303内部的螨虫与真菌等病原生物能够得到有效清除,通风板7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槽口802上,使培养室得到良好地通风。

参见图1至图4,通风板7包括插接于槽口802的双层夹板,双层夹板内卡接有与巢板3相适应大小的金属网,用以阻隔培养室,双层夹板上还并列设有多个通风口I701,通风口I701与培养室相通。这样,通风板7插接在清理板8上,通风口I701与培养室相通,使培养室的通风效果良好,通风口I701在起到通风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巢体扩容口使用,在通风口I701上可以插接蚂蚁巢体、糖水喂食器、蚂蚁粮食储藏器等扩容器,能够最大程度的方便蚂蚁的养殖和观察,同时,金属网能够为培养室和清理板8的清理口801提供隔离,防止蚂蚁逃逸,在清理时只需要取出通风板7使清理口801与培养室相通,就能够方便用户利用清理工具从清理口中对培养室进行清理。

参见图1至图4,护板6表面设有连通通风口I701的通风口II601。这样,护板6的通风口II601能够通过通风口I701与培养室连通,使巢板3的培养室得到良好的通风。

参见图1至图4,给水机构包括给水管、挡板5、底板和一对固定板4,两固定板4并列设于底板两侧,底板和固定板4依次穿过护板6清理板8连接至巢板3的给水槽301,给水管设于两固定板4间的空腔内。这样,给水机构能够为给水槽301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培养室内的湿度,水管通过外接水源接入底板,由于给水管的管径大小合适,给水管内的水分子由于氢键的作用,给水管倒置时水不会流出,轻轻敲击后水即可顺畅流出,因此需要供水时敲击给水管,直接的降低换水的难度。

参见图1至图4,底板上设有压缩海绵,用以储存水分。这样,压缩海绵能够有效储存水分,能够使水分缓慢挥发进给水槽301内,再通过梳齿型的散湿口302将水分挥发进培养室内,使培养室内始终具有适宜蚂蚁生长的湿度。

参见图1至图4,隔离板2为红色的透光板,隔离板2设有连通培养槽303和活动室的入口201。这样,红色的透光板设有连通活动室与培养室的入口201,方便蚂蚁出入,红色的透光板使培养室内只有红色光亮,有效利用了蚂蚁无法看到红光的特点,从而使培养室内形成一种对蚂蚁来说算是“黑暗”的环境,使蚂蚁刚刚入巢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室的同时不影响人眼观察蚂蚁活动。

参见图1至图4,活动室顶面的侧板1上设有蜂窝状的透气孔101。这样,活动室顶面的透气孔101能够保证活动室内有良好的通风,保证蚁群具有良好的活动空间。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