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0340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樟幼苗培育,具体涉及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



背景技术:

油樟系樟科樟属的珍贵树种,中国除台湾省外,独有分布于宜宾,亦称“宜宾油樟”。油樟是常绿乔木,高达50m,胸径3m,具有生长速、萌蘖强,载叶多,病虫少,树形美观,姿态雄伟,木质柔韧,纹理致密的特点,寿命长达千年,是成片造林和四旁绿化的首选树种。其中以宜宾县古柏乡丰富村为最具代表,丰富村油樟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中国油樟之乡第一村美誉。

油樟的有性繁殖,鉴于油樟种子发芽率只有30%左右,故采用“两段”育苗,油樟可提高出苗率,并培育壮苗。沙床育小苗:取河沙或打细红色沙石过筛后沙床,厚15-20cm,床宽1m,面积视种子多少而定,以种子不重叠为度,秋播或早春播种加盖薄膜,既保温保湿,又能防鸟兽为害。待种子发芽出土后,及时接盖薄膜,有利苗木生长,也避免“烧苗”。一般在谷雨立夏时节开展小苗移床。移苗床:苗圃应选用水源方便,半阴半阳的厚层沙壤质平缓土地,施足底肥,拌匀筑床,宽1m,长不限,以10cm的界方移植小苗,阴雨或早晚栽植,随起随栽,栽后浇透定根水,保持苗床湿润,遇烈日可用铁芒箕竖插庇荫。成活后,看苗施放水肥。一年生苗高40-120cm。地径0.5-1cm。

油樟的无性繁殖,方法很多,可用埋根,压条,撕“鸡把腿”和嫩枝扦插育苗,侧重介绍嫩枝扦插。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方便,排水方便,半阴半阳的酸性或微酸性沙土或沙壤土作插穗圃,最好是粉碎过筛的红沙石沙,铺设20-25cm厚的沙床。沙质土壤需用3%的硫酸亚铁每100平方米37.5公斤溶液撒土表“消毒”,不再翻耕,七天后床面铺沙10cm以上备插。扦插季节:春、夏、秋均可,但以立夏小满时节为宜。选用10年生以下油樟侧枝或10年生以上母树两米以下枝条和萌芽条侧枝,顶芽饱满,枝条木质或半木质化,长20cm,径0.3cm,注意保鲜,插条长12-18cm,稍顶留2-3片半叶,用利刃削成平底,并在离底部2cm内横刻3-4刀,深达木质部,50枝齐整结捆,竖置于5cm深的清水盆中,待药物处理。药物处理有二。一是用奈乙酸处理,按1000株插条下部4cm浸泡在2g高锰酸钾溶解于2kg水的溶液中半小时,再用非金属容器将0.3g奈乙酸溶解于3ml酒精中,兑冷开水600g,最后把这1000插条浸泡底部3-5秒钟后,插入沙床4-5cm深,株行距5cm,浇透水,盖薄膜,膜棚高50cm。在膜棚上搭阴棚80cm高,棚面透光度10-15%;二是用ABT生根粉处理。首先配制2‰的硫酸亚铁溶液125kg,然后将1gABT生根粉溶于1kg酒精中,兑水10kg,最后把1万株插条分批依次浸泡插条底部4cm高2小时和1-2小时,插入沙床4-5cm深。保持沙床湿润,不能过施,浇水时忌用井水;插床地温不超过35摄氏度,高温时可接膜散热;插条走根发叶后,揭开覆盖,再行水肥管理。

折叠造林在平丘地带,选用土层40cm以上的黄壤土造林或四旁栽植,窝大67×67×40,每亩111-168株。造林最佳季节为“霜降”前后;苗木要求高40cm以上,且粗壮无病虫害;起苗用锄挖掘,严禁手拔,结捆运输;植苗前剪枝打叶,宿留顶端3-4片半叶,并用泥浆拌根,合参少许食盐或过磷酸钙于泥浆中,可提高成活率;植苗时做到苗正根伸,适当深栽,压实捶紧。亦可截断离地径10cm处的苗杆,用蔸栽植,成活率高达98%,其后萌条多,载叶大,提高单产。有条件的每窝施磷肥0.5kg,拌匀后植苗。

现有技术存在处于移苗床的油樟幼苗在培育的过程中一部分幼苗存在生长不直,对后期造林存在影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处于移苗床的油樟幼苗在培育的过程中一部分幼苗存在生长不直,对后期造林存在影响的问题,提供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其应用时辅助油樟幼苗在移苗床培育阶段竖直生长,避免油樟幼苗生长不直,对后期造林存在影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包括支撑杆、第一辅正圈、第二辅正圈,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地面垂直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第一固定件,第一辅正圈与支撑杆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支撑杆的上半部分设置有第二固定件,第二辅正圈与支撑杆通过第二固定件连接,第二辅正圈位于第一辅正圈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辅正圈包括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孔,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连接,所述第二辅正圈包括第三组件、第四组件,第三组件和第四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孔,第三组件和第四组件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二固定件连接,第三组件和第四组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连接。第一辅正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支撑杆中间部分设置的第一固定件连接,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可以在支撑杆垂直面一定角度活动,第一辅正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分别从油樟幼苗的两侧穿过,将油樟幼苗限制在第一辅正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第一组件另一端和第二组件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二辅正圈通过第一辅正圈同样的方式将油樟幼苗限制在第二辅正圈之内。操作简单方便,支撑杆与第一辅正圈和第二辅正圈之间连接牢固,达到了辅助油樟幼苗在移苗床培育阶段竖直生长,避免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油樟幼苗生长不直,从而避免了因油樟幼苗生长不直对后期造林存在影响的问题。

进一步的,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分别设置有两个螺纹孔。方便将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分开固定,第三组件和第四组件分开固定。

进一步的,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所述支撑杆为塑料制成。支撑杆采用塑料制成是考虑到使用的环境因素,保证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所述支撑杆为多面柱体或圆柱体。采用多面柱体或圆柱体从整体上看起来美观大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达到了辅助油樟幼苗在移苗床培育阶段竖直生长,避免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油樟幼苗生长不直,从而避免了因油樟幼苗生长不直做后期造林存在影响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各个结构之间连接牢固,操作简单方便。

3、本实用新型整体上看起来美观大方,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支撑杆、2-第一辅正圈、21-第一组件、22-第二组件、3-第二辅正圈、31-第三组件、32第四组件、4-第一固定件、5-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辅助油樟幼苗正苗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1、第一辅正圈2、第二辅正圈3,所述支撑杆1为塑料制成,支撑杆1为多面柱体或圆柱体,支撑杆1一端与地面垂直固定连接,支撑杆1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第一固定件4,第一辅正圈2与支撑杆1通过第一固定件4连接,支撑杆1的上半部分设置有第二固定件5,第二辅正圈3与支撑杆1通过第二固定件5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4和第二固定件5分别设置有两个螺纹孔,第二辅正圈3位于第一辅正圈2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辅正圈2包括第一组件21、第二组件22,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孔,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件4连接,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连接,所述第二辅正圈3包括第三组件31、第四组件32,第三组件31和第四组件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孔,第三组件31和第四组件32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二固定件5连接,第三组件31和第四组件3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连接。本次支撑杆1采用塑料,支撑杆1为长方体,高为30cm,直径为3cm,第一辅正圈2和第二辅正圈3采用塑料材料制成,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为相同规格的两个圆柱体通过端面垂直连接,圆柱体的高为15cm,直径为2cm,将支撑杆1固定在油樟幼苗的旁边,将第一辅正圈2的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杆1的第一固定件4上,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可以在支撑杆1垂直面一定角度活动,然后将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分别从油樟幼苗的两侧穿过,将油樟幼苗限制在第一辅正圈2的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2之间,第一组件21另一端和第二组件22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二辅正圈3通过第一辅正圈1同样的方式将油樟幼苗限制在第二辅正圈3之内,油樟幼苗分别靠在第一辅正圈2和第二辅正圈3的同一侧。达到了辅助油樟幼苗在移苗床培育阶段竖直生长,避免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油樟幼苗生长不直,从而避免了因油樟幼苗生长不直对后期造林存在影响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